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前總統席哈克的外交遺產:倡導多邊主義推動中法關係

2019-09-27     中國網觀點中國

新華社世界問題研究中心研究員沈孝泉

法國前總統雅克·席哈克因病於9月26日辭世,享年 86 歲。席哈克曾擔任巴黎市市長18年,兩次出任法國政府總理,1995年當選法國總統,2002年連選連任,擔任兩屆總統直至2007年5月任期結束。席哈克執政期間,世界正處於冷戰結束後新的動盪不定時期。席哈克作為戴高樂主義的堅定繼承者和傑出的政治家,其執政12年,在法國外交領域和國際事務中多有建樹,法國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大幅提升。席哈克的外交理念對後來的法國歷屆政府外交行動和政策產生重要影響。可以說,席哈克給法國留下了一筆珍貴的外交政治遺產。

反對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

席哈克總統在國際舞台上最為光輝耀眼的行動,當屬2003年旗幟鮮明地反對美國發動對伊拉克的戰爭。美國2003年3月發動伊拉克戰爭是以徹底解決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為藉口推翻薩達姆政權。美國的做法在聯合國引起強烈反對,站在第一線的就是時任法國總統席哈克。當美英向安理會提交授權動武提案的關鍵時刻,法國挺身而出宣布將動用常任理事國所擁有的否決權來進行抵制。此舉雖然未能阻止伊拉克戰爭的最終爆發,卻使美國在道義與合法性上大大失分。有評論說,席哈克此舉堪與當年戴高樂宣布退出北約軍事一體化機構的行動相媲美。

法國在國際舞台上贏得了聲譽,成為反對美國單邊主義的一面旗幟。時至今日的事實證明,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是完全錯誤的舉動,不僅攪亂了中東地區形勢,而且傷害了美國自身。這場戰爭徹底打破了中東和海灣地區保持的戰略平衡,地區各派力量重新組合而導致武裝衝突頻仍,「伊斯蘭國」組織的崛起成為伊拉克戰爭最大的後遺症,國際恐怖主義威脅了整個世界。

法國前總統席哈克的外交遺產:倡導多邊主義推動中法關係

積極倡導多極化世界

針對冷戰結束後出現的「一超獨霸」局面,法國率先提出了構建多極化世界的主張。席哈克曾在不同國際場合強調指出,「只有承認多極化,承認世界各國互相依賴,我們才能建立一個更加公正、更加合理的國際新秩序。」他認為,「世界新秩序」應該建立在多邊主義和國際法基礎上,而非建立在「強權邏輯」之上。他警告說,在「強權邏輯」統治下的世界必然變得動盪不安,衝突不斷。席哈克還提出,應當建設一個強大的歐洲,歐洲應當成為多極化世界中「強有力的一極」。

200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大會上,席哈克正式提出了「文化多樣性」的概念。他說,「應對文化全球化,就是要提倡文化多樣性。這種多樣性是建立在確信每個民族可以在世界上有自己獨特的聲音,每個民族能夠以它自身的魅力和真理充實人類的財富。」在法國的推動下,大會通過了《文化多樣性宣言》。2003年法國與加拿大共同提案,要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一份擁有約束力的《保護文化多樣性國際公約》。法國認為,這一公約應當承認文化產品與服務的特殊性,他們不同於其他商品,國家有權採取支持措施促進文化多樣性的發展。「文化多樣性」作為法國文化外交的基本主張成為對抗美國「文化霸權」的有力武器,得到其他眾多同樣遭遇這種威脅國家的理解和支持,在國際範圍內形成一個抵制美國文化入侵的廣泛聯盟,法國的影響力也得到彰顯。

主張以對話取代對抗

席哈克執政12年間,他以超常的精力和頑強的毅力奔走在國際舞台上,就世界發生的重大熱點問題和地區衝突率先提出政治解決方案和建議,為化解各國間的糾紛和矛盾發揮自己的「特殊作用」。席哈克主張用對話取代對抗,通過政治磋商替代訴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脅。席哈克直率地批評「美國的霸權主義不可容忍」,拒絕接受北約向全球擴展和充當「全球警察」;不接受武力在解決世界危機中發揮主要作用。對俄羅斯,他強調俄羅斯是歐洲穩定的重要因素,在北約東擴問題上應充分考慮俄羅斯對安全的關切,以法俄「優先夥伴關係」、法德俄三國定期會晤機制回應俄羅斯回歸歐洲的政治訴求。

長期以來,西方始終利用民主、人權以及反對專制獨裁等價值觀來干涉其他國家內政,甚至策動「顏色革命」。法國作為西方大家庭一員,自然試圖通過自己的價值觀來引導世界,但是,席哈克的開明之處在於,他認識到每個國家的發展模式有所不同,而在意識形態上的嚴重對抗並無助於西方價值觀的推廣。他認為,在諸如人權之類的問題上,衝突和對抗於事無補,相互對話才是化解分歧的途徑。為此,當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在上世紀90年代以來攻擊中國所謂人權狀況的時候,席哈克則採取了理性務實的態度,他決定法國政府不再對中國進行公開批評,而是通過有關對話和會晤進行溝通。1997年,在法國的積極推動下,歐盟首倡不再在聯合國人權會議上提出針對中國的議案,致使西方圍攻中國的圖謀遭到嚴重挫折。

法國前總統席哈克的外交遺產:倡導多邊主義推動中法關係

中法關係有力推動者

半個多世紀前,中法兩國建立外交關係,法國成為第一個與新中國建立大使級外交關係的西方大國。法國的這一重大舉動是戴高樂總統奉行獨立自主外交的成果,曾轟動世界,成為劃時代之舉。作為戴高樂主義的忠實繼承人,席哈克在其執政期間也把推動中法關係發展作為其外交政策的一個重點。

席哈克曾於1978年和1991年分別以巴黎市長和法國前總理身份訪華,1997年5月和2000年10月兩度以法國總統身份訪華。2004年10月,席哈克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並出席「法國文化年」開幕活動。2006年10月,席哈克再一次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通過高層訪問和接觸,席哈克同中國最高領導人建立了十分緊密的個人關係,對於推動兩國關係的發展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席哈克擔任法國總統期間,兩國關係水平得到了明顯的提升。1997年,兩國簽署中法聯合聲明,宣布建立面向21世紀的全面夥伴關係,2004年兩國決定把兩國全面夥伴關係提升到全面戰略夥伴關係。席哈克去世了,但他留給法國的外交遺產將繼續擁有重要和指導意義,對推動中法關係的持續發展必將產生積極的作用。(責任編輯:郭素萍)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cxr_cG0BJleJMoPMfLn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