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預備役的「丘成桐少年班」,能否重新定義「拔尖」人才的培養模式?

2023-11-07   外灘教育

原標題:天才預備役的「丘成桐少年班」,能否重新定義「拔尖」人才的培養模式?

看點 拔尖人才的培養,一直是教育界關注的重點。隨著「丘成桐少年班」在全國18所學校掛牌亮相,有關「拔尖人才」的培養實踐,也被推至大眾視野。那麼作為未來學科拔尖人才的「預備役」,「丘成桐少年班」的籌建,和以往的「天才班」有什麼異同?頂級中學又是如何「慧眼識英才」,挖掘並培養這些優秀的「天才」們呢?

支持外灘君,請進入公眾號主頁面「星標」我們,從此「不失聯」。

文丨莊曉 編丨Lulu

一邊心不在焉地刷著手機,一邊不時向考場張望的陳蓉,直接將焦灼寫在了臉上。在她身旁同樣站著不少家長,或是低聲交流、或是安安靜靜地守在一旁。

某種程度來說,他們都是被人羨慕的對象。因為孩子足夠優秀,他們得以見證著今年「丘成桐少年班」(下文簡稱「丘班」)的選拔。

在陳蓉眼中,這場考試本身就自帶光環,最引人關注的亮點,自然落到了著名數學家、教育家丘成桐先生的身上。

作為中國數學教育的觀察者、批評者和建設者,丘成桐始終致力於中國拔尖人才的培養。

為提升中學生對數學研究的興趣,2008年,丘成桐設立「丘成桐中學數學獎」(「丘獎」,後發展為「丘成桐中學科學獎」)。不同於一般競賽,參賽者可自行選擇感興趣的題目,以提交研究報告的形式參賽,讓中學生也能體會一把做科研的滋味。

2010年,他又發起「丘成桐大學生數學競賽」(「丘賽」),全面考察參賽大學生的數學基礎知識和技能,希望能提升中國大學生的數學基本功。

同時,他還發起了世界華人數學家大會(ICCM),創辦有「華人菲爾茲獎」之稱、頒給45歲以下青年學者的ICCM數學獎,為加強海內外華人數學家的聯繫,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甚至,為了鼓勵更多女生投入數學學習,2021年,他還發起了「丘成桐女子中學生數學競賽」。

上下滑動閱讀更多內容

然而,一系列的努力下,丘成桐依然還有一道困擾多年的難題,亟待解決。這道題的題目就是:如何在中國培養出世界頂尖的大數學家。

縱觀當下學生的培養路徑,丘成桐認為,對於特別有才華的學生而言,以中考和高考為目標的訓練,實在有些過於浪費時間,有望成為未來數學家的他們,理應有更好的選擇。

為此,丘成桐將優秀人才的教育革新,延伸到了中學階段。

2020年底,清華大學推出了「丘成桐數學科學領軍人才培養計劃」,每年遴選100個左右具有「突出數學潛質和特長,並有志於終身從事科學研究」的高中生和特別優秀的初三學生,無須高考,入學後直接接受為期八年的本碩博銜接培養。

2021年,全國15個省市的優質18所中學紛紛成立了「丘成桐少年班」,採取初高中貫通、大中學聯動方式培養,進一步探索數學等基礎學科人才的早期培養,為國家輸送數學學科拔尖創新後備人才。

可以說,從丘獎、丘賽到如今的丘班,丘成桐一直在嘗試打破現有框架的桎梏,希望能探索一條更有效的「拔尖人才」培養路徑。

不過,對於考場外已經等待了近四個小時的陳蓉來說,她更想知道,「丘成桐少年班」和以往的「天才班」有何不同?

「丘班」是如何挑選頗具潛力的孩子?這條有別於傳統升學路徑的人才培養模式,又是怎樣培養這些「拔尖」的學生呢?

「拔尖人才」的誕生

第一次站上「丘班」的講台上時,殷俊的心情並沒有太多的起伏。作為南京市第一中學(以下簡稱「南京一中」)專門指導生物競賽的老師,他曾在自己的執教生涯中,見過太多天才的學生們。經驗豐富的他,也成為了南京一中首屆「丘班」的班主任。

2022年4月,南京一中成為全國首批開創「丘班」,率先在探索「拔尖人才」培養上,就教育資源的協同、課程教學的改革以及教學評價等方面都做出了創新和嘗試。在「丘班」籌備之初,南京一中就請來了東南大學等高校教師,對後續課程體系進行了全面梳理。

南京一中校園一角

殷俊告訴外灘君,當時,南京一中首批「丘班」的招生對象,以南京市2022年應屆初三畢業生為主。

和以往純搞競賽的「理科班」不同,「丘班」一早就提出了「構建高學術性、高融合性、高活動性」的課程體系,不設淘汰制,學生可以自行選擇加入還是退出競賽學科的學習。

南京一中首屆「丘班」的班主任殷俊

眼看「拔尖」人才培養的號角已然奏響,挑戰也隨之而來。

彼時,大家對於「丘班」的理解,還停留在要培養出未來領軍數學家的藍圖中。如何才能挑選出未來頗具潛力的孩子,卻沒有太多現成可供參考的模式。

「當初選拔時,我們就考數學和物理這兩門」,但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後,殷俊發現,「一些孩子偏科比較嚴重,語文和英語不太好,導致學業考試總分並不占優。」

南京一中的「丘班」孩子,還要兼顧參加統一的年級考試。個別科目跟不上進度的學生,在期中或期末考試中暴露了過於偏科的短板,不利於他們今後在基礎學科領域更加深入地學習。

育人方式的變革,創新人才的培養,一直在探索中。到底什麼樣的孩子,才能稱得上是「拔尖人才」?

在清華大學求真書院的官網上,丘成桐先生給出了回應。他認為,如果說求真書院要培養的是「有能力、有遠見的通才,真正耐得苦,對學問真正有興趣」,那麼中學教育中,奧賽不是數學教育的重點,要培養的也絕不僅是競賽人才。

真正要培養的則是「有能力、有抱負,懂數學、懂科學,有文化、有內涵的通才」。

因而,第二年「丘班」的招生選拔,南京一中就吸取了首屆招生的經驗,不僅僅考數學、物理,而是全面考察學生數學、語文、外語、物理和化學等五門學科,同時還增加了數學的加試。

考試範圍以初中學科為主,知識的深度和廣度,還是有所拔高。殷俊解釋,「主要還為了考察孩子的學習能力。」

當然,「拔尖」人才的選拔過程,也有不同的聲音在討論。對於還在成長發育期的中學生而言,僅憑一張試卷,真就能篩選出一批最優秀的大腦嗎?

南京市第十屆物理學科帶頭人、第二屆南京一中「丘班」的班主任劉宗濤,對此也誠懇解釋:「作為一種選拔考試,考生的應試能力當然非常重要,但挖掘學生的潛能也是同等重要。」

南京市第十屆物理學科帶頭人、

第二屆南京一中「丘班」的班主任劉宗濤

除了初試環節外,南京一中還會邀請學生和家長,展開面對面的溝通。

「面談中,我們會看學生整體的氣質,還看他們良好的表達能力和積極的進取心態。」劉宗濤介紹,即便是順利通過了最初的筆試,每年也還會有個別學生謹慎考慮「丘班」的選擇。

他們的理由是不想進入「一種過度被卷的狀態」,因為進入「丘班」,必然需要學生在興趣愛好的課程上,投入更多的時間,迎接更多的挑戰。

因此,除了足夠的腦力、心力外,「丘班」的老師們更希望能在選拔中,看到孩子們的熱情和毅力

近些年來,設在南京一中的「江蘇少工院」,還專門面向南京全市六七年級的孩子,增設各類公益的興趣講座、舉辦冬令營和夏令營。

作為參與活動的帶隊老師,殷俊和劉宗濤都會在各種活動中,觀察這些孩子們面對挑戰的心態,以及他們對於未知學科的興趣。

多方的考察和多輪談話後,「丘班」的名單才最終塵埃落定。漫長的組班過程,既有「丘班」的求賢若渴一面,也有雙方更為謹慎的選擇。

南京一中校園一角

面對今後「丘班」是否又會是一場「雞娃」軍備賽的爭議,殷俊反倒覺得不用太過擔心。

一來,每年學校「丘班」的選拔試卷是嚴格規範保密的。作為離「丘班」最近的人,他們並不知道有關試卷的絲毫細節。

二來,「丘班」遴選的方式變得更加多元。「丘班選拔不是一種純粹的應試,當然它會以考試的形式出現,不過我們希望在這個基礎上,讓整個選拔過程變得更加靈活。」殷俊說。

入選「丘成桐少年班」

俗話說,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里挑一。外灘君也不由好奇,歷經層層選拔,那些打上「丘班」印記的少年們,都有怎樣獨特的靈魂?

作為未來的數學家們,他們身上又帶有哪些特質?是否還會像我們刻板印象中的競賽生那樣,「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競賽書」?

和「丘班」學生朝夕相處兩年後,殷俊給這些新一代的「天之驕子」們,畫出了一幅速寫。

南京一中高二「丘班」師生

首先,他們身上既有旺盛的求知慾,同時還有著讓人放心的沉穩。

在去年世界華人數學家大會的歡迎晚宴上,南京一中首屆「丘班」的班長包佳昊,當著全場重量級嘉賓面,暢談了首次參加數學盛宴的感悟。

從通知要即興發言,到正式上台致謝,包佳昊只有短短几分鐘的準備時間,不過殷俊還是欣慰地看到,自己的得意門生不僅落落大方地完成了任務,其餘受邀參加的「丘班」全體學生們,也似初出牛犢不怕虎,積極和這些世界重量級的數學家們,展開了互動和交流。

他們都有著旺盛的好奇心、求知慾和上進心,還有一種隨機應變的能力,一種勇氣,以及積極行動的品質。」

其次有著極強的思維能力,善於深度思考。

比如在已經玩出花樣的《紅樓夢》選段編排中,首屆「丘班」的孩子,就給全校師生帶來了一次耳目一新的表演。他們不僅自己搞定了服化道,還創新性地改編了《紅樓夢》劇本,以曹雪芹和跛足道人兩人的對話方式,回顧並評價了寶玉出家前所經歷的一次次人生大事。

「丘班」《紅樓夢》劇本表演

無論是表演的流暢度,還是思考的深度和廣度,「丘班」這齣有關《紅樓夢》的改編劇目,都獲得了全校語文教學組的一致好評。

和「丘班」學生相處近半年的劉宗濤,也感受到這群學生如火一般的熱情。「幾乎所有任課老師共同的感受都是,丘班學生的思維特別活躍,發言也非常積極,甚至在課堂上都會出現爭執和討論。」

同時,這些孩子們也有著強大的執行力和團隊合作的能力。

在今年新一屆的「丘班」開學軍訓上,孩子們需要表演《少年中國說》的合唱節目,而可供全班準備的時間,卻只有一天。

一番討論後,全班49位同學僅用了15分鐘,就自發分配好哪些同學做群眾演員、哪些上台表演軍體拳、哪些擔任合唱和主唱、哪位負責做總指揮。

最終,整場表演既有軍體拳演示背景、又有一個指揮、四個主唱、多位合唱等多種藝術表現形式,在舞台上呈現了不錯的效果,也留給了劉宗濤深刻的印象。

「丘班」學生軍訓中

最後,還有一個讓人不知「是好是壞」的特質。

那就是相對於文史哲這類課程,「丘班」學生們還是更偏愛理性思維的探討。在需要背誦的文科學習中,他們多少有些提不起興趣。

但劉宗濤覺得,真正高效、深入的思維模式,都是文中含理,理中含文,「記憶背誦、語言的表達和組織,本身也會給邏輯思維帶來一定的影響。」不論是學貫中西的丘成桐、還是文理、科藝兼顧的楊振寧,都為「丘班」的學生,提供了榜樣力量。

他認為,當一個孩子特別聰明的時候,教育者也應該特別注意孩子人文氣息的培養。

「孩子的聰明和智力,可以讓他走得快,但是一些情感得體的表達,及一定的節制,這些東西可以讓他走得更遠。」作為他們的老師,劉宗濤更希望「每個孩子都能奮力發揮自己的才情,過上幸福自如的求學生活。

南京一中高一「丘班」學生

「英才」的預備役

「丘班」的學生,並非「五項全能」。雖然早有一些高中學科知識的鋪墊,但面對高中全新的知識體系,他們同樣需要時間來適應和調整。

不過,他們總有辦法大幅縮小適應的時間。首屆「丘班」開班沒過多久,殷俊就發現,準備了整整一堂課的內容,有時僅用了半節課就能全部講完。若是相應提高授課難度,這些天生就「大胃口」的孩子們,反而在課堂上變得更加活躍。

因此,如何讓這些不畏挑戰的孩子,既能吃得飽、也要吃得好,就成了劉宗濤在備課中,經常要思考的問題。

題目不能太難,又不能太簡單。「如果一味去選取競賽習題,既不利於他們今後的全面發展,也違背了我們的初衷」,所以在備課之餘,劉宗濤會把大量的時間花在資料的編選中,尋找那些「高於高考、但同時能給他們思維帶來挑戰的題目。」

在這些天才少年面前,傳統課堂教授方式,已無法滿足他們對於知識的渴求。為此,劉宗濤將「席明納教學法」,引入了「丘班」日常的課堂。

這個起源於德國大學教學中的方法,多指在教授指導下,優秀學生定期組成小組探索新知領域。通常,劉宗濤會在課上拋出一個主題式的問題,讓孩子們上台演講、相互討論和質疑。

一次有關「受力分析」的「習明納教學法」中,劉宗濤會先向學生們介紹整體法和隔離法的處理方式,讓孩子們自行思考、獨自消化吸收;

接著,他會請四位同學分別從代數、幾何、逆向運算等多個角度,對這一問題進行闡述。

台下的同學也能就台上同學的講述,對比各自想法的優劣之處,最終選擇一個適合自己的理解及運算方式。

劉宗濤認為,「這些思維的碰撞,能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效參與課堂,同時還能提供一題多解的不同視角。」

往往越是辯論,孩子們越能理解「每個東西的存在,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局限性,就像盲人摸象一樣,每個學生都能在討論中觸摸到真理的一部分,但只有當所有人把這些線索拼湊在一起時,才能得出一個整體而全面的印象。」

以往,劉宗濤也會試著在普通班級里,採用席明納的教學方法,可整體教學效果卻不盡如人意。

但在「丘班」,學生們對這樣的教學方法充滿了熱情,類似的頭腦風暴幾乎隨時都有可能在課堂發生。劉宗濤把這樣的課堂生成,命名為「即興席明納」,只要遇到可供討論的問題,他就隨時會讓孩子們展開思維火花的碰撞。

為了兼顧班上同學的競賽學習,「丘班」採取了前期加快教學速度,競賽季放緩的教學節奏。這無疑也對學生自我學習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為此,殷俊會特意在日常的教學中,加入限時訓練的方法。每次40分鐘的晚自習上,他一般會安排50分鐘的習題量,要求學生限時完成。

在家庭作業的布置中,殷俊反而顯得有些「佛系」。在他看來,越是成績好的孩子,越需要自主學習整理的時間。常會關注學生作業量的殷俊告訴外灘君,「目前,丘班家庭作業基本上8點之前,大家都能順利完成。」

不得不說,丘班的學生們,確實天資聰穎,不過若是從班級管理角度來看,要管理全班四十多位智力超群的學生,恐怕又是另一番不那麼美妙的滋味了。

開學伊始,單是就「輪換座位」的小事,劉宗濤就和學生們,商議出了一個複雜的辦法。

「比如我們的座位,當時有前三排輪換、前後輪換、或者左右輪換等比較複雜的換法。」集體生活兩三個月後,劉宗濤又在班上,就輪換座位這件事,啟動了新的機制。

「你可以提出不建議和誰坐一起的理由,但是你不能說我要和誰坐一起。」劉宗濤希望,這些從小就被寄予厚望的孩子們,能從換座位的小事出發,學著去接納別人的不同。

在「丘班」,哪怕是再忽略不計的小事,也都力爭設計成人人參與的「大事」,孩子們的點滴改變,也在慢慢發生。

有次,一位學生就「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私下和劉宗濤進行了探討。他覺得這句名言後面,還能再接上一句「己所甚欲勿施於人」。

剛開始,劉宗濤還不太能理解學生的意思。但孩子隨後解釋,如果有一件特別想做、特別熱衷的事情,你也要學會克制,不要把它強加到別人的身上。

這句話聽完,劉宗濤觸動很大。雖然這位學生的本意,是指在解題過程中,把自己的想法強加於人,別人也未必能接受,但這也從側面說明,孩子們正慢慢學會接納和包容彼此、心智上也正慢慢變得成熟。

「丘班」學生參與青春詩會的活動

「都說教學相長,我也很榮幸能成為這場拔尖人才培養改革的旁觀者;他們成長的忠實記錄者;以及智慧追求的同行者,和他們一起成長。」劉宗濤感嘆道。

小結

通才的培養離不開社會資源的協同幫扶。在保證了足量高效的課堂教學外,南京一中又聯合了南京大學、東南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科研院所等,為「丘班」提供院士1課堂(3年打造100節院士課堂資源)、競賽課程、科技實踐課程、大學先修課等特色課程。

東南大學老師給「丘班」學生授課

在大學先修系列課程上,高一的「丘班」學生就能選修微積分、線性代數和大學物理等課程,任教老師則來自東南大學丘成桐中心。學期實踐課上,他們還參觀了清華大學饒子和院士的實驗室、丘成桐先生的求真書院以及州中國天眼

今年暑假,他們還在蘇州冷泉港,親手實操了基因工程實驗,培養螢光蛋白細菌,學著用細菌作畫。一頓操作後,有的人畫出了圖案、有的人卻沒有結果。這次親身經歷,也生動教會了這群少年們,嚴謹在未來科研中,到底有多重要。

「丘班」孩子的細菌作畫

今後的假期,殷俊打算帶孩子們去看國家大數據中心,遊目騁懷之餘,讓孩子們感受現代科技正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

不久前,在南京一中舉辦的第五屆高中學歷案研究論壇上,校長朱焱總結拔尖人才的創造「需要更高層面、更大範圍的整體設計和謀劃,需要更加細緻、更為嚴謹的科學研究的支撐和指導,需要更多打破常規、打開局面的創新實踐。」

過去數年,在教育界有關「公平普惠」和「英才培育」的紛爭中,拔尖人才的培養舉步維艱。天生就有「好胃口」的孩子們,或是在競爭更加激烈的競賽路線上一路打怪升級,或是沉於書山卷海、重複早已熟稔的練習。

現在,作為創新人才培養探索的前沿,「丘班」無疑給了他們全新的路線,讓他們自由充分地找到興趣,在屢敗屢戰的挑戰中,也能保持熱誠如初。給每個有差異的孩子,提供能力相當的教育,也是一種更高水平的教育公平。

在接受新華社採訪時,丘成桐曾說,「希望十年後,能夠看到在中國本土成長的第一個菲爾茲獎得主。」相信這樣的等待,也將不會太久,而縈繞在我們心頭的「錢學森之問」,也將終能找到答案。

全國18個「丘成桐少年班」名單:

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清華大學附屬中學、深圳中學、西北工業大學附屬中學、華東師範大學附第二屬中學、重慶市巴蜀中學校、東北師範大學附屬中學、吉林大學附屬中學成都市第七中學、杭州學軍中學、南京外國語學校、南京市第一中學、華南師範大學附屬中學、雅禮中學、貴陽市第一中學、山東省青島第二中學、浙江樂清市知臨中學、北京師範大學附屬實驗中學

參考:《解題者丘成桐》新華每日電訊。

文章圖片均由南京市第一中學提供。

關注外灘教育

發現優質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