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壓太平天國之後,手握重兵的曾國藩,為何不擁兵自立?

2023-06-30     奇趣談史

原標題:鎮壓太平天國之後,手握重兵的曾國藩,為何不擁兵自立?

說起晚清人物,曾國藩可謂是一個無論如何也繞不開的封疆大吏。在太平天國運動席捲南方之際,在老家丁憂的曾國藩奉命組建團練,在湖南拉起了一隻勢力強勁的湘軍,靠著這支隊伍與洪秀全等人鏖戰多年,並最終為清王朝立下了曠世奇功。

由於在鎮壓太平天國運動中,以湘軍為代表的地方團練,採用了極其殘酷的鎮壓手段,因而使得曾國藩獲得了個「曾剃頭」的綽號。據說,江南一帶每逢小孩啼哭,大人便以「曾剃頭來了」而恫嚇,足見曾國藩在當地影響之大。

自曾國藩於1854年初發布《討粵匪檄》,湘軍開始正式與太平軍交戰。在此期間,曾國藩一直視太平天國運動為「開闢以來明教之奇變」,是「塗炭生靈」的匪患。從《討粵匪檄》及湘軍的種種行徑來看,足見在曾國藩內心深處,是處處維護儒家綱常和清王朝統治的,也正因如此,他才在檄文中表示要「臥薪嘗膽,殄此凶逆」。

曾國藩的這番話絕非表面文章,而是其內心的真實寫照。由於曾國藩的父親曾麟書連考十七次秀才,均名落孫山,使得曾家將希望均寄托在了曾國藩這一輩人身上。也正因如此,曾國藩自幼便埋頭苦讀,學的是孔孟之道,做的是八股文章。知識改變命運,卻同樣也影響著一個人的心智。最終,曾國藩在殿試中獲得了三甲第四十二名,卻也成了清王朝最為忠實的捍衛者之一。

如果沒有太平天國運動,曾國藩或許直到終老都是一介儒生。然而,命運卻並未如此安排。1851年,以洪秀全為領導的太平軍公然與清廷決裂,開始席捲南方,而清政府的八旗軍和綠營兵嚴重腐朽,不堪一擊。無奈之下,清廷允許並鼓勵地方組建團練,參與鎮壓太平天國。就這樣,在鄉丁憂的曾國藩組建了湘軍。

嚴格來講,曾國藩的湘軍人數並不占優勢,起初不過兩萬人馬。可是,由於曾國藩善於統兵,又有著極強的報國之心,故而使得這支隊伍顯得格外出眾,並屢建奇功。經過多年鏖戰,以湘軍為核心的地方團練成功地扼殺了太平天國運動。

在鎮壓了太平天國運動以後,曾國藩又統領著兩萬湘軍和六萬淮軍北上,繼續同時督辦直隸、山東、河南三省軍務,作為一介文人,竟能獲封一等勇毅侯,堪稱罕見。

由於曾國藩手握精兵,聲望極高,故而有人提出,處於巔峰之際的曾國藩,為何不更進一步,擁兵自立呢?

如果大家再回過頭來,仔細分析曾國藩的早年經歷便會發現,其實曾國藩從始至終都沒有想過擁兵自立。他之所以組建湘軍,並誓死鎮壓太平天國,除了職責所在之外,最為重要的原因便是維護封建綱常和清朝統治。說白了,在曾國藩的內心深處,信奉的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而絕非看重於皇位。

當然,更為重要的一點是,連聲勢浩大的太平軍與捻軍都被相繼鎮壓,而曾國藩僅僅靠著湘軍和部分親信,在沒有其他武裝的配合下,又怎麼能夠與清王朝分庭抗禮呢?

可以說,儘管曾國藩素有「曾剃頭」「曾屠夫」之類的惡名,對待太平天國極度殘暴,卻始終遵循著儒家倫理,處處維護著清王朝的統治,同時又深知自己手裡的那點家底,尚不足以擁兵自立。正因如此,手握雄兵的曾國藩,對太平軍殘暴至極,在清廷內部卻溫順地宛如羔羊。

/文//夕陽下的晚楓&史海爛柯人//原創作品,嚴禁抄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8f54b78cd36dd44a1b1bd71a45afb6d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