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新全網想像的《2024中國·AI盛典》:擁抱、引領、駕馭

2024-06-28   深度文娛

「歡迎各位蒞臨時空辯論廳,今天我們有幸請到了儒、道、法家的傑出代表,以及古希臘哲學的巨星蘇格拉底。今天的議題是人工智慧的發展是否會造福世界?」

在今晚播出的中央廣播電視總台《2024中國·AI盛典》中,依託生成式AI技術,結合壁畫、古畫資料重現出的孔子、老子、韓非子、蘇格拉底組成的AI版「最強文化天團」在AI撒貝寧的主持下進行了一場跨越時空的「百家爭鳴」。曾經,文化巨匠們的哲思可謂是發矇啟蔽;如今,跨越時空的先哲們再次擺明立場,發表對人工智慧的看法。

《2024中國·AI盛典》首開國家級科技盛典之先河,將視角聚焦AI領域,以「AI 無止境」為主題,探討人類創造AI的時代意義,以及「AI 無止境」的前瞻趨勢與無限可能。在新一代人工智慧相關學科發展、理論建模、技術創新、軟硬體升級等整體推進之際,《2024中國·AI盛典》作為首個以人工智慧為核心的國家級科技盛宴,充分匯聚AI領域的前沿技術、企業、人物和創作力量,展現當前AI發展取得的成果與最新實踐,呈現AI在人民的日常生活中豐富多元的應用。

我們對科技發展最新成果的想像,是時候該刷新了。

想像的延伸

虛擬與現實多重交織

《2024中國·AI盛典》是由中央廣播電視總台、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委員會辦公室、廣東省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總台央視頻、廣東總站攜手深圳市人民政府共同製作的特別節目,力圖以「頂尖AI技術展示、頂尖AI企業彙集、頂尖AI人物對話、頂尖AI藝術呈現」,為觀眾送上一場體現AI領域發展最高水準的視聽盛宴。

因此,《2024中國·AI盛典》首先刷新的,便是我們對晚會盛典的傳統想像——打造出一個具有時代感、科技感的視聽藝術新樣態「AI+晚會」的全新表達,回應好奇的同時,更帶來驚喜。

回應的好奇在於,《2024中國·AI盛典》讓觀眾對AI晚會有了更具象化的視覺體驗。除了有中外先哲跨越時光的思維碰撞,中央音樂學院運用AI交響樂大模型譜曲的AI交響樂《歡迎》,是結合了數字人指揮形象與機械臂樂手演奏,多種 AI 智能技術共同演繹的一首交響樂;歌曲《從軍行》則通過國產通義EMO技術讓兵馬俑實現用陝西方言「開口」唱歌,與歌手實現「跨越時空」的合作;歌曲《時光軸》基於Al算法的360°點雲空間重構,將歌手置身於「粒子城市」中進行表演,同時運用AI技術生成未來場景,讓表演者穿越時空,感受古城韻味、現代生活與未來幻境……

利用AI技術,《2024中國·AI盛典》與之江實驗室、鵬城實驗室、騰訊、阿里雲、商湯科技、中央音樂學院人工智慧與音樂信息科技系等多家國內頂尖科技公司、科研院所緊密合作,實現了AI 技術從舞美搭建到後期製作的全面應用,為觀眾呈現出更具未來感、科技感、奇觀感的舞台效果,打造「思想+藝術+技術」「5G+4K/8K+AI」布局下的創新呈現。

而在這種創新呈現中,《2024中國·AI盛典》的驚喜則在於「炫技」的同時也以文化作核,凸顯AI技術之於當下的時代意義,通過「推薦人+創意呈現+創新發布」節目模式,展現「萬物AI+」,讓觀眾了解其中蘊含的前沿創新技術,充分感受到科技創新的魅力。

比如盛典展現了AI在「修復」工作中的多重應用,從AI修復永樂宮壁畫《朝元圖》取得的階段性成果,用數字之手還原壁畫的精美原貌,到《經典影像AI修復文化工程》匯聚先進科技力量,讓經典歷久彌新……

既有生動鮮活的修復畫面,也有靈動逼真的AI虛擬數字人,整場晚會與AI深度融合、虛實相生;而那些從技術深度、人文關懷和時事熱點等多個維度進行的故事講述,也在人工智慧賦能媒體制播、引領媒體創新、重構媒體生態,以及推動媒體智能融合發展方面作了重要探索,與觀眾共同完成了晚會盛典的想像力延伸。

邊界的拓展

人工智慧與無限場景深度融合

人工智慧技術快速發展,正在重塑生產生活方式、引領時代變革浪潮。而關於對人工智慧的應用想像,也是時候該更新了。《2024中國·AI盛典》通過展現人工智慧在藝術、設計、農業、教育等行業深度融合的進展,讓我們見證了AI無處不在,看到AI撬動新質生產力的無限可能。

在國內院士級專家的分享中,觀眾看到的是運用現代科技手段保護下的珍貴文化遺產、珍稀野生動物,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更好地展現文物、生物的魅力的同時,AI也推動未來的野生動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及傳播會更加的多元化、智能化,更好地弘揚中華文化,講述中國故事;

觀眾也看到了人工智慧技術為鄉村振興帶來巨大的變革,如新疆尉犁縣已經將AI應用於農業之中,讓種田變得簡便:遙感無人機巡田普查出苗率、農業無人車全自主打藥播種施肥,在AI的指揮調度下,這些大大小小的儀器機器在這個智慧農業系統當中各司其職,將3600畝高標準農田管理得井井有條;

更看到人工智慧正在將個人大模型即個人智能體帶到每個人的身邊,AI手語翻譯幫助有語言障礙的人群暢快溝通,在偏遠地區為鄉村小學打造的AI小鎮科技館正在幫助孩子們打開廣闊的數字世界,智能加5G互聯工廠高效協同作業,AI冰箱時時刻刻為食材打造最適宜的保鮮環境,家庭終端機器人逐漸進入越來越多的家庭中,自動駕駛技術在AI的助力下不斷升級;

從賦能實體經濟,激活文藝創新,到全面助力數字鄉村的建設、打造全場景智慧生活,以及雲計算應用於奧運轉播、基礎設施建設,大模型落地到千行百業,具備職業技能……《2024中國·AI盛典》帶領觀眾走進不同的AI時刻,感受AI在各個領域的多樣化的應用,也看到AI技術給人們帶來的真實影響和幫助,讓觀眾擁抱AI,相信AI能夠幫助每個普通人從中獲益。

而這些發展與應用也正是對「為什麼要發展人工智慧?」的有力回答。正如中國工程院院士、之江實驗室主任王堅所說,「AI不是工具的革命,而是革命的工具。」

如今,在國內最大機器人自動揀選智能倉工作的AGV自動引導運輸機器人充分解放人力,打造智慧物流;粵港澳大灣區首個5G智慧港口「深圳媽灣智慧港」的自動駕駛貨櫃卡車24小時不間斷工作,提高工作效率;仿生機器狗能替人類完成很多我們無法完成的工作,如負載巡邏、在電力巡檢行業做危險檢查、在消防行業進行安全預警等,人工智慧的發展已經是社會進步的必然,在進入人類的生活,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的同時,也會刺激整個人工智慧產業鏈的核心競爭力發展。

AI技術正在打開智能為民的新篇章,《2024中國·AI盛典》展示了AI賦能智慧生活,讓城市更聰明、市民生活更幸福的各類數字化成果,也展現大國「智」造中的 AI 應用,彰顯中國特色「人工智慧+」行動,讓世界看到中國的AI新質生產力。

共創的未來

科技進步與人文關懷雙向互動

然而,科技的快速發展難免會帶來不同程度的討論。

回到文章開篇,關於「人工智慧的發展是否會造福世界」的「爭鳴」,不僅先哲給出了回答,「人工智慧之良莠,在人之差異,人類能否駕馭人工智慧,取決於人類智慧的成長。」盛典現場的嘉賓與AI解碼團也分享了獨到的行業視角,交流寶貴實踐經驗,對「什麼是人工智慧」「為什麼要發展人工智慧」「人工智慧如何助力城市管理」「人工智慧是否會取代人類工作、能否超出人類控制」等現實問題進行交流。

中國工程院院士、鵬城實驗室主任高文認為,今天正在面臨著第四次工業革命,也就是人工智慧帶來的智能革命,可以改變經濟增長的模式,在醫療、金融、教育、交通等領域帶來質的飛躍、質的變化。聯想集團董事長兼執行長楊元慶表示,人工智慧取代人類工作的現象正在發生,但未來不會是人工智慧取代人類,而是熟悉使用人工智慧工具的人取代不會使用人工智慧工具的人,「科技的發展一定要以人為中心、以人為本」。而歌曲《聽見妞妞》同樣對「人工智慧是什麼」等一系列問題,從四川大涼山的孩子們的視角作出了回答。節目中的她們藉助AI讓世界聽到大山的純真和夢想,也通過一天的AI體驗,讓觀眾看到科技對教育的賦能,如何為孩子打開了一扇了解世界的窗。

既有成果展現,對盛典中呈現的AI技術進行深入淺出的解讀;也有深度思考,對一系列人工智慧帶來的現實問題進行辯證討論,《2024中國·AI盛典》立足當下、面向未來,除了技術與創作上的探索,更多的是對「未來」與「生活」的想像刷新,從而讓我們看到AI給行業、社會和人類未來發展帶來的憧憬與期待。

於行業而言,它實現了技術創新對媒體變革的引領,《2024中國·AI盛典》通過 AI 技術綜合運用與視聽藝術創新表達,彰顯我國 AI 發展取得的突破性成果與最新實踐,更好賦能優質內容生產傳播,積極塑造主流輿論新格局;

從社會的層面看,它提供的思辨空間在全力書寫中國科技創新領域偉大成就與嶄新樣貌的同時,還勾勒出AI發展與應用的前景與藍圖,借行業領袖思想的薈萃與碰撞,彌合大眾對AI的認知鴻溝,進行有效科普,以消除「未知」帶來的焦慮;

進而看到人工智慧與人類未來發展之間的關係——攜手共存。有了人工智慧以後,使得人的智能可以疊加在上面,讓它更好的服務我們,幫助我們解放重複性的工作,提升我們的生活水平。正如AI孔子在節目中所說,「今朝AI之智,已助人類解決諸多難題。從精研醫術到育人傳學,從百工匠心到治理城邑,科技的進步與人文的關懷,實乃大仁也」。

「察勢者智,馭勢者明」。在這個閃爍科技之光、涌動智慧之潮的時代,《2024中國·AI盛典》從不同層面對關於人工智慧與人類的關係問題做出回答,助力AI視聽產業實現創新升級,推動以AI為代表的新質生產力蓬勃發展;也讓我們看到了總台把握人工智慧趨勢,積極布局AI視聽應用,推動人工智慧健康、有序發展的媒體擔當。這既是用好「助推器」、激發「新動能」、把穩「方向盤」的有力體現,也是對「人類發明AI,AI造福人類」的正向價值的有效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