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提的這5件事情,家長不能太寵,別讓這些小事毀了孩子一生

2019-07-21     超級奶媽育兒經

大家好,我是超級奶媽育兒經,今天跟大家來聊聊別讓這些小事毀了孩子一生。

面對孩子,每一個家庭都傾注了全部的愛與關懷,怕孩子受苦,怕孩子被欺負,怕孩子受委屈;我們以為,給孩子的愛與呵護越多,孩子就能越健康地成長。可實際上,「慣子如殺子」,在父母無原則的袒護以及特權中成長起來的孩子,肯定不會感激父母,因為父母的關愛對他們來說是「理所應當」,所以就別指望他們能孝順;這樣的孩子,將來的夫妻關係容易出問題,因為他們從小就習慣我行我素,不會體諒理解他人;這樣的孩子,性格蠻橫暴躁,違法犯罪的幾率也是相當高……小時候被寵壞,長大了就是禍害!如果孩子有下面幾種情況,可不是什麼好兆頭:

1、對外人發脾氣

當孩子會說「我」這個詞的時候,意味著孩子已經具有了「自我意識」。在今後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孩子都會以自我為中心,一旦自己的某些需求得不到滿足,就會哭鬧、發脾氣。不過大多數孩子都是局限於「窩裡橫」,雖然偶爾對父母耍耍性子,但在外人面前還是比較收斂的。但是,如果孩子對外人都經常耍性子、發脾氣的話,可能意味著孩子的「自我中心意識」有點過度膨脹了。這時候,家長就需要反思一下,日常生活中是不是對孩子有點過於順從了。

2、跟父母談條件

孩子在幼兒園階段,往往就會萌發「交換觀念」,用自己的勞動去跟父母換一些小獎勵:「媽媽,我考了100分,你能帶我去吃必勝客嗎?」「媽媽,我要是好好吃飯的話,一會能讓我看會動畫片嗎?」這是一種很聰明的行為,有付出,有回報。

但是有的孩子,卻發展到了無理談條件甚至威脅父母的程度:「你不給我買玩具,我就摔你的手機!」「你不讓我看電視,我就把飯倒地上!」這明顯就是「強盜邏輯」,不跟你講道理,反正你必須滿足我!也就是說,孩子在試圖控制你!如果有這種情況,父母就需要反思一下:是不是經常過於輕易地滿足孩子的要求,是不是經常用物質誘惑來要求孩子做事情。

3、拒絕分享

兩三歲的孩子不願意分享自己的玩具、食物,還是比較正常的,畢竟這個階段的孩子「自我中心」觀念比較重。但如果孩子到了幼兒園大班甚至小學,仍然不願意分享的話,就不是什麼好苗頭了。任由孩子發展下去,他不但不跟同學分享,甚至都不跟父母、爺爺奶奶分享。這樣的孩子長大了,會非常自私,難以處理好人際關係,真心朋友不多。

4、使喚爺爺奶奶

平時經常能看到一些孩子對爺爺奶奶吆三喝四:「我上學都遲到了,你怎麼不早叫我?」「我都等你半天了,怎麼才來接我?」「菜這麼咸,你老糊塗了麼?」……一般來說,當孩子嘗試著挑戰家長權威的時候,一般都是拿爺爺奶奶、姥爺姥姥下手的。因為老人往往捨不得訓孩子,容易對孩子百依百順。

孩子對老人吆三喝四時間長了,「自我中心」的意識會急劇膨脹,變得目無尊長,叛逆難管。等到了青春期,就會很難控制。而且,孩子現在對爺爺奶奶的態度,就是將來對年邁的父母的態度。

5、從來不幫忙做家務

有些孩子「眼裡沒活兒」:自己書桌亂糟糟的也不知道整理,地板上有一大灘水也不知道拖一拖,媽媽忙著做飯讓他幫忙摘菜都不樂意。

面對這種情況,很多父母都會自我安慰:「不願干就算了,把成績弄好就行」「現在懶點就懶點吧,長大就好了」……但實際上,孩子的責任感和同理心,最早就是通過分擔力所能及的家務建立起來的。如果我們因所謂的「愛」而不讓孩子參與家務,那孩子的責任感和同理心就得不到健康發展,越長大越不好管教。

一個完整的家庭一般包含3層關係:夫妻關係,親子關係,與老人的關係。這3層關係按重要性排列的話:首先是夫妻關係,這是新家庭的基礎與核心;其次是與老人的關係,這代表著對舊家庭的感恩;最後才是親子關係,代表著對未來的期望。

只有這樣,家庭的根基才穩,才能健康運轉。在這樣的環境里,孩子才能學會對父母、對老人的尊重和感恩。一個家庭如果把孩子擺在首位,往往會忽略了經營夫妻關係、老人關係,不但容易養出驕縱、叛逆的孩子,更容易出現夫妻矛盾、婆媳矛盾。

所以教育孩子需要正確的方法,這樣孩子才不會被寵壞,大家對此有什麼看法,歡迎留言,評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d_IeHWwBmyVoG_1ZCRX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