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歷史,離不開考古學。
伴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的考古事業也開啟了「黃金年代」。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考古工作是展示和構建中華民族歷史、中華文明瑰寶的重要工作。」一項項驚艷世人的考古發現,彰顯著中華民族古老文明的源遠流長和博大精深,伴隨著幾代考古人的接續奮鬥,「考古熱」持續攀升,也與時下的年輕大眾發生著緊密的關聯。
紀錄片,是展現考古的絕佳載體。它以真實、非虛構為創作原則,是具備「嚴肅」屬性的展示路徑,融知識性與思想性於一體。近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的蓬勃發展,紀錄片內容創作形態愈加多元化,可看性顯著提升,越來越多品質精良、內容驚喜的佳作亮相螢屏。
考古類紀錄片有著非常廣闊的創作空間,它緊扣大眾心中對中華文明瑰寶的獵奇心理,也自帶考古工作的高專業度和神秘屬性,可謂是考古業與大眾之間的「橋樑」,對於時下文化傳承與傳播具有深遠的社會價值,有助力於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文化自信。
如何利用好紀錄片的形式,講好中國考古故事,是擺在製作團隊面前一項重要的任務。
披露中國考古重要發現
以年輕化表達解碼考古
曾幾何時,考古工作在大眾眼中,是孤獨且漫長的艱辛之旅。
一沙一鏟,日復一日,通往的是未知與無常。探尋中華文明之源,任重而道遠,需要多個學科合力攻堅,可喜的是,近年來,在現代科技的加持下,從業人員的專業裝備水平、考古專業能力得到了顯著提高,開啟了中國考古進程的全面加速,成果豐碩。與之相應的,是考古活動的「跨界」和「出圈」,各大媒體齊齊發力,助推考古與大眾實現良性互動。
2023年6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強調,認識中華文明的悠久歷史、感知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離不開考古學;要實施好「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綜合研究」「考古中國」等重大項目,做好中華文明起源的研究和闡釋。作為考古工作與影像藝術融合的結晶,考古紀錄片在具備豐富創作素材的同時,也肩負著「解碼」的重擔。
日前在央視綜合頻道(CCTV-1)播出的大型系列紀錄片《尋古中國·玉石記》,是對考古紀錄片創作的「年輕化表達」頗具說服力的實證。該片由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和國家文物局聯合攝製,探尋中華先民發現玉、雕琢玉、使用玉、鍾愛玉、賦予玉以豐厚精神文化內涵的歷史和故事,展示了安徽馬鞍山凌家灘遺址出土的「龍首形玉器」等重要考古發現。
片中延續了傳統的主持人串場的形式,對考古之旅的揭秘進行層層推進。在良渚、凌家灘等遺址發掘地,以實景主持的方式,隨著講述內容,在現場適時「浮現」清晰立體的出土文物,仿佛是由古代「穿越」而來,展現了「思想+藝術+技術」的創作理念。這種寓教於樂的方式,可以迅速拉近觀眾與考古現場之間的距離,將往事娓娓道來,秘密層層揭曉。
揭曉考古工作隱秘細節
新一代中國考古人亮相
為了讓被塵封多年的文明重見天日,讓沉睡的古老文化煥發生機,一代代考古人紮根基層,日復一日地開展高強度的工作,吃苦耐勞,無私奉獻,精益求精。他們的故事,也是考古類紀錄片的重要講述內容。
紀錄片《不止考古·我與三星堆》便循著考古工作者的足跡,深度刻畫了他們在尋古路上的耐心和定力,展現出了中國考古人的可敬與可愛,彰顯了考古工作的內在魅力。
三星堆考古遺址馳名中外,有許許多多以此為題材的紀錄片,而這部作品將敘事視角瞄定鮮為人知的考古「內幕」,讓觀眾不由得眼前一亮。其中最為特別的,是一群90後考古隊員,他們用來自新時代青年的創意與活力,讓考古工作變得豐富多彩。
於是觀眾們得以在螢屏上看到,在艙外的田野上,剛從探坑裡上來的考古隊員王瑞興奮地介紹著文物和自己的經歷,雖然遭遇了突如其來的暴雨,辛苦開拓的三個坑坍塌了,她也依然從容笑對。新一代的中國考古人,接觸著最前沿的考古學理論方法,掌握更多自然科學知識,熟練運用高科技設備,傳承發揚著前輩的偉大精神,由冰山一角探尋人類文明。
紀錄片《發掘記》則是用鏡頭記錄下了考古人的完整工作過程,選擇了新石器時期的平糧台遺址、春秋時期晉國貴族墓葬群遺址、秦漢時期櫟陽城遺址、遼代遼上京遺址和甲午沉艦定遠艦遺址,深度呈現考古工作背後鮮為人知的故事。在第一集《奔向田野》當中,一群來自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的學生來到考古現場實習,相繼完成了發掘、室內整理、撰寫報告等全部考古流程,他們當中的一部分人,從此更加堅定地踏上了考古之路。
雖然中國的考古工作起步較晚,但是歷經一代又一代中國考古人的艱苦奮鬥,中國考古已然展現出了鮮明的中國特色,取得了一項項舉世矚目的光輝成就。對此,長期從事新石器時代考古的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趙輝,曾經寫下這樣的慨嘆:「對歷史的研究,不僅僅是為了撫慰我們對已經逝去時光的懷念,或者是為了滿足我們對過去的好奇心。歷史研究的根本目的是總結經驗、溫故知新,在時間的長河中理解現代,謀劃未來。」
推動科學與藝術緊密融合
展現新時代中國考古風采
當前,考古類紀錄片作為主流紀錄片的重要分支,主要由主流媒體創作並播放,承載著講好中國故事,弘揚民族精神的使命,呈現出獨特的價值和風采。2021年,時逢中國考古學百年華誕,湧現了眾多致敬中國考古百年的考古類紀錄片,如《足跡》《仰韶故事》《何以中國》等等,高規格的製作手法與高標準的製作理念,掀起了一輪輪的「考古熱」。
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物理學家李政道先生曾說:「科學和藝術是一枚硬幣的兩面,是不可分的,兩者都在尋求真理的普遍性。普遍性一定植根於自然,而對自然的探索則是人類創造性的最崇高的表現。它們源於人類活動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著深刻性、普遍性、永恆和富有意義。」從這一維度來看,考古類紀錄片將考古的「科學性」與紀錄片的「藝術性」完美相融,不僅將新時代考古發現進行大眾科普,也用影像展現了考古之美、考古之魅。
「文化自信作為當今中國的重要命題,記錄好、研究好、闡釋好、宣傳好以三星堆為代表的古蜀文明,對於增強文化自信,建設文化強國具有重要意義。這也是紀錄片創作者的使命與擔當。」紀錄片《又見三星堆》總導演王劍帶領團隊全景式記錄三星堆遺址祭祀區新一輪考古發掘工作。將鏡頭對準發掘進程中的亮點和難點,聚焦中國考古人代代相傳的工匠精神,講述田野考古、實驗考古、科技考古等新模式,盡顯新時代中國考古事業的蓬勃風貌。
讓文物「活起來」,讓考古「火起來」。作為新時代中國考古事業的生動相冊,考古類紀錄片在生動展示不同考古項目的過程當中,也是對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的鄭重致敬。一幀幀精美的影像畫面,向世人娓娓道來這些歷史遺產的寶貴价值,激發觀眾心中澎湃的家國情懷,彰顯著民族自豪感,向世界展現了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