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春晚這麼拉夸,為什麼還有這麼多人看

2022-02-01   高廣銀

原標題:2022春晚這麼拉夸,為什麼還有這麼多人看

不知道你今年有沒有像我一樣,一邊刷著短視頻,一邊把春晚看完了。雖然一邊吐槽今年春晚拉夸,卻還是和家人一起看完了。春晚已經不再是一檔綜藝節目,更像是每年和家人聚會時候的談資。

說實話,2022年春晚,除了《憶江南》《只此青綠》等少數亮點節目之外,整個晚會看完很尷尬,有鄧超廣場舞的尷尬,還有大張偉《快樂氣氛組》不知所云的尷尬。

即便如此,2022春晚也創造了21.9%的收視率,觸達觀眾更是達到49.32億次,覆蓋國家達到170多個。也就是說春晚無論你看沒看,它都在那裡,依然是綜藝里的「扛把子」。

回顧歷史,真正意義上的春晚要從1983年開始,為了慶祝農曆新年,在除夕夜舉辦一場綜藝晚會。這麼算下來,春晚已經走過了29個年頭,無論你是70後、80後、90後,還是00後,幾乎伴隨每一代人的成長。

當然如果沒有改革開放40多年來,電視的普及,大眾文化的傳播,春晚或許也不會獲得這麼廣泛的認可。春晚目前是吉尼斯紀錄里,收視率最高,播出時間最長,演藝人員最多的綜藝性晚會。

毫不誇張地說,春晚已經成為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母體,成為我們共同經驗和認知的總和。

能成為共同的文化母體無疑是幸運的,它必須是我們共同的經驗,共同的知識,共同的觀念,而且在我們的生活當中反覆地出現。

同時它還要讓每個人都知道,並且每個人的觀念以及行為都或多或少受到影響。無論你在東北鐵嶺,還是廣東深圳,大家都會對趙本山那句「要啥自行車」,會心一笑,現在已經成為被無數年輕人玩爛的梗。

春晚當之無愧,成為文化母體當中最大的載體,同時也在不斷衍生出新的文化符號,誕生新的文化現象。

2015年,微信紅包通過春晚這個巨大的文化母體,一晚上10億次的紅包收發量,成功偷襲珍珠港,進入支付寶腹地,搶走了支付寶8年時間辛辛苦苦積攢下來的用戶基礎。當然也讓春節發紅包,成為每個春節必備娛樂項目。

不僅是我國,同樣藉助文化母體和國民消費習慣進行強制綁定的還有可口可樂。

我們現在能想到聖誕老人的形象,是一身紅衣服、白鬍子的老頭。在可口可樂為這個形象定妝之前,聖誕老人並沒有一個統一的形象,有穿綠衣服的,也有穿藍色衣服的。

可口可樂為了解決冬天不喝可樂的問題,於是請了一個藝術家,叫做海頓·珊布,按照可口可樂的品牌色彩繪製了現在的聖誕老人的形象,從那以後,聖誕老人就被定義成了紅白相間的顏色。紅色的衣服、靴子和帽子,它們上面都有白邊,以及帽子頭兒上的那個球球。

和聖誕節這個巨大的文化母體綁定之後,不但讓美國人在冬天喝了可樂,而且讓可口可樂藉助聖誕節走向全世界。

你看,這就是文化母體的巨大市場效應。

無論你怎麼抱怨春晚,沈騰不好笑了,撒貝寧拖不住了,但是依然改變不了它對於我們文化的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