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保障學生的運動時間,新學期開學後不少區域將中小學課間由10分鐘增加到15分鐘。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近日舉行的「推動高質量發展」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上,教育部相關負責人也強調,要保障中小學生每天綜合體育活動時間不低於2小時,每天保證一節體育課,另外課後再鍛鍊一個小時,保證每天兩個小時。
一段時間以來,中小學體育改革創新之舉在各地此起彼伏,從體育教師可以拒絕「被占課」,到武漢市興起「上門」體育之風,以及北京市豐富大課間內容,將七彩跳繩、攀爬、拔河等納入體育大課間,做到區區有品牌、校校有特色、班班有比賽、人人都參與……中小學體育「花式」表達繽紛呈現,受到學生的歡迎。
無論辦比賽、開課程,還是師生共同營造運動氛圍、因校制宜設計科學合理的體育運動方式,甚至上門提供體育服務,妙招頻出的背後是著力打造更具育人價值的「花式體育」的目標,即通過不斷豐富校內外體育供給,全面拓展一日體能場景,讓體育鍛鍊融入學習生活,讓每一個孩子都得到充分的鍛鍊。
體育的目的是培養終身運動者,培育體質健康、體能合格的全面發展的接班人。但在傳統學校體育課中,除了體育課被邊緣化之外,更讓人頭疼的是在體育鍛鍊和運動習慣培養方面,總有部分學生因為惰性而無法堅持,削減了體育教學成效及運動鍛鍊質量。剖析原因,除了體育教學自身存在簡單機械、頻次低、專業化水平不高等因素之外,更多是因為體育課缺乏吸引力,體育教學項目過度統一且較少顧及特殊對象的身體情況。還有個別學校和體育教師滿足於「體育教學」而不是體育育人和體育塑能,導致評價功能偏移,體育課程序化痕跡過重,個體體育興趣培養不足,運動習慣培養困難重重。
體育育人的理想狀態是每個學生都主動參與,都有感興趣且能培養運動習慣的可選項目,並通過科學的評價槓桿撬動鍛鍊健身興趣和主動性。在我看來,打造「花式體育」就是讓每個孩子都有感興趣、可選擇的運動項目甚至賽事項目,讓學生真正愛上體育,進而培養學生運動習慣、提升身體素質,實現體育育人的目標。
需要注意的是,打造「花式體育」不是只追求形式多樣,也不是無限度的內容擴充,而是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因人而異,兼顧學校、師生和家庭實際的「花式打造」。實踐中,一方面學校要堅持以生為本原則,多聽取學生意見,多從學生年齡和成長發育實際出發,多考慮學校體育師資等資源基礎,多尊重教育規律和學生成長規律,讓每個體育項目、體育活動、體育賽事都能得到師生的積極參與;另一方面,學校發展「花式體育」要嚴防偏離教育初衷。「花式」不是目的,「花式育人」才是目標,學校在體育資源、運動項目和運動氛圍的供給上必須一以貫之,緊扣育人,不能使其成為面子工程。這是發展「花式體育」應該關注且堅守的關鍵。
教育管理部門也要構建科學的評價體系,增加過程性評價比重,引導家庭和青少年重視體能鍛鍊,創造機會助力學生體能提升,讓體育與學生成長同向而行,這樣的「花式體育」才能凸顯育人目的和初衷。
(作者單位系河南省禹州市教育體育局)
《中國教師報》2024年10月16日第3版
作者:許朝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