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望月思鄉的唐詩,起筆就是千古名句,堪稱最美中秋節詩詞

2020-09-27     也可自話

原標題:一首望月思鄉的唐詩,起筆就是千古名句,堪稱最美中秋節詩詞

《唐詩三百首》以張九齡《感遇》詩開篇,中有名句「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然而,張九齡最著名的詩卻非《感遇》,而是《望月懷遠》,流傳最廣的詩句也非「草木」句,而是「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望月懷遠》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詩題就點明了主題,先「望月」,月亮在詩詞里通常都有思親、團圓的意境,然後「懷遠」,由月亮引起了詩人對遠方的親人或朋友或戀人的思念,又或者說不是針對某一人,而是表達了某種寄託。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這首詩的創作年代有些爭議,大多數觀點認為是李林甫受寵後,排擠張九齡,以至一朝宰相被貶荊州長史,若是如此,那句中「海上」應該是指洞庭湖,「天涯」自然是指長安。

起句寫景,似脫口而出,同時點題,次句由景入情,進入懷遠,這一聯和蘇軾「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句一樣,都是借月抒情,更可貴之處在於,張九齡所用的每一個字都平平無奇,但結合在一起就有一種高貴華麗的氣象,渾然天成,因此能成為千古名句,不是沒有道理的。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情人」是什麼?有感情的人,是指作者自己,卻也有說法是指所懷之人,當然這不重要。重要的是,在這漫漫長夜,秋夜明月,輾轉難眠,滿腔相思,無法派遣,「情人」因離別思念而失眠了,而產生抱怨了。

這一聯緊承上聯,以一個「怨」字,因情人相思而怨,因遙夜竟夕而怨,可見這一夜,張九齡心中的思念,真是隨著時間越來越深,可謂「夜耿耿而不寐」。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嗐!我堂堂宰相怎麼能因為相思而難免,一定是屋裡燭光太亮,影響了我睡覺,趕緊把蠟燭吹滅,披上衣服出門透口氣,屋外月光明亮,原來跟燭光無關,是這月華太過撩人心弦。

「披衣覺露滋」,又豈是露水滋潤了衣服,更是滋潤了作者那顆不安的心,更滋生了他的相思之苦,越是「露滋」,越覺得「遙夜」,如果說上一聯只是心有所感,那麼這一聯則是用實景具象化了心中的感情。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綿綿長夜想起你,我又有什麼能送給你,以寄託我的相思之情呢,前人說「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好歹還可以摘一朵花,折一枝柳,而我呢,送你滿手的月光麼?算了,還是去睡覺,做個好夢,與你相遇吧。

這一聯借鑑了晉朝陸機詩句「照之有餘輝,攬之不盈手」,最後以「夢佳期」收束全篇,究竟有沒有夢到呢,詩雖戛然而止,但其中情思,餘韻裊裊,令人回味。

最後這一聯,還有另一種理解,聯想到張九齡被李林甫排擠的事,「不堪盈手贈」或許是他想對皇帝說:奸小當道,從中作梗,以至於君臣之間的道路被阻斷了,無法相通,即便如此,他依舊希望有一天能清除朝廷中的奸佞,讓自己的忠心能夠繼續輔佐皇帝成為一代聖君。

但夢想終究只能「夢佳期」,能不能實現呢?熟悉那段歷史的人都知道,有生之年是實現不了了,安史之亂後,落魄的唐玄宗到張九齡墳前痛哭之時,不知這位大唐名相,在九泉之下當作何感想?

整首詩大概就這麼個意思,作者所懷之人、所懷之事究竟是什麼,不用太過在意,我們讀詩的時候,更多是去體會作者所懷之感,如果搭配張九齡另一首《秋夕望月》一起讀,滋味更佳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cuN9zXQBURTf-Dn59pN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