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芒來小姐
暗示的作用有多大?
國外有一個瘋狂的「口吃實驗」。
22位兒童,被分成A、B兩組。
研究人員告訴A組兒童:你有嚴重口吃;
同時告訴另外B組兒童:你的語言能力良好。
很快,A組兒童出現了驚人變化:
無論原本有沒有口吃,
他們都開始害怕說話,
有的孩子拒絕交談,
還有的孩子真的開始口吃。
62年後,一位曾經的A組兒童寫信給研究人員:
你毀了我的一生。
我原本可以成為科學家,學者……
但我卻成了一個可憐的結巴。
這個實驗很沒人道,到現在也是被譴責的。
但卻解釋了一個心理學上的真相:
孩子會因為父母的消極暗示,形成向下的情緒螺旋,
被負面情緒糾纏,甚至是往語言暗示的方向發展!
所以,想要孩子得到好發展,
那就一定不要低估語言暗示的力量。
關於暗示,史丹福大學的施皮格爾博士多年研究發現:
12歲之前,人的大腦信息傳遞途徑還未成熟。
有近85%的兒童,容易接受催眠暗示。
其中,4到10歲的兒童最容易接受暗示。
無論父母說什麼,他們都會信以為真。
美國「天才少年」雅各布·巴內特,智商高達170。
他曾是一名「問題兒童」,生來患有自閉症,生活幾乎不能自理。
但8歲時,媽媽發現他喜歡數學,鼓勵他去名校旁聽。
在媽媽「你很棒」「你很有天賦」的鼓勵下,雅各布只用了1年時間,
就學完了高中全部課程;
10歲,就被全球頂尖理工大學錄取。
儘管,自閉症是雅各布一生的痛,
但媽媽總愛跟他說:
你是個正常孩子,跟別人沒什麼不一樣!
耳濡目染的暗示中,雅各布真的認為自己很正常。
他相信別人能做的,自己都能做,穩定發揮優勢。
最終,從一個自閉症兒童,成長為一名物理學博士。
這,正是心理學中的自證預言:
孩子會相信父母的積極暗示,並成為暗示中的「好小孩」。
心理學家羅森塔爾,曾做過一個「權威性謊言」實驗:
他隨機召集18個孩子,暗示他們「你很聰明」「你是天才」「你不一樣」。
8個月後,結果發現:
這些被暗示的孩子自信心更強,注意力更集中,人際關係更好。
他們原本平平無奇,專家的暗示卻讓改變發生了。
也就是說:
我們的行為不是受經驗的影響,而是受期待的影響!
父母暗示孩子:「你比別人差!」
孩子就會認為:「我做啥都不行,乾脆啥也別做了。」
父母暗示孩子:「你總是有辦法做到。」
孩子就會覺得:「只要我想,再難的事我都能做到。」
兒童心理學家認為,這三個階段被暗示的側重點各有不同。
第一個階段:2-4歲。
這個階段的孩子,
只能處理一些簡單的信息,
處理高級信息的大腦迴路還未成熟。
他們對直接的視覺信息更敏感,更多通過「看」,來吸收周圍的信息。
如果父母將房間打掃乾淨,給孩子一個溫馨的成長環境;
同時,讓孩子看到更多積極、溫暖、友善的面孔,
孩子的大腦則會發生驚人變化。
掌管記憶的海馬體,發育得更強壯;
掌管語言的胼胝體,增長率得到提高;
掌管情緒的杏仁核,功能越來越成熟。
第二個階段:6-8歲。
這個階段的孩子,進入自我探索期,
對於父母的語言開始變得很敏感。
為了找到自己的價值感,他們開始和父母「對著干」,比如頂嘴。
所以,父母在語言中所攜帶的情緒很重要。
不知道大家知不知道55387定律,內容是這樣的:
當你跟一個人說話時,對方能感知到的,
是55%的形象和態度+38%的眼神和語氣+7%的具體內容。
如果你帶著脾氣跟孩子說話,
那麼孩子就隨時生活在情緒和反抗中,
於是,他真正聽到的只有7%,行動效率也更低下。
在情緒打擊下,大腦被激活的區域
於是,你不得不反反覆復地吼叫。
早教專家林怡認為:
與說教、批評、責罰等手段比較,
不著痕跡地暗示,有著更為神奇的力量。
它能更快速地改變孩子的行為,引導孩子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
面對孩子發脾氣,這三句話可以記住:
第一句是:
我知道你現在很生氣,等你冷靜下來我們再談好嗎?
第二句是:
我希望你生氣的時候說「我生氣了」,而不是「我討厭媽媽」。
第三句是:
你到底想要什麼,想要這個,還是想要那個?
第三個階段:8-12歲。
進入成長深造期後,
孩子的理解能力變得更強,
所以更要注意「詞語」的傾向性。
腦科學家洪蘭教授提出:
大腦是可以被語言改變的,
它會一直不停地因為外界的需求而改變神經的分配。
具體來說,則是:
大腦產生觀念觀念引導行為行為產生結果結果改變大腦。
這個時候,誇獎的方式是有講究的,比如:
暗示孩子「很努力」,比誇獎他「聰明」效果更好。
因為誇獎「聰明」,孩子會認為自己天賦異稟,做事缺少幹勁。
而暗示「努力」,表示父母看到了孩子的付出,尊重了孩子的成長,
這讓孩子感到:
「我還有很多成長空間,還可以做得更好。」
書籍《自驅力成長》中寫道:
在父母面前,被引導「自己能夠獨立自強」的孩子,
也會把這份控制感帶進學校。
也就是說,
因為長期接受父母口中「你是強大的」之類的暗示,
孩子即使離開父母,
也堅信自己可以做到,督促自己自律自強。
兒童教育學家認為,
當一個人被一種詞語名稱貼上標籤時,
他就會作出自我印象管理,
使自己的行為與所貼的標籤內容相一致。
如果孩子覺得父母的話很悅耳,
他們會更願意為了這個標籤,而做出相應努力。
總結來說,「好的表達」是打開未來的鑰匙。
用積極的暗示,
讓孩子前往健康、快樂、優秀的未來,父母責無旁貸。
那麼,如何施加積極暗示呢?
下面四個方法,請大家牢記:
不貼負面標籤。
當我們說孩子:你怎麼這麼懶!
孩子聽到的是:我很差勁。
當我們吼孩子:你怎麼總把事情搞砸!
孩子聽到的是:我就是一個沒用的人。
當孩子習慣父母貼標籤,就會「石牆化」。
當父母再次批評他時,他會在內心豎起石牆,不用心聽,左耳進右耳出。
所以,父母需要換種方式表達。
不要說:「你做什麼都不行。」
改為:「我知道你努力了,再加把勁,下次一定可以!」
不要說:「你這孩子就是笨。」
改為:「你不比別的孩子差,別人能做到的你也可以。」
不要說:「這些事情總是搞砸。」
改為:「再難的問題,我們一起解決,一定可以的!」
另外,還可以多說"黃金句式":
「我知道你行的。」
「你付出了很多努力。」
「你有力量去面對。」
「你是一個幸運兒。」
「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只要你想,就能做到。」
「是金子總會發光。」……
讓孩子自己選擇。
心理學中有一個自我選擇效應:
人一旦做出了某個選擇,就會向這個選擇不斷強化。
所以,父母在暗示中多給予選擇,
孩子就會對於目標的完成更加心服口服、貫徹到底。
比如這些句式:
你希望成為a,還是希望向b看齊?
你覺得這個對你更好,還是那個更適合你?
你覺得自己更擅長做這個,還是更擅長做那個?
另外,少說命令句:
「你就是……」"你必須……"
多用一些開放性的語言模式:
我發現你進步了,要是你再這樣做,是不是更好?
這件事應該怎麼做呢?我想聽聽你的看法;
你總是能找到方法,這件事你想出哪些解決方法呢?
指出孩子缺點之前,先指出優點。
人的大腦,在面臨指責批評時會有3個反應:
攻擊、逃避和防衛。
所以說,我們指責孩子時,經常會看見孩子有這樣的反應:
頂嘴(攻擊);
眼睛看向別處心不在焉(逃避);
為自己辯護(防衛)。
心理學教授約翰.戈特曼提出「1/5原則」:
我們對愛人、孩子的每一句批評,
要配上5句鼓勵,才能維持穩定的關係。
簡單來說,就是說1句批評的話,就記得要說一些正面的語言。
伴隨著讚美的批評,更容易被人接受。
多找孩子的優點誇獎。
為什麼父母會說負面的語言?
這來自於三點:
評判他人是人類的天性,
家族的遺傳表達方式。
對自己負面情緒的無能為力。
如果你想多從孩子身上挖掘優點,那你可以試試這麼做:
孩子的字寫得難看,但是那總有某一個字好看吧。
孩子很懶惰,但是總有給你倒杯水的時候。
很多時候,不是孩子充滿缺點,
而是我們缺少教育的耐心和觀察力。
所以,請用心去看。
也請相信,每個孩子,
在我們的鼓勵下,擁有著變好的力量。
寫在最後:
暗示的力量絕對是巨大的!
如果你也曾經是語言暴力的受害者,
請提醒自己,不要讓你的孩子成為另一個自己。
把文章【轉發】給身邊的家長,
我們的每一句話都是孩子的未來預言。
—— End ——
作者:芒來小姐,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資深男女觀察員,已出版《姑娘,活得大氣才夠精彩》。部分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