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唯一擁有百種姓氏的古鎮,它一腳踏三省,名字有點兒怪

2023-03-21     走吧自駕游

原標題:中國唯一擁有百種姓氏的古鎮,它一腳踏三省,名字有點兒怪

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為中國留下了諸多文化底蘊深厚的古鎮。

而在這眾多古鎮中,有這麼一個地方,鎮轄面積不過67平方公里,居民不過三四千,鎮上卻有142個姓氏和13種方言,是名副其實的「百姓古鎮」和「方言王國」。

此鎮名曰「廿八都」。

廿八都的「廿」,讀音是「nian」,指二十的意思。

之所以被稱為「廿八都」,是北宋時江山設都44個,這裡排名第28,故名。

廿八都古鎮,地處浙江衢州仙霞嶺,因一條仙霞古道被載入歷史,由古時的古驛站發展演變而來,歷史上是邊區的重要集鎮,素有「楓溪鎖鑰」之稱。

中國文化歷來以宗族脈絡繁衍,一個村往往就是一個姓氏,但這座始於唐的小小古鎮,卻擁有142個姓氏。這也反映了這裡的移民特徵。

浙、閩、贛三省邊界的特殊地理位置,浙、閩的崇山峻岭間唯一的仙霞古道,讓它成為兵家必爭之地。

古時,人們一直用「東南鎖鑰,八閩咽喉」來形容它的重要戰略位置。而歷史上頻繁的戰爭、屯兵、移民,使得廿八都有了「百姓古鎮」的雅號。

有人自然就帶動了商業。明清時這裡就是三省邊界最繁華的商埠,鼎盛期光飯鋪酒店就有50多家,南北雜貨批發商就有40多家。

這個隱藏在高山深谷中的長條形布局的小鎮,古代旅遊達人徐霞客曾先後三次來此遊歷,有學者稱這裡為「一個遺落在大山裡的夢」,專家則譽其為「文化飛地」。

走進廿八都,從斑駁牆上的各種標語中,可見此處較為完整地保留了好幾個時代的歷史印跡。

古鎮沿楓溪自南向北鋪展,北為潯里街,南為楓溪街。青山綠水間,保存完整的古建築群錯落有致,有浙派、徽派、閩派、贛派,甚至西方的巴洛克式等多種建築風格。

鎮南的浮蓋山,是仙霞古道的入閩埠,這裡「怪石拿雲,飛霞削翠」,站在高處遠眺是,大有種一山望三省的高遠。

廿八都入口處,有一座造型別致的木質風雨廊橋——珠坡橋

古時的廿八都人擅唱歌,而走到此處意味著即將到家,心中歡喜歌聲隨之而起,正所謂「一人唱歌,眾人和」。久而久之,珠坡橋便成為有名的賽歌橋,後來也就有了古鎮十景之一的「珠坡樵唱」。

據歷史記載,在晚清至民國年間,潯里街和楓溪街兩條各長400米的街道,街邊林立著將近200家街邊的店鋪和作坊,其繁華程度可見一斑。

彼時的繁榮再難尋,但古街兩側排列著的錢莊、旗袍店、銀飾店、工藝品店.....都充滿了濃厚的傳統氣息,成為我們如今訪古的好去處。

在入街口處,有一農博館,在這裡我們能看見已經消失的大型木質水車、石磨、石碾等傳統農用工具。

地處邊界的廿八都雖然靠著古道經商致富,但仍然尊崇著"學而優則仕",故廿八都建有兩個文昌閣,一大一小,大的在鎮北頭,小的在鎮南端,用"懸樑刺股"、"衣錦還鄉"等名言警句來激勵後代進取。

整個小鎮五方雜居,各地移民帶來了不同的文化,多種外來文化經過上干年交融、碰撞,造就了廿八都奇特的「文化飛地」現象。山歌、民舞、旱船、花燈、剪紙、木偶以及民諺、民謠、民間故事、民間傳說等均在此盛行。

移民們給廿八都帶來各地的文化精華與藝術智慧,也帶來了各方美食,在時間的造化下,以及本地原材料的加持中,廿八美味處處有。

廿八都的美食有很多,廿八都豆腐就是其中一個。廿八都豆腐鮮嫩爽滑,嘗起來回味無窮,其好吃的秘訣在於它的原材料,豆是本地的優質新鮮大豆,水是高山泉水。

本地有一道排骨豆腐尤為一絕,是用泥制的小火爐慢慢煨燉而成,豆腐的香醇滲入排骨,排骨的鮮香浸透豆腐,嘗之難忘。

銅鑼糕,廿八都傳統節日的必備糕點,據說已有千年歷史,其在浙閩贛邊界地區被奉為"糕中之神"。

銅鑼糕的製作材料有大米、糯米、艾葉、山藥、白糖、佛耳草、丹桂、野生山茶油等,揉成麵糰後放進攤滿了粽葉的蒸籠,可根據個人喜好放上些枸杞紅棗點綴,而後加蓋蒸熟。食用時可切片蒸食,亦可煎食,滑膩爽口,清香至極。

廿八都的麻餅可謂一絕,其製作材料與他處的麻餅別無二致,而在於其製作步驟。在經過「烏龍下海」「 春風拂面」「 神龍擺尾」「 凌波微步」等十一招「武林絕學」後,麻餅吃起來確是比別處要香上許多。

此外,去廿八都一定不能錯過當地赫赫有名的八大碗,分布是風爐仔、楓溪魚、黃麂羹、豆扣豬手、臘肉魚乾、筍乾燉排骨、石斛燉石蛙、廿八都野菜,這八道特色農家菜由當地新鮮食材製成,味道鮮美無比,且有葷有素,能一次滿足。

歷史蹁躚而過,古鎮依舊,舊宅古樸而恢弘,石板小路沉重而悠遠,炊煙定時定點裊裊升起,一代又一代演繹著「文化邊城」的故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cfd9111d11e6d9d6a911a3fe274a1c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