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探長~
前幾天,閨蜜楠楠帶著7歲的兒子明明去超市採購日用品。
在結帳時,一件小事引發了不愉快的插曲。
她說,逛超市的時候,明明渴了,楠楠便隨手打開了一瓶礦泉水讓兒子喝。
逛完之後,楠楠拿著兒子喝完的空瓶去結帳。
收銀員看到空瓶很是生氣,說孩子在超市偷喝水,要求楠楠賠償10倍的水費。
楠楠一臉疑惑,而孩子更是害怕地快哭出來了,躲在媽媽的身後不敢吱聲。
看到收銀員強硬的態度,非要她賠償10倍的水費後,楠楠瞬間冷靜了下來。
在眾人的注視下,她微笑著對收銀員說:
「好的,我很樂意賠償10倍的水費,但首先聲明一點,孩子沒有偷,他只是渴了,喝完我們還拿著來結帳了,請注意你的用詞。你這樣胡亂對我孩子貼標籤,栽贓陷害,給我孩子造成了精神損失,你負的起責任嗎?」
收銀員愣了一下,楠楠接著說:
「請你把你們罰款的憑證和相關的法律文件拿過來,我看後肯定給你對應的賠償。」
收銀員面露尷尬,這時候一旁的經理過來打了圓場,最後按正常價格結算。
一旁的顧客也紛紛點頭誇讚楠楠的做法,稱她真是一位「智慧的媽媽」。
楠楠微笑著拉著明明離開並且對他說:「明明,下次在超市一定要先問過工作人員,再自己拿東西喝哦,這樣才不會引起誤會。」
明明乖乖地點了點頭,充滿崇敬地望著媽媽。
在這個小插曲中,楠楠憑藉智慧和沉著應對,不僅化解了矛盾,還教會了兒子一課安全教育。
這位「智慧媽媽」的做法,不禁讓人由衷地欽佩和敬佩。
教育孩子擁有規則意識,是每個家長的重要任務之一,
規則意識不僅能夠幫助孩子理解並遵守社會規範,還能培養他們的責任感和自律能力。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的行為往往會受到家長的影響。
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應以身作則,嚴格遵守規則,樹立良好的榜樣。
例如,在開車時遵守交通規則、在公共場合保持安靜等。
通過自己的行為向孩子傳遞規則意識和正能量。
而在日常生活中,帶孩子逛超市是一個非常好的機會,來教育他們的規則意識。
因為超市是一個公共場合併且裡面擁有很多吸引孩子注意力和興趣的元素,
在這裡進行適當地教育,能夠培養孩子規則意識,還可以教會孩子許多重要的社會規則和禮儀。
在帶孩子進入超市時,我們可以這樣做:
先與孩子溝通,告訴他們在超市裡需要遵守的規則。
例如,不隨意拿取商品、不大聲喧譁、不跑動等。
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在超市裡,我們可以通過一些具體的事情和行為,來及時地教育孩子。
例如,排隊結帳時不要插隊、在擁擠的過道里不要推搡他人等。
愛護公共財物
超市的商品是公共財物,我們應教育孩子不要隨意破壞或損壞商品。
例如,不要拆開包裝、不亂丟垃圾等。
讓孩子從小擁有規則意識,幫助孩子理解保護公共財物的重要性。
辣媽語錄:
家人帶孩子在超市發生「難堪」「尷尬」等鬧劇的事情時常發生,為了給孩子樹立正確的三觀以及規則意識,我們做父母的,要提前教育好孩子。
無規矩不成方圓,讓孩子從小形成規則意識,是一個長期而複雜的過程,
需要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地滲透和強化。
希望我們可以通過言傳身教、制定家庭規則、利用遊戲和故事、鼓勵和獎勵以及適度的懲罰等方式,來幫助孩子逐漸形成良好的規則意識。
家長們,你有遇到過類似的事情嗎?
(圖片源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