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俞敏洪「一時語塞」的背後,
戳中教學產品創新乏力的「隱痛」
新東方老搭檔徐小平曾經問俞敏洪:「在業務產品上,06年前的創新,看得見,摸得著。你的出國考試培訓、我的出國諮詢、王強的口語、胡敏的雅思和國內考試,江博的新概念、永強的教育在線,以及王文山在上海首推的SAT,這些都是新東方現在最賺錢的項目。現在新東方有什麼產品創新呢?」 俞敏洪一時語塞。
的確,每一家企業成功的背後,都有自己的核心產品,新東方快速發展的年代,除了外部條件比較好之外,自己獨特的產品競爭力更是助推新東方一騎絕塵的動力。而在二十多年快速發展後的今天,新東方也出現了中年危機,特別是產品創新不足,已經開始制約新東方的發展,並且已經表現在了新東方的相關財報上。近日,新東方公布了其2019財年財務業績。從全年數據來看,新東方2019財年全年凈收入30.96億美元,同比增長26.5%;全年運營利潤為3.06億美元,同比增長16.2%。但,新東方2019財年全年凈利潤2.38億美元,同比下滑33.5%。
其實,這種狀況不僅僅發生在新東方,其他巨頭也都面臨同樣產品創新力不足的情況,好未來採用了投資模式,對各類新興教學產品或賽道實施全面覆蓋,某種程度上就是希望外部布局或引進來解決內部產品創新不足的問題。
而在今年新政嚴控下的關於教學內容超綱問題,更使得教學產品創新問題變得更加緊迫,我們到底要教什麼,如何教,才能真正吸引家長,對學生升學及成長有利?才能符合國家政策下一步的嚴管?
「一切為教學而來」,關注教學產品創新,已成為有見識的機構校長們未雨綢繆的核心問題。
2
從「雙師」到「無師」,轉變的不僅僅是模式
雙師課堂、AI課堂的發展,似乎給教與學的產品創新提供了一線曙光,通過技術可以弱化對優秀主講教師的依賴,減少對老師個性化輔導的工作量;或者為老師賦能,通過學情數據,增強教學的針對性,技術正在改變教學模式。
但這些都還是以「教」為中心,能否在以學生為主體上也能夠突破?國內知名的教育家魏書生就是一個典型案例,那麼是否在更重視個性化教學的培訓機構也找到一種模式,真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動力,這也許比在「教」的精細化打磨上更有革命性的突破。
正因為如此,818暑假總結大會重頭戲——開幕式聚焦教學,聚焦教學產品創新,在以「學」為本上下功夫。
3
從「名師」到「明師」,
從「教」為主到「學」為本
1
「無師課堂」,再造學生的學習生命力。
米新江,河北教育界「傳奇教師」、廊坊師範學院計算機教學部主任。他1人帶500多名學生、200多門課,學員年齡從10歲的小學生到30歲的職場人士。IT班學員4年空餘學習,畢業平均月薪2.8萬,是培訓前8倍以上,用人單位搶著用;K12學員2年時間可學完初高中6年課程,由過去打罵同學、打罵老師、打罵家長,轉變為思想成熟、好學上進的學習高手。
他最愛講的一句話:信息時代知識更新的速度太快,教師給學生的課本知識能夠保證學生足以自己應付未來嗎?如果答案是不確定,那教師又應該教什麼、如何教?
因此米老師認定:培養學生的學習力,才是教師的主要職能和教育的發展方向。於是他獨創了「無師」課堂理論,按照每個學生的學習特點和學習進度制訂培養計劃,秉持「授人以欲,授之以愉,漁之以漁」的教育理念,挖掘和激發潛藏在學生身上的「學習生命力」,並堅持十五年親身實踐做出了傳奇的教育成果。
從「教」為主到以「學」為主,教學本質的回歸。
老師「教」會逐漸成為過去時,學生主動「學」應該成為現在時,未來還不好說。輔助學生主動學的工具愈來愈多,但如何用好,同時還能真正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與持久主動學習習慣的養成,不是件容易的事。也許,產品創新本來就是一些不起眼的小人物開始創意的,但卻值得我們為之認真思考,畢竟當年,新東方也好,好未來也罷,「一招鮮」的教學產品也是這樣摸索出來的。其實,學校無論大小,引以自豪的特色教學產品都是這樣誕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