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咖談丨王薔教授致辭:第五屆全國中小學英語閱讀教學學術研討會

2019-11-20   CERA播種閱讀

在秋日的暖陽里,第五屆全國中小學英語閱讀教學學術研討會圓滿落幕了,在研討會的現場我們感受到了老師們對知識的渴求,對教學的認真。

有一些沒能來到現場的老師也希望能夠聆聽專家們的發言,為此,我們特將王老師所致開幕辭整理成稿,供大家學習。

王薔教授:北京師範大學外國語言文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外語教育與教師教育研究所所長。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專家工作委員會委員。國家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修訂組核心成員,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修訂組組長。中國英語閱讀教育研究院院長。教育部重點課題「中國中小學生英語分級閱讀體系標準研製」課題主持人。

親愛的老師們:

大家早上好!首先請允許我代表研究院、大會組委會,感謝各位領導、各位與會專家和親愛的老師們的光臨,衷心歡迎各位的到來!今天站在這裡,我非常開心也非常激動,從2015年至今,研討會已經迎來了第五個年會。我們都知道數字「五」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具有特殊的意義,「五」象徵美好與祝福,例如「五福臨門」。此外,在時間歷程上,它標誌著一個發展的時段,例如我們國家國民經濟發展五年計劃,建國以來,已經是十三五了。所以,「五」既是一個終點也是一個起點。

剛才我們在開幕影片中共同回顧了閱讀大會的五年發展歷程,第一屆2015年是我們推進英語分級閱讀的啟動年,我們發布了「中國中小學生英語分級閱讀標準研製」的課題成果,第二屆,我們關注「學科核心素背景下英語閱讀素養的培養與發展」,第三屆,我們進一步聚焦「中小學英語閱讀素養的理論與實踐」探索,再到去年的第四屆,我們的視野不斷擴展,開展了「學會閱讀認識世界」的深入研討,本屆的大會主題我們將和大家一起聚焦「閱讀世界,書寫人生」,將讀寫結合起來,為學生能書寫周圍的世界和自己的人生而進行閱讀。可以看出,我們的大會在不斷探索中逐漸走向更廣闊同時也更深入的學術與實踐領域,影響到了幾乎全國所有省市的中小學英語教師和教研員,不斷有更多的教師和教研員、還有深度參與中小學外語教育和教師教育研究的大學教師和研究者,推廣英語分級閱讀的隊伍越來越壯大,也讓我們看到了越來越多的中小學生通過英語分級閱讀,愛上了英語,愛上了閱讀,愛上了思考,愛上了生活,並在多個方面都成為了更好的自己。也讓越來越多的英語老師愛上了閱讀,愛上了課堂,愛上了閱讀課,愛上了挑戰,愛上了研究,也在多個方面成為了更好的自己(the best loved self)。當然,站在這個五年的節點上,最重要的不是回顧過去,而是面向未來。肩負著全國這麼多教師的期望,我們也更有壓力和動力,去不斷思考,如何才能突破傳統的外語教育方式,給我們的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環境?我們推廣英語閱讀教育,其未來的目標是什麼?新的發展方向又是什麼?我們要把我們的孩子培養成什麼樣的人?我相信,這些也是在座各位老師非常關心的問題。

確立目標與方向,我們首先還是要把目光投向未來,不僅從閱讀本身出發,而是要關注世界範圍內的教育發展趨勢,我們關注的不僅是閱讀素養的發展,我們更要關注學生全面的讀寫素養發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發展、信息技術素養發展等,因為這對培養面向21世紀的新型人才至關重要。這一變化的發生應該不是在遙遠的未來,而是即將在未來的3-5年中。而我們要做的就是從今天開始讓我們的學生做好準備。

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新銳歷史學教授尤瓦爾·赫拉利(Yuval Noah Harari),也是《人類簡史》、《未來簡史》與《今日簡史》的作者(翻譯版於2017年在中信出版社出版),想必很多老師都聽說過這三本書。赫拉利教授在書中介紹了十萬年前到如今的人類歷史,也闡述了現在及未來人類社會面臨的種種議題,面對不確定的世界,我們該如何重建全球認同,如何應對未來?當然也包含我們正在面對的教育問題。面對AI人工智慧的迅速發展,這個世界處於永恆的變化當中,赫拉利教授說「我們其實根本不知道,我們的孩子應該接受怎樣的教育,應該上哪些課,他們才能在接下來的三四十年里,不至於失業」。「目前最安全的一種投資,可能就是教會他們一輩子保持應變力,非常靈活且可持續地學習」的能力,「獲取信息已經不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能夠理解和判斷,然後形成一套自己的完整世界觀」。從大趨勢解析到我們的教育情境中來,這與我們國家的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是一致的,也與閱讀教育的本質是相一致的。我們今天教授的不論什麼知識,可能對於明天都已經是陳舊的。學科育人,就是希望能在學生心智思維發展的最關鍵時期,以學科知識和能力為基礎,養成學生獨立的思考能力、判斷能力,以及終身學習的能力,才是對他們過好這一生至關重要的。這些都離不開良好的讀寫素養與思維能力的培養。因為一個人終身學習最主要途徑就是通過閱讀。而閱讀中最重要的遠不止於信息的傳遞,而是通過閱讀,以及讀寫,讓學生認識與感知世界,形成個人完整的世界觀,達成學科育人目標。

同樣,我們再關注一下與英語閱讀直接相關的領域。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的國際學生評價項目(The 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 PISA)在今年4月份發布了2021年的測評框架,其中新增了批判性思維的專項評價(PISA 2021 Creative Thinking Framework)以及信息技術專項評價(PISA 2021 ICT Framework)。在批判性思維測評的框架中OECD提到,「A fundamental role of education is to equip students with the competences they need—and will need—in order to succeed in society. Creative thinking is a necessary competence for today’s young people to develop. After all, children today will likely be employed in sectors or roles that do not yet exist, using new technologies to solve novel problems. Education for creative thinking can help young people to adapt to develop the capacities to undertake work that cannot easily be replicated by machines and address increasingly complex local and global challenges with out-of-the-box solutions.」PISA的思維測評也將採用以電腦為操作終端的,以論據為基礎的(Evidence-centered)的論述型讀寫結合的題型。這裡我們需要注意的並不是某一個測評的題型,事實上我們關注的是在時代和科技發展的今天,素養內涵的不斷擴大,我們認識到讀寫、思維、信息技術素養均衡發展是必要的,也是必須的。

趨勢引領我們為未來設定目標,但只有腳踏實地的努力和持續的改進才能讓我們逐步到達目標。本屆研討會我們將緊扣上述發展趨勢,讓老師們能夠帶回一些重要的理念、研究的成果以及具體操作方法。在這次會議的主旨和專題發言中,將有多位專家與大家分享他們的研究視野、對未來發展的思考、已經取得的成果和具體的教學途徑及方法,今天我將為大家帶來「讀寫結合的教學意義與實施途徑」的報告。明天李國芳教授的主旨發言將關注如何培養具有主觀能動性的閱讀者與寫作者。Peter Afflerbach教授將解析如何全面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動機和多元認知。還有明天上午羅少茜教授和陳則航教授的發言均是圍繞思維能力培養。侯雲潔教授也會從文本解讀出發,引領讀者發現世界,認識自我。當然,我們還有精彩的小、初和高共六節英語分級閱讀研討課的呈現和來自不同地區的團隊和個人發言,希望參會的教師們能夠體會到本次大會對未來的引領和多元素養的培養方向,讓我們的教育沒有偏離育人的方向和使命,使我們的孩子在未來的國際競爭中能夠具有優勢。

講完了目標和方向,接下來我還想講兩點,也是非常重要的。上一屆會議我們邀請到了國際讀寫協會前主席、主旨發言人Timothy Shanahan教授,Shanahan教授在會後跟我們的郵件往來中提及了在去年的會議中未關注到拼讀教學的問題。語音意識與拼讀能力的培養這幾年也是學術及實踐關注的熱點,因此我想在此一併做個回應。不可否認,語音意識與拼讀能力的發展對於閱讀素養的培養至關重要,這一點無論對於母語為英語還是英語作為外語的孩子來說,都是有共識的。但在培養的方式和方法上,目前在國際和國內都是存在爭議的。老師們了解的比較多的方法是自然拼讀教學法。自然拼讀(Phonics)是母語為英語國家兒童學習形-音匹配關係的一種有效方式。自然拼讀大致可以分為分析式自然拼讀教學法(Analytic Phonics Instruction)及整合式自然拼讀教學法(Synthetic Phonics Instruction)。對於母語為英語的學生而言,兩種教學方法同等有效(Shanahan,2018)。美國閱讀協會2000年發布的報告中肯定了拼讀教學的作用,並提倡明確的、系統性的拼讀教學(National Institute of Child Health and Development,2000)。但直接將把英語作為母語的拼讀教學模式移植到以英語為外語的環境中,是否都合適,還需要很多思考和討論。母語為英語的學生具有更豐富的語言環境,因此學生在學習自然拼讀前已經積累了大量的聽說詞彙,也具備前英語閱讀的經歷。在解決了形-音問題之後,讀出音即可知曉單詞的含義,也就打開了閱讀的大門。母語為漢語的學生在學習英語自然拼讀前不具備同等的語言環境,因此即使完成了形音匹配,也並不了解詞彙的含義。在我國目前的實際操作中,有不少學校會專門用一段時間、甚至一個學期,專門帶孩子攻自然拼讀規則,教學重點在詞彙的認讀和拼寫練習。基礎性的拼讀能力並非不重要,但如果把寶貴的課堂時間用於處理碎片化的規則,不能讓學生更多感知意義,即使我們暫不討論這樣做是否符合孩子的認知與學習規律,從以上講到的育人目標來看,也很難說是符合未來教育發展目標的。目前對於英語為外語的孩子如何培養他們的語音意識與拼讀能力的理論和實踐研究都還是缺乏的,還需要一段時間的摸索與發展,我們的建議是,無論採用什麼樣的教學方法,都要把意義放在首位,讓孩子在具體語境下感知模仿,逐漸總結規律性的東西,舉一反三,再進行必要的鞏固性訓練。我們的研討會也將在今後逐步加大對語音意識及拼讀能力培養的關注,希望專家們和老師們也能與我們一同積極探討有效高效的途徑與方法。

第二點我想說的是,除了在學術與實踐領域關注趨勢,腳踏實地之外,關注教育公平,推動欠發達地區的閱讀教學一直是閱讀教育研究院的重要使命和願望之一。其實研究院這幾年已經積累了相對豐富的教學經驗、課例、案例和資源,也輻射了部分的城鄉結合部的學校,比如我們的專項課題中北京昌平的學校,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還有更多更廣大的欠發達地區無法享受到同等的教育資源和機會。為了能更好地實現這一願景,一會兒在開幕式上我們即將啟動「播種閱讀1+1」公益行動,旨在藉助網際網路平台,能夠將研究院這幾年積累的資源輻射至鄉村。

最後,回應一開始提及的問題:如何才能打破傳統的教育方式,給我們的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環境?我想答案也非常簡單,就是把握准方向,腳踏實地。今天來到現場參會的都是全國各地優秀的專家、教研員和骨幹教師,希望你們能夠將大會上的收穫帶回至所在的地區,去影響更多的老師,為了孩子們,去創設英文閱讀教育更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