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歲少年查出直腸癌!越來越年輕化的直腸癌早期信號有哪些?

2019-12-23     經易棠

最近,一位高中學生的病情讓人揪心。

這名17歲的高二學生,成績優異,在沒有家族病史的情況下,突然被診斷出直腸癌,經過直腸癌根治術以及造瘺術後,目前已出院了,準備恢復後重返校園。

然而,醫生的心情仍然有些沉重:「17歲就得了直腸癌,40歲的你還有什麼理由不重視胃腸體檢」,希望讓更多的人重視體檢及時狙擊癌症警報信號,早診斷早治療,延長生存期和提升生活質量。

| 持續半年肛門痛 17歲少年確診患癌

年僅17歲的患者小輝(化名)在一所重點中學就讀高二,成績非常優秀,每次考試在全年級都名列前茅。

然而,今年以來,病魔悄然來襲。據了解,約半年前小輝開始出現肛門疼痛並進行性加重持續1個月,兩個月前,發現自己開始出現鮮紅色血便,於當地縣級醫院行腸鏡並活檢示:直腸下段腫物,病理疑癌。後轉至當地省級醫院,重新取活檢,病理示腺癌。確診後,家人帶著小輝連夜趕至廣州求診。

接診醫生、中山六院外六科醫生練磊詢問了患者的家族史,並馬上為患者進行了肛門指檢,發現腫瘤下緣距肛緣不到2cm,環繞直腸約3/4周。這麼低位的腫瘤,能否保得住肛門?這名患者才17歲,太年輕了。

| 實施根治術保命 無奈之下只能選擇造瘺

經過多學科討論以及跟患者及家屬商量後,醫生為患者進行了腹腔鏡直腸癌根治術,手術持續3個半小時,術中出血量僅有50ml,即便從腹腔鏡直腸癌根治術的專業角度而言,這已經是一台「近乎完美」的手術,但醫生卻仍倍感遺憾,因為腫瘤離肛沿非常近,不足2cm,為了將腫瘤切除乾淨「以絕後患」,只能無奈選擇為患者進行腹壁結腸造瘺。

結束漫長的手術後,看到這位患者這麼年輕就需要帶瘺生存,醫生心痛地跟團隊成員說,「希望這位小朋友不要恨我」。

經過直腸癌根治術以及造瘺術後,小輝恢復非常順利,術後第二天便可以下床走路。

考慮到患者年紀小,而且面臨升學,術後醫生及其團隊儘量對他進行安慰與恰當引導,小患者在得知永久性造瘺後,情緒還是較為穩定。每天查房時,總是問醫生什麼時候可以回去上學。目前,小輝化驗指標均正常,已經順利出院。

| 醫生髮朋友圈警示 不要等癌症晚期才追悔莫及

17歲就得了直腸癌,40歲的你還有什麼理由不重視胃腸體檢。練磊帶著惋惜的心情發下這條朋友圈,希望有更多的癌症患者可以重視疾病的早期信號,不要等待中晚期症狀嚴重才到醫院確診,錯失最佳的治療時機。

醫生介紹,小輝並沒有家族直腸癌病史,結合手術標本的病理學特徵及基因檢測結果,考慮還是散發的直腸癌,經過半年的症狀後,確診時腫瘤已發生局部浸潤,手術標本的病理檢查顯示腫瘤已經侵犯了控制肛門的橫紋肌。直腸癌雖危害大,但早期診斷正確並及時治療,五年生存率可達90%以上。

醫生強調:血便、粘液便、大便次數增多、肛門下墜、便不盡感、肛門痛、大便變形…以上這些疑似症狀,若出現1-2項,建議到醫院進行直腸指診和糞便潛血檢查。若出現2項以上症狀或症狀持續時間較長,建議到醫院進一步進行腸鏡檢查。

日常的生活飲食習慣 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著手

飲食習慣:不再進食過多高脂肪、高熱量、高膽固醇食品,避免飲食過量。

生活習慣:生活作息規律,不熬夜、勞逸結合。

排便習慣:重視便意,不強忍大便,不久蹲廁所。

心理狀態:保持心情愉悅及情緒穩定,避免躁怒、過度悲觀憂慮等不良情緒。

|哪些人是腸癌高危人群?

大腸癌的高危人群

家族史:

家族成員中有人患過大腸癌, 尤其是直系親屬患大腸癌,屬於大腸癌的高危素。

生活方式:

長期高蛋白質、高脂肪、低纖維素的飲食習慣,缺乏體育鍛鍊會增加大腸癌的發病率。

炎症性腸病:

潰瘍性結腸炎等一些腸道慢性炎症的病人容易患大腸癌。

體檢建議

高危人群檢查建議

•推薦40歲左右開始接受大腸癌的篩查,平均每3-5年複查一次。

•若有發現腺瘤或惡變的息肉應及時切除持續

•年每年複查,然後每3-5年複查一次。

非高危人群檢查建議

•推薦50歲以上都應該做一次腸鏡檢查,若沒發現問題,以後可以每10年左右進行一次腸鏡檢查。

•若檢查時發現有息肉,切除後的前3年應該堅持每年複查一次。

|如何進行排查?腸癌有哪些早期信號?

3種方法排查大腸癌

1.肛門指檢、大便潛血檢查

距離肛門7厘米以內的腫瘤,90% 可通過肛門指檢發現。80%的結直腸癌患者都有便血情況,且半數無法通過肉眼看到,卻可通過大便潛血檢驗查出。

2.腫瘤標誌物CEA和CA19-9

如果發現其數值較高,應做進一步檢查,能為我們早期發現腸癌提供依據。

3.腸鏡檢查

高危人群應遵醫囑,每年按時做腸鏡。一般人群建議45歲開始,每隔3-5 年做1次。

結腸癌 6個早期信號

排便習慣的改變

右半結腸癌時表現為早期糞便稀薄,有膿血,排便次數增多,非交替出現的腹瀉與便秘,而左半結腸癌則多表現為排便困難,並隨病情的發展而不斷加重。

大便性狀改變

變細、血便、黏液便等。

消化道症狀

腹脹、不適或消化不良等症狀。其中右半結腸癌時,多為右下腹部不適或隱痛。

腹部包塊

50%左右的患者可發現腹部包塊,質硬、形體不規則,晚期結腸癌由於癌腫浸潤較甚致使包塊可固定。

糞便帶血或粘液

右半結腸癌時出血量小且由於結腸的蠕動使之與糞便充分混合,導致肉眼觀察不易看出,但隱血試驗常為陽性;而左半結腸癌則其出血和粘液不與糞便相混,約有14的患者可在糞便中肉眼觀察到鮮血和粘液。

貧血及全身症狀

如消瘦、乏力、低熱。

| 腸道疾病患者飲食應注意什麼?

胃腸道疾病患者應該「少渣飲食」

少渣飲食也稱『低渣飲食」。「渣」指的是任何不能被消化而留在腸道里以形成大便的食物成分。少渣飲食是指上述食物成分含量很少,易於患者消化、吸收的飲食。

少渣飲食適合什麼樣的患者?

1.各種急性腸炎、炎症性腸病、傷寒、痢疾患者;

2.結腸憩室炎、腸腫瘤患者;

3.消化系統少量出血患者;

4.腸手術前後患者;

5.腸、食管腔狹窄患者;

6.食管靜脈曲張患者。

「少渣飲食」 的飲食原則

1.限制膳食纖維的量

儘量少用或者不用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蔬菜如芹菜、韭菜等,水果如菠蘿等。

2.每次進餐數量不宜多,以少量多餐為宜

根據患者病情給予少渣半流質或少渣軟食,及時轉為普食。

3.烹調方法

選擇的食物應該是容易消化的,將食物切碎、煮爛,忌用油炸、油煎等烹調方法,避免使用調味料如辣椒等。

4.必要時可補充維生素和礦物質製劑

因限制蔬菜和水果,飲食營養素難以平衡,易引起維生素C和某些礦物質的缺乏。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dP_6QW8BMH2_cNUgXul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