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良晚年閉門謝客,唯獨接見周恩來親友,張學良:我們是好朋友

2024-10-14     八月未完

前言:

1936年4月,為了進一步商談抗日救國大計,張學良懇請中共中央派代表到膚施進行正式會談。中共中央經過慎重考慮,決定由周恩來率團前往。

這是中國近代史上兩位偉人第一次見面,他們一見如故,僅僅在進行二三個小時的會談後,就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誼。至此,兩人開始了長達40多年的生死之交。

直到許多年後,在人生的最後時刻,他們還在挂念著對方。

距離、時間也無法阻隔的情誼

膚施之會後,張學良、楊虎城和中共達成了「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協議,之後不久,張、楊兩位將軍發動兵諫,逼蔣抗日。

但捉蔣只是第一步,面對南京的重大壓力和國外輿論的普遍譴責,張學良務必要儘快邁出第二步,可如何邁出,這是個難題。

這時,張學良腦中閃出的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名字就只有周恩來。他立即發電中共,要求周恩來速到西安共商國事。

當接到周恩來回電時,張學良懸著的心頓時踏實了許多,他對手下說:

「周恩來來了,一切就有辦法了!」

可知,周恩來對張學良來說是何等重要。

周恩來到達西安後,兩人促膝長談,周恩來給出意見時,張學良聽得全神貫注。當夜,兩人就一起商定了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五項條件。

會談結束後,張學良對周恩來已然十分信任,一些肺腑之言也當即傾吐了出來。

張學良是一位有情有義的將軍,這次逼蔣抗日雖然是其無奈之舉,但也必定傷害了他與蔣介石的情分,他左思右想心裡難安,便決定放蔣之後親自送他回南京。

當聽到張學良的決定後,周恩來十分震驚,他嚴肅地望著這位血氣方剛的少帥,一字一句地說道:

「漢卿,我們是朋友了,我送你兩句話:『政治是無情的』,『一失足成千古恨』,我希望你三思。」

可張學良此時已然聽不進去勸言了,感謝周恩來的好意之後,為避免夜長夢多,還是親自送蔣介石回到了南京。可蔣介石並不領他的情,回到南京之後就立刻將他囚禁了起來。

在之後張學良被囚禁的50年中,周恩來再未能與他見面,但兩人心意相通,仍保持著這段純粹、美好的友誼。

蔣介石變臉是必然的,周恩來早已預見。張學良被幽禁之後,周恩來一直想方設法營救他。

1944年,張學良已經失去自由超過7年,周恩來在與美國總統羅斯福的私人特使赫爾利的談判中,就提出恢復國共和談的先決條件之一,就是立刻釋放被囚的愛國人士,其中頭兩名就是張學良和楊虎城。

後來許多場合之中,周恩來都提到過張學良,他真誠地希望他能夠早日獲得自由。

新中國成立後,看到這和平盛世,周恩來總是以楊虎城沒有看到解放,張學良不能參加建設新中國而感到遺憾。

他將這份遺憾化作關心,從工作到生活,對兩位將軍的親屬都關懷備至。

在周恩來生命垂危之際,他也一直惦記著張學良,他將跟隨自己的羅青長部長喚到身邊,向他交代不要忘記張學良等在台灣的朋友。

這件事後來被多家媒體傳播,在台灣的張學良聽說後十分傷感地說:

「在一個人的生命快要終結的時候,就知道自己快不行了,周恩來就知道這一點。」

顯然,張學良對老朋友周恩來也充滿了感謝和懷念。

愛屋及烏,三見周恩來親友

周恩來挂念著張學良,張學良同樣也在挂念著周恩來,兩人雖然無法見面,卻心繫著彼此。

1976年,周恩來去世,在台灣的張學良仍然受著人身自由的限制。得知老朋友去世,他極度悲痛,卻連一封唁電都無法發出。

1991年,張學良第一次到紐約探親,在接受當地一家華文報紙記者的採訪中,他說:

「周恩來先生我非常敬佩,這個人說話一針見血,沒什麼委曲婉轉繞彎。雖然他是那麼大一個政治家,也是外交家,但他說話直截了當,人很聰明,我倆見面感情極好。」

此時距離張學良上次見周恩來已經過去了半個多世紀,周恩來也已經長眠,可他對周恩來的深情依然如故。

愛屋及烏,在張學良晚年,他並不願意見許多人,卻非常樂意見到周恩來的親友,曾三次與他們見面。

1997年,為籌備紀念周恩來百年誕辰,淮安的周恩來紀念館和周恩來故居委託周恩來侄子周華章,請張學良寫幾個字或題個詞。

彼時張學良正好舉辦壽宴,周華章旅居在美國的女兒周曉芳接到了邀請,周曉芳便答應父親,借著這次機會請張學良寫字。

壽宴當天,氣氛很是熱鬧,當周曉芳向張學良走過去的時候,張學良微笑著,一邊握著她的手,一邊高興地將她攬在身邊,湊到耳朵旁邊說了幾句話。

由於室內嘈雜,加之老人年事已高,周曉芳並未聽清楚,只聽見話中帶有「周恩來」三個字。

當時祝壽的賓客比較多,周曉芳沒法提起題字的事情,只是和張學良拍了幾張照片。

1999年,周秉建到夏威夷考察,因為時間緊張,她很想見一見這位傳奇將軍,便事先和周曉芳聯繫。

此時張學良已經近百歲,很少見客,然而當聽到來者是周恩來的親侄女時,非常爽快地答應了。見到周秉建,張學良十分興奮,他伸出雙手一邊一個握住周秉建的手,並說:「你伯父是一個很了不起的人,我非常敬佩他的為人,我們也是好朋友。」

這一次,張學良像是通過周秉建再次見到了周恩來,他很快就打開了話匣子,講起了小時候的有趣故事。

周秉建告訴張學良,自己從小時候就知道了他英勇愛國的故事,十分敬仰,老師和家裡大人都教他們學習他的愛國精神。

張學良聽了之後不以為然地反問道:

「學我有什麼可學的,我不是什麼英雄。」

之後稍微停頓了一下又說:

「我這個人不願做官,也不願做名人,只想去一個沒人認識我的地方。」

說到這裡,張學良的隨員提起張學良喜歡作詩的習慣,周小芳認為來了機會,趕緊拿出紙和筆,希望張學良能寫一句詩,正好能完成老家兩個紀念館託付給她的任務。

張學良拿起紙筆,嘴裡念出一句:「好夢未圓愁夜短,虛名終久誤人生。」這兩句,正好對應了張學良的一生。

可惜,張學良只寫了這句詩的前六個字就沒有再寫下去,周曉芳想請他簽個名也被他拒絕,因為律師告訴他不要隨便簽名。

至此,請張學良題詞的事情也就只能作罷了。

2001年,中國傳統元宵節前一天,周華章的兒子周清訪美,通過周曉芳的介紹求見張學良。

此時,趙四小姐已經去世,張學良十分傷心,身體也受到了影響,基本閉門謝客了。但他聽說來訪者是周恩來的親友時,他又拾起了往日的精神,說:

「一定要見見。」

為此,他還特意讓理髮師給他颳了鬍子。

雖然張學良此時已經難以進行正常的交流,但他仍然願意見周恩來的親人,可見他對周恩來的深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c7b89eae0ac0a01ac94bbbfd510de4d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