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示」的力量如此可怕!有些話永遠不要對孩子說(建議收藏)

2022-07-28   凱叔講故事

原標題:「暗示」的力量如此可怕!有些話永遠不要對孩子說(建議收藏)

作者 | 芒來小姐

暗示的作用有多大?

國外有一個瘋狂的「口吃實驗」。

22位兒童,被分成A、B兩組。

研究人員告訴A組兒童:你有嚴重口吃;

同時告訴另外B組兒童:你的語言能力良好。

很快,A組兒童出現了驚人變化:

無論原本有沒有口吃,

他們都開始害怕說話,

有的孩子拒絕交談,

還有的孩子真的開始口吃。

62年後,一位曾經的A組兒童寫信給研究人員:

你毀了我的一生。

我原本可以成為科學家,學者……

但我卻成了一個可憐的結巴。

這個實驗很沒人道,到現在也是被譴責的。

但卻解釋了一個心理學上的真相:

孩子會因為父母的消極暗示,形成向下的情緒螺旋,

被負面情緒糾纏,甚至是往語言暗示的方向發展!

所以,想要孩子得到好發展,

那就一定不要低估語言暗示的力量。

父母的期待,決定了孩子的未來

關於暗示,史丹福大學的施皮格爾博士多年研究發現:

12歲之前,人的大腦信息傳遞途徑還未成熟。

有近85%的兒童,容易接受催眠暗示。

其中,4到10歲的兒童最容易接受暗示。

無論父母說什麼,他們都會信以為真。

美國「天才少年」雅各布·巴內特,智商高達170。

他曾是一名「問題兒童」,生來患有自閉症,生活幾乎不能自理。

但8歲時,媽媽發現他喜歡數學,鼓勵他去名校旁聽。

在媽媽「你很棒」「你很有天賦」的鼓勵下,雅各布只用了1年時間,

就學完了高中全部課程;

10歲,就被全球頂尖理工大學錄取。

儘管,自閉症是雅各布一生的痛,

但媽媽總愛跟他說:

你是個正常孩子,跟別人沒什麼不一樣!

耳濡目染的暗示中,雅各布真的認為自己很正常。

他相信別人能做的,自己都能做,穩定發揮優勢。

最終,從一個自閉症兒童,成長為一名物理學博士。

這,正是心理學中的自證預言:

孩子會相信父母的積極暗示,並成為暗示中的「好小孩」。

心理學家羅森塔爾,曾做過一個「權威性謊言」實驗:

他隨機召集18個孩子,暗示他們「你很聰明」「你是天才」「你不一樣」。

8個月後,結果發現:

這些被暗示的孩子自信心更強,注意力更集中,人際關係更好。

他們原本平平無奇,專家的暗示卻讓改變發生了。

也就是說:

我們的行為不是受經驗的影響,而是受期待的影響!

父母暗示孩子:「你比別人差!」

孩子就會認為:「我做啥都不行,乾脆啥也別做了。」

父母暗示孩子:「你總是有辦法做到。」

孩子就會覺得:「只要我想,再難的事我都能做到。」

暗示的三個最佳時期

兒童心理學家認為,這三個階段被暗示的側重點各有不同。

第一個階段:2-4歲。

這個階段的孩子,

只能處理一些簡單的信息,

處理高級信息的大腦迴路還未成熟。

他們對直接的視覺信息更敏感,更多通過「看」,來吸收周圍的信息。

如果父母將房間打掃乾淨,給孩子一個溫馨的成長環境

同時,讓孩子看到更多積極、溫暖、友善的面孔,

孩子的大腦則會發生驚人變化。

掌管記憶的海馬體,發育得更強壯;

掌管語言的胼胝體,增長率得到提高;

掌管情緒的杏仁核,功能越來越成熟。

第二個階段:6-8歲。

這個階段的孩子,進入自我探索期,

對於父母的語言開始變得很敏感。

為了找到自己的價值感,他們開始和父母「對著干」,比如頂嘴。

所以,父母在語言中所攜帶的情緒很重要。

不知道大家知不知道55387定律,內容是這樣的:

當你跟一個人說話時,對方能感知到的,
是55%的形象和態度+38%的眼神和語氣+7%的具體內容。

如果你帶著脾氣跟孩子說話,

那麼孩子就隨時生活在情緒和反抗中,

於是,他真正聽到的只有7%,行動效率也更低下。

在情緒打擊下,大腦被激活的區域

於是,你不得不反反覆復地吼叫。

早教專家林怡認為:

與說教、批評、責罰等手段比較,

不著痕跡地暗示,有著更為神奇的力量。

它能更快速地改變孩子的行為,引導孩子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

面對孩子發脾氣,這三句話可以記住:

第一句是:

我知道你現在很生氣,等你冷靜下來我們再談好嗎?

第二句是:

我希望你生氣的時候說「我生氣了」,而不是「我討厭媽媽」。

第三句是:

你到底想要什麼,想要這個,還是想要那個?

第三個階段:8-12歲。

進入成長深造期後,

孩子的理解能力變得更強,

所以更要注意「詞語」的傾向性。

腦科學家洪蘭教授提出:

大腦是可以被語言改變的,

它會一直不停地因為外界的需求而改變神經的分配。

具體來說,則是:

大腦產生觀念觀念引導行為行為產生結果結果改變大腦。

這個時候,誇獎的方式是有講究的,比如:

暗示孩子「很努力」,比誇獎他「聰明」效果更好。

因為誇獎「聰明」,孩子會認為自己天賦異稟,做事缺少幹勁。

而暗示「努力」,表示父母看到了孩子的付出,尊重了孩子的成長,

這讓孩子感到:

「我還有很多成長空間,還可以做得更好。」

書籍《自驅力成長》中寫道:

在父母面前,被引導「自己能夠獨立自強」的孩子,

也會把這份控制感帶進學校。

也就是說,

因為長期接受父母口中「你是強大的」之類的暗示,

孩子即使離開父母,

也堅信自己可以做到,督促自己自律自強。

如何施加積極暗示?

兒童教育學家認為,

當一個人被一種詞語名稱貼上標籤時,

他就會作出自我印象管理,

使自己的行為與所貼的標籤內容相一致。

如果孩子覺得父母的話很悅耳,

他們會更願意為了這個標籤,而做出相應努力。

總結來說,「好的表達」是打開未來的鑰匙。

用積極的暗示,

讓孩子前往健康、快樂、優秀的未來,父母責無旁貸。

那麼,如何施加積極暗示呢?

下面四個方法,請大家牢記:

不貼負面標籤。

當我們說孩子:你怎麼這麼懶!

孩子聽到的是:我很差勁。

當我們吼孩子:你怎麼總把事情搞砸!

孩子聽到的是:我就是一個沒用的人。

當孩子習慣父母貼標籤,就會「石牆化」。

當父母再次批評他時,他會在內心豎起石牆,不用心聽,左耳進右耳出。

所以,父母需要換種方式表達。

不要說:「你做什麼都不行。」

改為:「我知道你努力了,再加把勁,下次一定可以!」

不要說:「你這孩子就是笨。」

改為:「你不比別的孩子差,別人能做到的你也可以。」

不要說:「這些事情總是搞砸。」

改為:「再難的問題,我們一起解決,一定可以的!」

另外,還可以多說"黃金句式":

「我知道你行的。」

「你付出了很多努力。」

「你有力量去面對。」

「你是一個幸運兒。」

「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只要你想,就能做到。」

「是金子總會發光。」……

讓孩子自己選擇。

心理學中有一個自我選擇效應:

人一旦做出了某個選擇,就會向這個選擇不斷強化。

所以,父母在暗示中多給予選擇,

孩子就會對於目標的完成更加心服口服、貫徹到底。

比如這些句式:

你希望成為a,還是希望向b看齊?

你覺得這個對你更好,還是那個更適合你?

你覺得自己更擅長做這個,還是更擅長做那個?

另外,少說命令句:

「你就是……」"你必須……"

多用一些開放性的語言模式:

我發現你進步了,要是你再這樣做,是不是更好?

這件事應該怎麼做呢?我想聽聽你的看法;

你總是能找到方法,這件事你想出哪些解決方法呢?

指出孩子缺點之前,先指出優點。

人的大腦,在面臨指責批評時會有3個反應:

攻擊、逃避和防衛。

所以說,我們指責孩子時,經常會看見孩子有這樣的反應:

頂嘴(攻擊);

眼睛看向別處心不在焉(逃避);

為自己辯護(防衛)。

心理學教授約翰.戈特曼提出「1/5原則」:

我們對愛人、孩子的每一句批評,

要配上5句鼓勵,才能維持穩定的關係。

簡單來說,就是說1句批評的話,就記得要說一些正面的語言。

伴隨著讚美的批評,更容易被人接受。

多找孩子的優點誇獎。

為什麼父母會說負面的語言?

這來自於三點:

評判他人是人類的天性,

家族的遺傳表達方式。

對自己負面情緒的無能為力。

如果你想多從孩子身上挖掘優點,那你可以試試這麼做:

孩子的字寫得難看,但是那總有某一個字好看吧。

孩子很懶惰,但是總有給你倒杯水的時候。

很多時候,不是孩子充滿缺點,

而是我們缺少教育的耐心和觀察力。

所以,請用心去看。

也請相信,每個孩子,

在我們的鼓勵下,擁有著變好的力量。

寫在最後:

暗示的力量絕對是巨大的!

如果你也曾經是語言暴力的受害者,

請提醒自己,不要讓你的孩子成為另一個自己。

把文章【轉發】給身邊的家長,

我們的每一句話都是孩子的未來預言。

—— End ——

作者:芒來小姐,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資深男女觀察員,已出版《姑娘,活得大氣才夠精彩》。部分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