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培養方式都與國內高校有一定差異,今天立思辰留學雲就來給大家普及一下關於美國研究生的培養模式的一些知識。
一、美國研究生入學季
美國研究生通常會有春季、秋季之分,少數學校還有冬季和夏季。不同的入學時間,學校的學位設置、培養方案不一樣?其實除了入學、畢業時間上的差別,其它幾乎一樣。國內學生較習慣於秋季入學,因為跟國內的教育模式類似。當然,也跟秋季招生量最大這個因素有直接關係。至於其它學季入學的同學,例如春季入學,這部分同學要比秋季入學的同學早半年入學,這半年時間把春季的課程修完,等秋季入學的同學開學後,與他們一起再修秋季的課程,到來年春季,秋季入學的同學再把春季入學同學的春季課程修完即可,也就是說,春季入學的同學第一個學期的課程是跟秋季入學的高年級學長一起上的,學校以此來優化學習資源,在同樣的時間內儘可能多培養學生。所以,不管是那個學季入學的同學,其實只要學位一樣,大家的培養方式是一樣的。
二、美國研究生培養方案
簡單來說,一年制碩士生,修完兩個學期的課程、通過考試之後就可以畢業。所以,這一年時間幾乎完完全全用來上課。兩年制碩士生要複雜一點,第一年同樣是上課,這一年會修夠碩士期間的大部分課程學分;第二年開始,需要申請「課程實習」機會。注意,這是畢業要求的其中一項,這個實習還不能隨便找,必須是跟本專業相關的實習。同時,對於國際生來說,學校會限制學生參與實習的時限,這個階段大家還要做論文,學校需要優先保證學生的學業。
至於碩士期間該修哪些課程,每個專業都會有自己的課程要求,通常分為專業必修課和選修課。必修課毋庸置疑,是必須要通過的。選修課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來,如果自己也不確定修那些課程比較好,不用怕,每位同學都會分配一位advisor,雖然不是大家的導師,但是他會根據學校對學分的要求、同學們的興趣、將來的發展,給出建議。額外說一點,大家選課注意課程序號,學校通常會要求學生修夠一定量的研究生課程,不要動那個歪腦筋,選一些低階課程來湊學分。
相信大家都有所耳聞。美國高校的課程不會單純依靠期末考試來評估學生績點,授課老師在平時也會有一些小測驗,也會計入最終學分的評定。另外,作業也會占總學分的很大一部分比例,大家需要在規定的時間之前上交作業,實在不會的話,一定要提前聯繫授課老師。總體來說,美國一節課的任務量是國內的幾倍,因此雖然每學期課量少,但壓力還是不小的。
三、同一專業不同學校的培養模式不同
同樣的專業、類似的課程、不同的學校,他們會按照一個模式培養學生嗎?恐怕不盡然。舉個簡單的例子,比如南加州大學的電氣工程專業,正常來說,學校會教授一些集成電路、嵌入式之類的偏硬體的課程,但很多同學會發現,自己雖然是電氣工程的學生,但是課程基本都是計算機專業的,到最後,拿的是電氣工程學位,但自己的定位更多的是計算機碩士,找工作的話,HR也會推薦大家從事計算機行業。這個就是不同學校的教學理念上有差別,所以才會出現這種情況。另外,了解一下學校所在城市的企業狀況也會幫助大家理解學校的培養模式。比如,高通的總部在加州歐文市,歐文的電氣工程集成電路肯定會受高通的影響,要麼企業與學校之間有合作,要麼學校的老師很有可能就是高通之前的高管。
四、美國博士的培養方式
眾所周知,博士通常是五年制,雖然有導師安排培養方案,但學校一般會要求學生在前兩年修夠大部分課程。同時,在第二年的暑假,需要參加資格考試,有的學校還需要在此階段發表一篇論文(篇幅不用很長)。通過資格考試,才能繼續博士學位的攻讀,論文的話就要看學校了,個別學校會在第二年先授予學生碩士學位,換句話或,畢業的時候,最終有可能會拿到兩個學位。
相對於碩士來說,博士可以不用把太多精力放在選課上。學校最多對學分有要求,至於要修哪些課程,更多的話語權在導師。博士招生跟碩士不一樣,導師往往不會只做一個方向的課題,比如計算機系的老師也可能會做機器人等機械工程方向的研究,所以招的學生也是各個專業分支都會有,所以,導師會根據學生的具體背景給學生選課,另外,如果導師某一階段在進行的課題用到了某些課程,往往也會要求學生在該學年選這些課程,因為需要學生學習之後,到實驗室給他幹活。照這種方式,等畢業之後,大家的學習、科研模式就會深受導師影響,所以在申請美國博士的時候選好導師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