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文化「種」在田野和遠方 156位文化特派員耕耘四明大地

2024-08-27     甬派

一位位文化「大咖」在廣袤田疇耕耘,想專門點子、造專門品牌、找專門資源;

一個個文化項目帶著泥土芬芳破土而出,以現代表達激活鄉土文化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一個個村社在文氣氤氳中被喚醒,群眾拿起筆、拉起弦,送上最真摯的文化「告白」……

這是文化特派員獻給四明大地的「詩與遠方」,這是文化小切口撬動鄉村大振興的「最佳槓桿」!

中華文明根植於農耕文明。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我們要深入挖掘、繼承、創新優秀傳統鄉土文化。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建立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機制,健全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機制。

如今,全會精神正在東海之濱的火熱實踐中落地轉化——

自我市首批文化特派員選派啟動以來,156位省、市、縣三級文化特派員以最飽滿的熱情、最昂揚的鬥志、最良好的狀態,融入基層、施展才華,在挖掘「特」色、「派」送文化、全「員」服務中,用心譜寫新時代田園牧歌,為寧波打造精彩呈現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城市樣本,增動能、添活力。

尋找「種子」的人

基層文化的「種子」,埋在陌上田園的泥土中、附在隨風搖曳的蒲公英上。文化特派員要找到那顆「種子」,用前沿的文化理念和知識,培育出這個時代的碩果。

這是一場宏大敘事,需要微觀實踐落腳。

作為初來乍到的新朋友,文化特派員身到、眼到、心到,在紮根鄉土、接通地脈中挖掘文化資源,點亮智慧火花——

在鄞州區咸祥鎮,市級文化特派員張曉妍選擇搭乘低空飛行器「上天」調研。大海、草地、露營,藍天、白雲、飛行,空中視角讓她浮想聯翩,「低空+文旅+教研」融合的靈感躍然而出;在「糖丸爺爺」顧方舟故鄉——海曙區洞橋鎮前王村,市級文化特派員陸曉莉走訪顧方舟故居,看「讀史知村」展廳,用心打造貼近生活的舞台劇,在孩子們充滿力量的表演中,她看到了「望見方舟」文化品牌的力量正噴薄而出……

作為日久生情的老朋友,文化特派員迅速投入角色,腦海中籌謀已久的文化「設計圖」轉化為火熱推進的「實景圖」——

江北區「95後」文化特派員葛蔚初,是澳門城市大學設計學專業在讀博士生。2019年,她受邀參與寧波首個村級美術館——半浦美術館的改造。5年來,這位慈城鎮半浦村的「老村民」早已對村裡的文化寶貝知根知底。這次,她拿出了藝術賦能計劃,打算通過推進音美文化交流、寧美藝術館入駐等,煥發「古韻新姿」,彰顯「半浦新聲」……

無論是新朋友還是老朋友,他們都不是一個人在戰鬥。文化特派員的背後,站著眾人拾薪的「後援團」,有著資源共享的「朋友圈」。

省級文化特派員任天帶著一群中國美術學院的學生,紮根寧海縣一市鎮箬嶴村,共同探索鄉村文化的新表達;北侖區大碶街道周隘陳村有村民想開西餐廳,而麗水市青田縣已形成西餐行業生態,經兩位省級特派員沈蘇杭、黃彥「山海牽線」,周隘陳村團隊從「海」的這邊赴「山」的那邊取經探路。

從一個人到一個團、從一個圈到破圈層,文化特派員正撬動多方資源進村入社,變基層最大短板為最大增量。而文化特派員也在尋找、培育「種子」中,朝著「山歌教授」「村晚學者」等目標競相奔騰。這,正是「三支隊伍」建設在基層的實踐註腳。

將文化「涓流」匯成文明「大川」

在「千萬工程」潤澤下,破舊老村已變為美麗鄉村。如何通過文化之力,塑造鄉村之形、抒寫鄉村之韻、提升鄉村之治、拓寬鄉村之路,把文化「存量」轉變為發展「流量」、經濟「增量」?

這是一個新的時代課題!文化特派員立足專業特長,積極探索以文惠民、以文興業、以文潤村的新時代解題思路。一個個標誌性項目正串起千萬條在地文化「涓流」,匯成現代文明「大川」。

這條「大川」,倒映出傳統地域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在象山縣石浦鎮東門漁村,漁文化遺蹟俯拾皆是。設計學生研學、親子度假、青年團建等體驗線路,用藝術視角在漁村節點增設網紅打卡設施、美陳裝置……依託「娘家」寧波日報報業集團,市級文化特派員林華奇設計的「漁文化」生態圈項目,讓「靠海吃海」的東門漁村看到了「靠文化出圈」的路徑。近日,新疆庫車市慈孝書院21名中學生來村裡體驗做魚香包、AR看漁家生活,東海之濱的海洋文化種子在來自天山之畔的學子心中悄然生根。

這條「大川」,倒映出基層文化產業往「融」提升、往「新」突破——

傳統青瓷作品展陳與現代多媒體裝置藝術融合,為觀眾開啟通往古老時光與現代幻想並存空間的大門……市級文化特派員應周挺利用慈溪市滸山街道施山社區閒置民房,正打造青瓷大師施珍藝術館。開館後,應周挺將帶領遊客學習甌樂演奏、體驗青瓷製作,並培養村民陶藝師。依託施山社區的特色茶和楊梅酒,應周挺還計劃譜寫文創產業「暢想曲」:讓茶具中流淌青瓷的溫潤和茶香的醇厚,讓楊梅酒瓶上躍動創意的火花和青瓷古韻的迴響。

這條「大川」,倒映出鄉風文明煥新顏,「物」的新農村正向「人」的新農村躍升——

讓孝德文化更具象化,是餘姚市低塘街道歷山村村民的強烈呼聲,省級文化特派員蘇秀書正用「舜耕歷山」孝德文化品牌培育項目予以回應。舉辦孝德文化周、尋找「歷山孝德」典型、編撰村史(村志)、實施文化基因激活工程……蘇秀書有信心讓孝德之光在歷山熠熠生輝。

一村一品、一村一業、一村一韻……文化特派員項目既「富腦袋」也「富口袋」,為基層努力找到鄉土文化和現代生活的連接點,加快打造寧波版「田園城市·都市鄉村」。這,正是深化「千萬工程」的新篇。

在雙向奔赴中激發文化自信、文化自覺

一段關係,只有雙向奔赴才有意義,才能走得長遠,對於文化特派員工作來說也是如此。一個個文化項目的實施,不是點綴,而是深入群眾生活的細節,讓他們唱主角、做「民」星。

我們驚喜地看到,群眾正用主動參與文化創造,詮釋他們的奔赴。

這份奔赴,可以是稚嫩的筆畫——

鎮海區駱駝街道朝陽村10歲小學生沈文韜拉著小夥伴,報名參加了區級文化特派員王荊在村裡開設的書法課。「王老師上課很有趣,教書法時穿插講了很多傳統文化故事,我愛聽。」孩子臉上沾染的墨水、紙端認真的筆畫,都讓王荊看到了朝陽村人人知書法、家家會書法、戶戶有書法的「朝陽」。

這份奔赴,可以是動人的音符——

在奉化區裘村鎮馬頭村,88歲村民老陳每天拉著自學的越胡,與一批資深樂器愛好者合奏,將琴聲化為生活日常。村裡天生「金嗓子」的阿姨、憑藉跳舞短視頻「吸粉」的店老闆、在馬頭幫花園餐廳駐唱的盲人歌手等,都讓省級文化特派員沈姿穎對自己制訂的馬頭村文化傳承與創新計劃充滿信心。

隨著群眾的文化能動性、內驅力不斷提升,整個鄉村的精氣神也在文化特派員送文化、「種」文化中嬗變,甚至成為對外傳播優秀鄉土文化的窗口。

打開這扇「窗」,來自羅馬尼亞的大學生Andreea在江北區洪塘街道鞍山村,看到了傳統村落與現代元素的完美融合。在市級文化特派員陳晟牽線下,這些來自羅馬尼亞的大學生走進了這個浙派小山村。白牆黛瓦、小橋流水、創意民宿,無不讓歐洲學生感受到中國鄉村之美。傳統非遺掐絲琺琅畫,更讓他們體驗到中國傳統文化之美不僅在於視覺上的感官美,更有著從無到有的創造美。

「這次文化交流讓我們看到了家鄉的文化價值,我們要把村裡的文化故事講好,把鄉土文化之美展示給世界。」鞍山村黨總支書記鄔明忠說。

從改變一群人到改變一個村,從滿足群眾文化需求到提高群眾文化素養,文化特派員與村社雙向奔赴的背後,是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被激活。這,正是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寧波樣本的題中之義,更是習近平文化思想在四明大地的落地生根。

這是一張「鑄魂」考卷!

作為答卷人,文化特派員剛剛起筆,有更多文化創意巧思等待他們揮灑,有更多鄉風鄉韻鄉愁等待他們涵養;作為共同答卷人及閱卷人,群眾翹首以盼,有更多「民」星亟待登場,有更多美好生活在前方招手。

未來,值得期待。(寧波日報 甬派客戶端 記者沈孫暉 廖惠蘭)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c3b847080654f58e5c4c39a41e6c42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