上半年少賺約4個億,富得流油的行業頂流頂不住了!

2022-07-20     快消

原標題:上半年少賺約4個億,富得流油的行業頂流頂不住了!

文丨李歡歡

形勢比人強。受宏觀經濟、市場競爭、成本上漲、疫情等多重因素影響,在供應鏈體系、門店規模上已築起穩定護城河的絕味食品也難逃業績大滑坡,2022上半年凈利潤或創2017年上市以來新低。

凈利潤或下滑八成

高增長之後的高基數食品企業,碰上疫情的反覆和消費需求不振,往往會面臨更大的業績增長壓力,稍不慎就會出現走一步退兩步、甚至三步的情況。去年,在疫情中業績逆勢大漲、令一眾同行羨慕不已的滷味頭部企業絕味食品,近日就發布了一份並不「香」的業績預告。

預告顯示,2022年上半年,絕味預計實現營收32億元-34億元,較去年同期的31.44億元增長1.78%-8.14%;預計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0.9億元-1.1億元,較去年同期下降78.08%-82.07%。

這一凈利潤水平,拉長時間維度來看,不只是退了三步。數據顯示,從2016年到2021年,絕味食品上半年的凈利潤分別為1.82億元、2.38億元、3.15億元、3.96億元、2.74億元、5.02億元。也就是說,今年的凈利潤水平,將創下公司自上市以來的「半年報」的最差成績。

事實上,頹勢從今年一季度就已顯現,只是二季度的情況更糟糕。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絕味食品實現營業收入16.88億元,同比增長12.09%,凈利潤為0.89億元,同比下降62.24%。也就是說,二季度不僅營收增長失速,凈利潤扣除一季度的0.89億元後,甚至不足0.2億元,這成績用「異常慘澹」四個字來形容並不為過。

關於業績預減的原因,絕味在公告中表示,主要是主營業務受影響較大。具體來說,因疫情防控,報告期內部分工廠及門店暫停生產與營業,對公司銷售及利潤造成一定影響;報告期內,原材料成本上漲、銷售費用增長及給予加盟商補貼費用導致利潤同比減少。

雖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通常來說,營業收入在保持穩定增長的同時,凈利潤大幅度下滑,主要還是成本端出現了問題。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絕味的營業成本從去年的9.87億元增加至今年的11.77億元,增長幅度達19.26%,明顯高於營收12.09%的增長幅度。

一方面,從整個大環境來看,整個食品行業從2021年開始就一直面臨原材料、能源、運輸等成本持續上漲的壓力,絕味也不例。2021年,絕味主營的滷製品營業成本較上年增長16.32%,到了2022年,成本端繼續承壓。拿其主要原材料來說,根據水禽行情網的數據,截至2022年6月底,鴨脖的平均採購價格為每千克13.45元,同比去年上升15.45%。

另一方面,隨著主營業務的擴張和市場競爭的加劇,為獲取更多客流,公司花在銷售和管理上的費用也越來越多。今年一季度,絕味的銷售費用從去年同期的1億元增長135.07%至2.36億元,管理費用從0.86億元增長至1.1億元。

事實上,絕味2021年亮眼業績的背後,銷售費用「功不可沒」。財報顯示,2021年,絕味的銷售費用高達5.24億元,同比增長62.78%,其中,廣告宣傳費用同比增長383.97%至1.66億元。某種程度來看,頂流也是需要砸錢的。

規模優勢,還能持續多久?

其實,作為滷味頂流,無論從營收規模還是門店數量來看,絕味的行業龍頭地位都相對穩固。畢竟,無論在快消還是連鎖餐飲行業,能做到萬店規模的品牌都是少數,更何況,當下的絕味,還在去年13714家門店的基礎上繼續狂奔。

從營收規模來看,截至2021年底,絕味的營業收入達65.49億元,這一水平遠高於頭部陣營中的其他三家。公開數據顯示,周黑鴨和煌上煌2021年的營收分別為28.7億元、23.39億元,而另外一家正在衝刺IPO的紫燕食品2020年的營收為26.13億元。

雖說滷味行業極度分散、賽道前五名的市占率也不過20%左右,再加上市場競爭激烈、伴隨著很多不確定性,對很多品牌而言,蘊藏著「上位」機會,但絕味這超60億的體量,並不是別的企業短時間能趕上的。

雖然規模優勢明顯,但多年來,與同行業相比,絕味墊底的毛利率和單店收入水平,一直讓其盈利能力飽受質疑。

財報顯示,從2016年-2021年,絕味的毛利率分別為35.8%、34.3%、33.9%、33.5%和32.06%,不僅呈逐年下滑趨勢,且一直低於同行。2021年,周黑鴨和煌上煌的毛利率分別為57.78%、33%。「絕味的規模優勢明顯,在上游又具有較強的議價權,毛利率提不上去,主要還是管理模式的優化速度跟不上門店擴張的速度」,一業內人士表示。

單店收入方面,絕味在今年年初的業績說明會上表示:「公司2021年單店收入仍處於逐步恢復到疫情前水平的過程中。」事實上,即使在其單店收入最高的2019年,也遠不及上市同行。根據三家上市企業當年主營業務的線下占比、門店數量等因素來測算,2019年,絕味的單店年收入為44.49萬元,周黑鴨和煌上煌則分別為210.68萬元和57.12萬元。

在跑馬圈地階段,門店規模優勢可以掩蓋、甚至是彌補毛利率和單店收入的不足,這些年來,絕味正是靠著以量取勝的策略實現了業績的快速增長。然而,當門店數量達到一定規模後,門店密度天花板、以及擴張帶來的風險,都是絕味要面臨的問題。

首先是門店未來的擴張空間上,有機構預測絕味的門店極限為2萬多家,且不論各個區域市場的接受度,即使真按機構預測的方向發展,按照絕味目前13000+的體量、以及每年1000多家的增長速度,其規模天花板即將到來。而隨著門店密度的提高,單店收入水平又難免受影響。

而疫情反覆、宏觀經濟下行帶來的消費疲軟無疑又為絕味的擴張蒙上了一層不確定性。形勢比人強的當下,逆勢擴張的路子不好走,海底撈就是一個典型。儘管相較於服務屬性更重的餐飲企業,滷味連鎖零售業態的模式更輕,消費場景更加多元化,受疫情影響相對稍少,但作為一種非剛需食品,滷味的消費受經濟水平影響較為明顯。畢竟,在經濟下行周期里,消費者們習慣捂緊錢袋子,抑制非必要消費。

近些年,絕味雖然在嘗試利用投資探尋公司新的增長曲線,但從占比來看,滷製品業務仍然貢獻了公司8成以上的利潤。未來要保住頂流的位置,還得靠主營業務支撐,而當門店擴張的邊際效應開始減少、規模紅利即將見頂之時,絕味的當務之際應該是改善主營業務的盈利能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dde3e20c244905b94c001dbdc20d1d7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