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啥以前的娃「天天挨揍」,卻很少抑鬱、有心理問題?真相太扎心

2023-09-18     全能辣媽plus

原標題:為啥以前的娃「天天挨揍」,卻很少抑鬱、有心理問題?真相太扎心

作者 |探長(共1591字,閱讀約4分鐘)

很多成年人回憶自己的童年時代,總是會說:

我就是從小打到大的啊,現在一點兒事兒也沒有啊?怎麼現在的孩子動不動就抑鬱、離家出走、甚至跳樓呢?」

在過去的年代裡,有一些孩子會因為各種原因經常挨打。

比如父母教育方式的差異、嚴厲的紀律要求、周邊環境的影響等,再加上「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影響;

所以,不少人會覺得打孩子是很正常的事情,甚至孩子也會覺得自己做錯事挨打也是很平常的。

有的人認為,現在孩子要啥有啥,生活的多幸福,但是出現心理問題的比例卻越來越多,這又是什麼原因呢?

儘管孩子們現在物質生活上富裕了,玩具、手機、平板、衣服都能買新的,但是心理問題卻頻發,在他們的臉上看不到快樂、天真、童趣。

家庭價值觀的影響:

在過去的社會中,打罵孩子是一種被廣泛接受和認同的教育方式,甚至被認為是培養孩子紀律和堅韌性格的重要手段。

然而,那些被打大的孩子,哪怕他們心理上出現了問題,他們可能也不自知;

而且,也有一部分人,在經歷了棍棒的教育方式之後,他們不希望自己的孩子重蹈覆轍,於是改變了教育方式,讓孩子更快樂的度過童年。

網絡的不斷發展

以前我們只有電視和報紙,也只能聽說周邊的人事物,所以,哪怕哪個孩子因為父母的挨吵離家出走或者發生意外,我們也不得而知。

而現在,網絡能夠讓我們看到另一個世界,了解到不同地方的人事物,什麼事情都可能被發到網上。所以,我們聽到的見到的多了,就認為現在孩子出現問題比以前得多。

身心發展的差異:

人的身心發展是一個複雜的過程,每個人對壓力、刺激的忍耐程度都不同,有的孩子能夠將負面的情緒轉移,不在乎這些負面的因素,而有的孩子就會很在意。

受到家庭環境、父母的影響,孩子便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

需要指出的是,儘管過去的孩子看似沒有明顯的心理問題,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完全沒有受到體罰的影響完全沒有心理問題。體罰可能會在他們的行為、情緒和心理層面產生一些潛在的負面影響並伴隨一生。

在孩子們的世界裡,他們其實面臨了很多成年人體會不到的問題,這些原因很現實:

以前孩子們放學之後,作業並不多,可以和小朋友們一起玩泥巴、跳皮筋、摔紙片、打水漂、爬樹,不到天黑不回家。

他們有煩惱、不開心、心事可以對朋友、同學、爺爺奶奶、姑姑、叔叔、表姐表哥去訴說,在孩子的身邊,有很多可以聊天的人。

而家長呢忙著工作、縫補衣服、洗曬、做家務,對孩子的學習也大多抱著順其自然的心態,認為只要孩子能吃好喝好長得壯,以後替父母幹活就行了。

孩子們的童年是快樂無憂的。

而如今的孩子,放學之後要回家寫作業,上補習班或者興趣班,刷題是常態。他們耳邊經常聽到的就是「壓力」「掙錢」「考試」「成績」「別人的孩子考了100分」「你要好好學習」等等這樣的話語,在他們的心中形成了封閉的循環。

在孩子的身邊,只有爸爸媽媽,有的可能只有爺爺或奶奶,姥姥或姥爺,如果父母不理解他們,他們便沒有可以去聊天、溝通的對象了。

在孩子的世界當中,早早的就有了競爭、淘汰、壓力、孤獨等等一系列他們本不該承受的事情。

現在和過去的時代不同了,人們對生活的追求大不一樣,而且看到身邊、視頻中別的孩子如此優秀,父母的心態逐漸偏離了,教育方式也出現了問題。

現在的家長注意力大多主要集中在孩子的身上,攀比、炫耀、面子等思想,讓父母急切地想要讓孩子比別的孩子好。

特別是一些全職媽媽,每天主要就是圍著孩子轉,看到孩子哪做的不好就是一頓批評、在外人面前讓孩子表演才藝來賺足面子等等。

於是,孩子每天被一雙或者無數雙眼睛一定盯著,被父母的高期望高要求推著走,他們沒有休息的時間,不敢停留,也害怕自己做錯、挨吵。

在這樣緊張的情緒中,很容易出現心理問題。

辣媽語錄:

讓孩子回到孩子的身份,父母焦慮的心平緩下來,讓孩子們奔跑、玩耍、探險、聊天,孩子的幸福感提升了,心理問題自然越來越少。

家長們,你的孩子有出現過心理問題嗎?

(圖片源自網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c2ec3190cdc845aafead06782fa65cd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