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搜狐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周末,朋友請喝茶。
她剛下飛機,就火急火燎地到了我們常去的一家茶莊。
略過寒暄,她從包里摸出了一袋白茶。
雖然看不見裡面,但包裝上寫著「白毫銀針」四個大字,還是很令人期待的。
燙壺溫杯後,剪開泡袋,把白毫銀針倒進蓋碗里。
有了白瓷蓋碗的映襯,便彰顯了這款茶的等級之高。
基本上都是芽頭,魚葉很小,存在感低。
顆顆勻稱、飽滿、肥壯,在燈光下,銀毫閃亮,干茶的清香撲鼻而來。
朋友得意地瞥了我一眼,接下來滔滔不絕地介紹起了這款茶的來歷。
內容無外乎什麼核心產區、什麼大師……或許這些都是真實的吧。
喝起來,的確不錯,在場的人都沉浸在馥郁的毫香與花香中。
近年來,白茶風生水起,就連原本讓人「喝不懂」的白毫銀針,上桌率也顯著提高。
於是,經常有茶友留言問我:
「白茶要怎麼選?看品牌還是看大師?我怎麼知道自己適不適合白茶?……」
所以,今天的文章,村姑陳專門為新人寫了一篇問題集錦。
搞清楚以下4點,想要買到好白茶,就能減少很多麻煩了。
《2》
問題一:白茶要怎麼選?
從大方向說,市場上常見的白茶無非三類,白毫銀針、白牡丹、壽眉。
這是按照採摘標準的不同,所劃分出來的。
白毫銀針,以芽頭為主,因為採摘時間短,營養價值高,所以價格昂貴。
白牡丹,一芽一、二葉,芽頭秀挺,葉片細嫩,花香清雅,湯水鮮爽,價格適中。
壽眉,一芽三、四葉,葉片寬而圓,茶梗較明顯,芽頭相對瘦,草藥香和花香突出,湯水柔潤,價格親民。
因此,如果從價格上挑選,新手在不想付出太高試錯成本的前提下,建議買壽眉。
壽眉作為很多新手的入門茶,的的確確是敲開了各位通往白茶世界的大門。
正常來說,新手喝白茶的順序,是壽眉、白牡丹、白毫銀針。
就像打遊戲得一關一關來,喝茶也得一級一級喝。
直接登頂,不是不可以,只是天賦異稟的人實在是少數。
另外,除了這三大品類外,白茶中還有春茶和秋茶之分,新茶和老茶之分,散茶和餅茶之分,台地茶、荒野茶、拋荒茶和有機茶之分。
春茶和秋茶,散茶和餅茶,這是以個人口味為基礎去選擇的。
而新茶和老茶,村姑陳建議新手多喝新白茶,感受鮮香醇爽的風味,喝懂了以後再去嘗試老白茶。
因為市面上的老白茶,魚龍混雜,在自己尚未積累經驗之前,挑戰難度比較高,很容易買到做舊老白茶。
至於種植方式上選擇,沒有喝過荒野茶和拋荒茶的新手,不建議買。
有機茶價格比較貴,有條件的朋友可以買。
台地茶是最常見的,村姑陳也天天都在喝,價格親民,適合作為口糧茶。
《3》
問題二:看品牌還是看大師?
都不是。
無論是文章、視頻,還是直播間,都常常有人問:
「xx品牌的白茶怎麼樣?能買嗎?」
對於這類問題,村姑陳的回答一律是:尊重同行。
當然我們知道,剛入門的新手,處在迷茫階段時,下意識就會依賴品牌茶。
因為在大家心中,品牌代表著名氣,代表著質量,代表著有保障。
不可否認,有一部分品牌確實做得不錯。
但是,這些年有太多品牌陸陸續續出現了,當市場變得混亂,品牌也未必靠譜。
尤其是那些廣告打得響亮,價格賣得很貴,實際上香氣滋味並沒有那麼好的品牌茶。
另外,品牌茶還要考慮到溢價的問題。
所以,對於新茶友而言,如果想要買性價比高又好喝的白茶,不一定只盯著品牌茶。
「大師茶」也是如此,各種複雜的概念,只會讓茶葉的價格越來越貴。
這些超越了茶葉本身品質的價值,最終都需要消費者來買單。
個人的看法是,不管品牌有多響亮,不管大師有多出名,茶葉的品質才是王道。
即使是一個默默無聞的小品牌,一個認真做茶卻很低調的制茶師,照樣能做出色香味俱全的好白茶!
《4》
問題三:如何知道自己適不適合喝白茶?
這個問題很簡單,多喝就好了。
在六大茶類中,白茶應該是最適合普羅大眾喝的了。
它工藝最簡單,人工干預最少,不炒不揉不殺青。
有些茶友的顧慮是,自己的胃不好,擔心茶葉喝多了胃寒、胃弱,特別抗拒綠茶一類有「殺青」的茶。
因為殺青以後,就意味著多酚氧化酶的活性被高溫破壞了。
所以,綠茶中的茶多酚含量,從殺青當下到成為成品茶之後,基本就不會發生太大變化了。
甚至,一直到半年後,一年後,只要這款茶是正常保存沒變質的,它葉片中的茶多酚含量,就仍然是當初那個數量。
故而,有殺青的茶,茶多酚含量比較高。
如果讓腸胃比較脆弱的茶友喝下去,容易刺激胃黏膜,覺得不舒服。
相比之下,白茶不殺青,茶多酚的含量是比較低的。
即使剛做出來的時候,茶多酚還處在一個比較高的階段,但經歷一兩個月的陳化後,在多酚氧化酶的幫助下,白茶當中的茶多酚就會一天比一天少。
一個月過去,兩個月過去,茶多酚就會慢慢減少到一個正常的值。
一個體質正常的人類,身體都可以接受的水平。
正因為如此,白茶不寒也不涼,男女老少都適合喝。
尤其胃弱的茶客,更要選擇不殺青的茶喝,才是正解。
《5》
問題四:白茶的味道這麼淡,我該怎麼品?
其實,「味道」是一種很個人的感覺。
味淡,味重,味濃,味輕,都是自己的主觀感受。
就好比每個人吃飯的口味也不一樣,有人喜辣,有人嗜甜,有人喜歡清清淡淡,最好一粒味精都不要放。
不同的味道感受,折射出了每個人的生活習慣不同。
因此,如果你覺得白茶的味道太淡了,有可能是自己平時喝茶的口味太重了。
味蕾習慣了濃茶、苦茶的刺激霸道,再來喝清新柔和的白茶,的確會覺得淡。
而喝茶口味比較淡的朋友,一開始,便能體會到好白茶豐沛的內質,豐富的香氣層次,醇厚的湯水。
品質好的白茶,不可能淡。
就像劉姥姥和賈母喝茶,評價說「味道淡了一些」,惹得眾人笑話。
又濃又苦的茶,從來就不是好茶的標配。
想要品鑑白茶的特點,前提是要改變錯誤的喝茶習慣,儘量把茶湯泡得淡雅一些,不要悶泡,快進快出。
如此一來,便能逐漸適應鮮爽淳和的白茶湯了。
《6》
茶作為一種飲品,六大茶類是有共性的。
雖然白茶是最簡樸、最天然的茶類,但所謂的「好」,就在於適口。
自己喜歡喝的,喝了身體舒服的,並且是符合自己經濟水平的。
假如你遇到一款白茶,明明入口不舒服,你非要聽別人的忽悠認定它是好茶。
那麼,豈不就是泯滅人性了?
茶葉好不好,我們的味蕾是最誠實的,請認真傾聽它的反饋。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贊。
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鑑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