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世界城市更新(ID:WUR6699)
前言:作為城市化的重要推動力,傳統工業區無法滿足新生產方式的需求,大量工業建築、工業設施等被廢棄,曾經象徵著輝煌和財富的「生產資料」變為「歷史遺存」,舊工廠改造已成為歷史必然。
大城北,作為杭州老底子的工業基地,在過去廠房林立,熱電廠內的「大煙囪」更是一代人的回憶。
「大煙囪」舊貌
1983年,150米高的大煙囪拔地而起,是當時杭州的最高建築,高度是六和塔的2.5倍,巍然聳立26年,也成為莫干山路的地標建築物。
隨著拱墅區的轉型升級,2009年6月29日,熱電廠停工搬遷,煙囪也不再冒煙。
效果圖
該熱電廠遺址由英國貝諾(Benoy)建築設計事務所操刀規劃設計,擁有建築設計、總體規劃、室內設計、平面設計等能力,將對舊電廠進行全面的改造和升級。
一、設計概念
Benoy的設計團隊遵循對歷史的尊重,以「修舊如舊,重續歷史」為宗旨,同樣也實現從「熱電工廠」到「綠植公園」發展理念的轉變。
軸測圖
最終決定,將「大煙囪」這一地標物進行保護性修繕,對建築部分拆除、部分復建。
效果圖
以「大煙囪」為核心延伸出廣場公園,並以熱電廠工業遺存為基礎,充分利用區位優勢,打造集眾創空間、文化產業於一體的綜合型創客文化空間。
二、建築設計
整體建築風格將以「素顏」為主,大煙囪將化身為光影幕牆;煙囪東邊的熱電廠原址將改造為大運河文化藝術中心;煙囪西邊將打造成為城市會客廳。
煙囪整體外觀呈深灰色,依然有著歷史的沉澱感。
實景圖
直徑約13米的煙囪是中空密閉的環境,設計擬採用LED燈環和AR技術來打造一個觀影空間,展示拱墅區的歷史面貌和工業區的發展,成為光影袖的「幕牆」。
效果圖
夜晚,大煙囪與悅城高層建築形成「一塔矗立,眾樓相擁」的景觀形象。
三、大運河文化藝術中心
大運河文化藝術中心可謂是該項目最為成功的亮點。
其位於煙囪腳下,占地7000平方米。
1、外觀造型
實景圖
建築整體外觀方方正正,是略帶扁平的一個白色四層建築,十分具有文藝氣息,引入新潮的「灰空間」設計概念。
實景圖
以「灰」作為底色,大面積使用清水混凝土,是一種體現中立的高級表達方式,顯示出一種最純粹和本質的美感。
實景圖
實景圖
實景圖
整個四層的體量使用了雙層立面,內表面為窗系統,可供室內開窗做自然通風,外表面為穿孔板,給建築體量帶來一種若隱若現的輕紗效果。
細節圖
實景圖
同時立面鑲嵌了頁岩磚、木材及金屬網,這種整體的「素顏」內斂的材料選擇和質感呈現,意在用其粗糙的機理與具有時代感的顏色呼應熱電廠的歷史特質。
2、功能布局
功能從「靜」與「慢」的角度出發,聚焦當代年輕人喜聞樂見的文化藝術形式,打造杭州首座街心公園式文創空間。
實景圖
建築整體地下一層,地上四層,一至三層錯落有致、交錯連接。
實景圖
中心1層、2層規劃為小劇場等劇演業態,3層發展藝術培訓等文創產業,4層定位為藝文展覽空間等體驗業態。
開心麻花劇場實景圖
實景圖
以全國著名的「開心麻花」主題為核心,有500座「黑匣子」小劇場,網羅青年人喜歡的藝文劇演、生活市集、城市文化等各類主題IP展覽。
實景圖
整個開放式功能空間體塊在一個完整的頂層體量掩蓋下,製造出了宜坐、宜留的城市空間。
3、空間形態
為了體現從「熱電工廠」到「綠植公園」發展理念的轉變,設計師意圖模糊常規意義上室內室外的界限。
實景圖
運用庭院﹑走廊、屋頂遮陽等空間元素,讓建築、工業遺存和戶外綠色空間儘可能的融為一體。
實景圖
設計空間由內之外延展,景觀從外向內滲透,功能性多層級疊加,煥發出全新活力,也使得運河文化藝術中心勢必成為杭州奪目的城市新名片。
實景圖
結語:從工業遺存保護的全面性和完整性角度來看,拆除復建,用現代的設計手法,來還原丟失的工業信息,歷史價值更大。
這裡最終將成為集戲劇演出、藝術展覽、文化教育與培訓等為一體的地標性文化綜合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