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年陝西學生撿到「煤炭」上交,10年後專家:這哪是煤炭,是國寶

2023-06-04     奇趣談史

原標題:81年陝西學生撿到「煤炭」上交,10年後專家:這哪是煤炭,是國寶

1981年11月9日,陝西省旬陽縣一位叫做「宋青」的學生,放學後和夥伴在路邊玩雪。

積雪被撥開,露出土路面,眼尖的宋青一下就看見有個像黑「煤炭」的圓球躺在角落裡,他拿在手裡感覺這個骰子有些重,撫開煤球的灰土,宋青發現這個煤球很特別,居然像骰子一樣刻著字。

宋青在學校里曾聽老師講過旬陽縣城東壇這邊有廢墟遺址,是明代建造的察院行署、布政分司行署、按察分司行署等遺址所在地,宋青認為這裡距離遺址如此近,這個骰子會不會是被遺留的文物?

他知道文物屬於國家,霎時沒了玩耍的心,掌中的骰子此刻猶如千斤重,他揣在兜里一路狂奔到旬陽縣文化館。

文化館內的工作人員「魯繼亨」接待了宋青,他還沒來得及開口,就聽宋青問「這個是不是文物?有沒有價值?」

魯繼亨接過宋青手中的骰子,放在眼前仔細觀察,這個骰子呈八棱多面體,從不太清晰的刻印中勉強認清了幾個字,由此,魯繼亨判斷這是一枚古代官員用的印章,只是他一時辨別不出這個官員的身份。

魯繼亨誇獎了宋青,讚揚他有保護文物意識,讓他在原地等待一會兒,因為按照當時的文物徵集規定,凡是主動上交,經鑑定確定為文物,均可以獲得一支鋼筆和一本筆記本。

雖然現在看這份獎勵有些少,可對於八十年代的人來說,這些東西是他們要攢許久的錢才能購買的,甚至有些人家還不捨得購買這種奢侈品。

拿到獎勵的宋青非常高興,再三謝過魯繼亨,問道什麼時候可以在文化館裡看到這枚印章?魯繼亨也說不準具體時間,於是,讓宋青晚些天再來看。

宋青想到文化館裡即將展示自己撿到的文物,激動的跑出去和小夥伴分享這件事。

而魯繼亨回到辦公室里,專注的清掃這枚印章。

將灰土全部掃乾淨,印章共有26面,魯繼亨用捲尺測量印章的長度,印章的部分稜角出現了磨損,完好的邊長有2厘米,而磨損的邊長約有1.8-1.9厘米,整枚印章高4.5厘米,寬4.35厘米,重75.7克。

因為長久被風雨侵蝕,印章的表面出現了許多道橫向的裂紋,甚至出現了局部剝落的情況,稜角有破損的情況,但整體來看,這枚印章保存還是完好的。

令魯繼亨感到新奇的是這枚印章的刻面和它的材質,總共有26個面,但形狀卻有不同,有18個正方形面,8個三角形面。

古時的人們為了彰顯身份尊貴,雕刻的印章多用金、銀和玉器,但魯繼亨手中的這枚印章並不是這三種材質所做,他思來想去都想不到這種材質的名稱,決定先研究這枚印章的刻字。

印章有14個面刻著文字,魯繼亨將印章拓印在紙上,印章的刻字便呈現在眼前,「臣信上疏」、「 臣信上章」、「臣信上表」,「臣信啟事」、「大司馬印」、「大都督印」、「刺史之印」、「柱國之印」、「獨孤信白書」、「信白箋(jiān)」、「信啟事」、「耶敕」、「令」、「密」。

對於年紀尚輕的魯繼亨來說,這枚印章上的刻字並沒有給他指明印章主人的身份,他細細觀摩許久,猜測這個印章是供14個官員一起使用的,雖然這個說法牽強,但在當時沒有更好的解答了。

魯繼亨把印章妥善的保存在文化館裡,做好記錄後,便將印章展示在館內,供人觀察。

宋青來過文化館幾次,指著印章對夥伴表示這是他撿來的,但卻沒人能說出它的由來,到底是不是14位官員共同使用的?它為什麼會掉在路邊角落裡?是東壇遺址那邊的文物?還是發現底下有古墓?

魯繼亨細想過後否認了有古墓的說法,也不可能是東壇那邊遺落的文物,在發掘那邊的遺址時,每出土一樣文物都會造冊登記,如果印章不見了,那肯定是要出動人手去找的。

魯繼亨認為,這枚印章很可能在很久之前就被人遺落在旬陽縣了,直到被宋青發現才出世。這枚印章成了文化館的一大謎題,它默默地待在文化館的角落裡,透著玻璃看著來來往往的人。

這枚印章的主人會是誰呢?

蒙塵多年

1984年,經過商討研究後,旬陽縣博物館正式成立,裡面展示著這些年旬陽縣人民主動交來的文物,還有一些當地出土的文物,這枚黑色的印章也被展出。

因為博物館剛剛建成,裡面條件簡陋,文物展覽廳竟和藏品保管室是同一間,展櫃的後面就是藏品保管處。

旬陽縣博物館吸引來了不少的專業人員和當地居民,只是大家對角落裡的黑色印章都沒什麼興趣,有些人還會忽略掉這枚印章的存在,這一忽略就是10年。

在大家的眼中,這枚印章雖然造型獨特,但卻沒有其他價值,無人知曉它的來歷,也不知道它是怎麼做成的,要不是確認是古物,恐怕都不能待在博物館裡。

這天,旬陽縣博物館來了一位老者,他站在每一件展品前細細鑑賞,當走到這枚印章前,老者往前貼近了些,他注意到印章的獨特性,看向玻璃前的介紹,卻發現內容少的可憐,沒有出土年代,沒有製作材質,沒有相關的歷史介紹。

老者名叫「王翰章」,一直從事文化歷史考古工作,曾撰寫100多篇考古論文,著有 《陝西出土歷代璽印續編》等書籍,非常重視碑碣石刻研究,還曾參加了陝西革命歷史博物館的籌建工作。

王翰章對旬陽縣博物館的工作有些不滿意,展出的文物竟然沒有詳細的說明,這讓前來看展的人如何了解文物的歷史?如何了解我國古代的文化?

他和館內的工作人員溝通,將這枚印章的年份等內容補充好,重新擺放在展廳。工作人員一聽是角落裡的黑色印章,臉色霎時變得尷尬,支支吾吾地對王翰章解釋,不是他們不寫這枚印章的資料,是沒辦法寫。

王翰章納悶了,身為專業人員難道寫不出文物的歷史?這樣又怎麼能為前來看展的旅客提供優秀的服務?

眼見王翰章神色不對,工作人員急忙表示,這枚印章是1981年一位中學生上交的,他們做過多次鑑定,始終沒辦法解答出印章的身份,直到現在為止他們都不清楚印章的由來和材質,就一直擺在館內而已。

這話讓王翰章氣急,搞不清楚印章的由來可以求助別的博物館單位,為什麼任由其放在館內不聞不問,但此時再追責已經沒太大意義,王翰章讓工作人員把印章拿出來,他親自鑑定看看這枚印章究竟來自哪裡?又是誰的?

工作人員連連點頭,拿鑰匙就要去開展櫃,王翰章跟著他,在他小心翼翼將印章拿起來時,王翰章突然叫停住工作人員,「別動」。

工作人員被嚇了一跳,好在王翰章的手扶著他,才沒讓印章掉落。

王翰章穩住工作人員之後,貼近玻璃面,眯起眼認真辨認印章的一面,雖然博物館沒有鑑定出印章的身份,但維護工作做得很好,印章上的刻字沒有再次被侵蝕。

王翰章仔仔細細盯著一面看,印章上的刻字是反的,王翰章看了許久,難言喜悅道,「這是獨孤信的印章!」

聽到「獨孤」二字,工作人員便想到了北魏時期,但卻不清楚獨孤信是誰?這枚印章上有14面刻字,全是官職名稱,難道獨孤信一個人做這麼多的官職?

王翰章和旬陽縣博物館商議後,將這枚印章帶回了文物研究所做進一步鑑定,經過專家研究,這枚黑色印章的主人確實就是獨孤信,他被專家笑稱為「天下第一岳父」。

為什麼獨孤信會有這個稱號呢?

天下第一岳父

獨孤信生在北魏時期的一個富貴人家裡,他原名叫做「獨孤如願」,是雲中郡人,也就是今天的內蒙古自治區和林格爾縣。

他長相俊美,從小善於騎馬、射箭,喜歡打扮自己,後在軍中被稱為獨孤郎。

獨孤信生在北魏末年,此時朝局動盪,各路能人野心勃勃,希望能建立新的王朝。獨孤信一身武藝,他嚮往戰場,希望能用自己的所學終結這場混亂。

最初,獨孤信跟著農民起義軍首領葛榮打仗,接著跟著爾朱榮征戰,此時的獨孤信已經是一位別將。別將既可以負責征討和鎮戍地方的軍隊統帥,也可以是隸屬於統帥的將領。

獨孤信曾憑一人單騎,將賊寇漁陽郡王擒獲,又與元顥黨羽在黃河北邊作戰,將敵軍的部署全部打散,此戰之後,獨孤信晉升為安南將軍,封為爰德縣侯。

接著,獨孤信被任命為荊州防城大都督,兼任南鄉郡守,一人守兩郡是榮耀也是累人的差事,但獨孤信對郡里的百姓非常好,將種田、養蠶的知識教給他們,還派人教百姓禮法。

獨孤信的做法贏得了百姓們的稱讚,也讓他聲譽越發好。

不久後,賀拔勝的弟弟賀拔岳被時任秦州刺史在潼關殺害,獨孤信領命前往安撫賀拔岳剩餘部下。

令獨孤信沒想到的是在這裡他遇見了小時候的夥伴——宇文泰,兩人相談甚歡,對當今的局勢看法出奇地一致,這讓獨孤信更加開心,在宇文泰的謀划下,獨孤信深得北魏孝武帝的信任。

孝武帝倉促西遷時,獨孤信辭別了父母、妻兒,騎著一匹馬追上了孝武帝,說要保護他。據《周書》記載,孝武帝當時對獨孤信說「世亂識貞良,豈虛言哉」。

在獨孤信的征戰中,他並非戰無不勝,東魏占領荊州後,獨孤信領命前往平叛,由於先前獨孤信在荊州的做法得到百姓愛戴,這次他來荊州攻打東魏刺史,便得到了百姓的幫助,荊州的守軍選擇不與他戰。

可當獨孤信收回荊州沒多久,東魏又派大軍前來,由於兩軍人數差異大,獨孤信選擇帶部下逃到南梁。

三年之後,獨孤信才被南梁的梁武帝放回家鄉。雖然獨孤信戰敗,但他先前奮勇斬殺了東魏主將,且逃亡並非獨孤信本意,是無奈之舉,於是西魏文帝下詔讓獨孤信任鏢旗大將軍。

獨孤信跟隨宇文泰收復失地、擴張領土,他的地位穩步上升,身上的官職高達十幾個,這是常人無法想像的。

因為回復公文需要蓋印,獨孤信對每一次蓋印時就要找一次印章的做法感到煩惱,尤其這些印章不是金的就是銀的,還有玉做的,攜帶也非常麻煩。

突然有一天,獨孤信靈光一閃,想到把所有印章引文都集中刻在一枚印章上,這樣就輕鬆很多。

既能彰顯身份,還不能太重,獨孤信摒棄常見的材質,選用了煤精石,這是一種不透明,光澤明亮的有機寶石,在古時非常稀有罕見,只有富貴人家才會用這種煤精石製作文房用品。

這枚黑色的印章深得獨孤信的歡心,翻轉幾下就能找到相應的官職蓋印,方便又簡單。

有一句話叫做「每一個成功男人的背後都有一個女人」,獨孤信在戰場上驍勇無比,在家庭里也是一位好父親。

據史料記載,他娶了3個妻妾,總共有13個孩子,其中6個兒子,7個女兒。和別的人家不同,獨孤信兒子們的成就被他們的姐姐妹妹掩蓋住。

比如,獨孤信的大兒子從小就被東魏當成人質,被放出來後只能寄居山林,直到被妹妹認出,才得以來到西魏,有一番作為。

而獨孤信的女兒們到了要許配人家時,都由獨孤信親自挑選女婿,不得不說,獨孤信眼光老辣,7個女婿出了3個君王。

獨孤信長女獨孤氏嫁給了北周明帝宇文毓,卻不幸因難產過世,追封為皇后,諡號為敬,歷史上稱作「明敬皇后」。

四女兒獨孤氏嫁給了唐國公李虎的兒子李昺(bǐng),她雖沒有直接做皇后,但她是唐高祖李淵的母親,被追封為「元貞皇后」。

七女兒在歷史上也是響響有名,名喚「獨孤伽羅」,是隋朝第一任皇后,她自幼聰慧過人,熟讀史書,耳濡目染父親獨孤信的做法,極具政治頭腦,和隋文帝楊堅恩愛多年。

每次隋文帝上朝,獨孤伽羅總會和他一同乘坐轎輦(niǎn)來到殿閣,目送隋文帝去上朝,等到下了朝,獨孤伽羅又會等在殿外,跟他一起回宮。

隋文帝對獨孤伽羅幾乎是言聽計從,在開國年間,朝臣甚至分不清楚隋文帝下達的命令,哪些是他自己想的,哪些是獨孤伽羅想的,正因如此,她成為我國史上罕見對君王終生有強烈影響力的妃子,後人將隋文帝和獨孤伽羅並稱為「二聖」。

獨孤信的3個女兒分別嫁給了3個朝代的君王,他本人成為了三朝國丈,被學者笑稱「天下第一岳父」。

但獨孤信的風光也僅此而已了,因趙貴密謀刺殺宇文護,他勸阻無效,遭受連坐責任,被逼自盡於家中。一帶梟雄最後落得如此下場,可悲又可嘆。

結語

獨孤信的這枚印章學名叫做「獨孤信多面體煤精組印」,這枚印章上的刻字體是楷書印,在此之前,據史料記載,我國歷史上大面積嘗試楷書印石在元朝,獨孤信印章的發現,將時間往回撥動了上千年,那時的古人就已經開始使用楷書印了。

經過專家鑑定,獨孤信印章最早製作時間不超過西魏大統十四年,歷經兩朝四代。

對於這枚印章為什麼會出現在旬陽縣,專家給出了一個較為合理的解釋,由於獨孤信印章出現地靠近被大水沖毀的明代察院行署遺址,不遠處還有一座被損毀了的明代墓室,專家認為這枚印章在唐代後便流落民間,直到明代時期,一個偶然的機會被埋在旬陽縣內。

幾千年時光匆匆而過,史書一頁筆墨就是一個人的一生,文物是如今還能證明他們存在過的唯一證據了。

如今這枚印章已經是陝西歷史博物館館藏珍品,它是天下第一岳父的印章,它以造型獨特,材質與其他常見彰顯身份的金、銀、玉器不同,雖然是「煤炭」雕刻,歷經千年風霜都沒有毀壞。

這是我國璽印史上獨一無二的存在,它是稀世國寶!

保護文物,也就是保護我國五千年的歷史。

參考資料:

[1] 央視網《神不神秘?天下第一老丈人的印》2022-06-01

[2] 國寶會說話2022 第一集

[3] 旬陽市人民政府 《獨孤印•獨孤信及其他》2014-12-23

[4] 文博期刊 《旬陽出土的獨孤信多面體煤精組印》1985-05-01

[5] 百度百科《獨孤印獨孤信王翰章》

[6] 學術之家《論北魏的別將》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d65db93d1e026ef9cc4e37bcd027afd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