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防疾病「秋後算帳」

2023-08-16     保健時報

原標題:慎防疾病「秋後算帳」

立秋,是秋季的起點,不代表酷熱天氣的結束,民間素有所謂熱在三伏一說,其中一伏就是秋後一伏,所以立秋後還有至少「一伏」的酷熱天氣。但立秋過後天氣逐漸涼爽,晝夜溫差增大,短期的回熱還容易導致氣溫忽高忽低,老人、小孩等體質較差者難以適應多變的天氣,很容易患上感冒、發熱、咽喉炎、腹痛、腹瀉等多種疾病。

1

護腸胃、別憂鬱、常運動

雖時至立秋,但全國大部分地區依舊處於最熱的三伏,盛夏餘熱未消,秋陽肆虐,人體的胃腸功能仍然較弱。天津中醫藥大學文化與健康傳播學院院長毛國強曾在文章中介紹,若此時進食太多肉類反而會增加胃腸負擔,導致胃腸功能紊亂。因此,此時不可跟風「貼秋膘」。秋季燥邪當令,飲食當堅持「少辛多酸」的原則,以清潤、收斂為主。儘量少吃蔥、姜、蒜、韭菜、辣椒等辛散之品,多吃一些甘味、酸味的滋陰潤肺之品,如蜂蜜、銀耳、雪梨、百合、荸薺、甘蔗、蓮藕等。同時還應注意,秋季大量新鮮水果上市,瓜果雖好,但應謹記「秋瓜壞肚」。

秋季天高氣爽,正是戶外活動的黃金季節。俗話說「動則不衰,樂則長壽」,可以適當增加運動,鍛鍊心肺功能,增強機體耐受能力。此外,秋季是陽消陰長的過渡階段,要特別注意情緒調節,以防秋愁傷身。

2

既養心,又養肺,順勢養生

人是一個整體,由氣血、津液、五臟六腑組成,人體非常容易受到外界不同氣候和季節的影響。夏養心,秋養肺處於不同季節,養生的側重點也會不一樣。

那麼,是否一到立秋就由養心轉為養肺?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岳陽中西醫結合醫院老年病科副主任醫師姜愷認為,不能過度機械地進行切換,因為季節的交替是漸變的過程,且容易反覆。例如春天經常會有「倒春寒」,即便立秋之後,也可能出現「秋老虎」。所以,養生應循序漸進,順勢而為。古人認為,人體有五個最主要的臟器,即五臟——肝心脾肺腎,而它們又各自對應五行中的——木火土金水;四季與它們也有相對應的關係,夏季對應的是火,所屬臟器是心,因此,夏季心火最旺。正常的心火旺盛是生理現象,但如果偏亢、或過分亢了,就會導致疾病的發生。

3

防暑、防燥、防感冒

初秋還要注意防暑、防燥、防感冒。四川省第二中醫醫院治未病科副主任醫師馬界表示,立秋時節,暑熱未盡,氣溫不會很快下降,很可能還會有短時間的氣溫升高。應當心秋老虎,小心中暑。為預防中暑,要保證充足睡眠,注意補充水分,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不要長時間待在空調房裡。

秋後人們常見口乾舌燥、鼻澀咽痛、皮膚乾枯、大便乾結、煩躁不安等一系列症狀,醫學上稱之為「秋燥綜合徵」。如果出現明顯的咽部不適,應該注意多喝溫熱水,多吃些滋陰潤喉之品,如百合、銀耳、黑木耳、梨等。另外,秋天容易上火,建議容易上火的人少吃辛辣食物。

立秋後,晝夜溫差變大,早晚溫差過大容易引起感冒、咳嗽等呼吸系統疾病。初秋也是疾病的高發期。因此,初鞦韆萬注意不要貪涼,注重飲食衛生,保持情緒穩定。

轉載請註明來源保健時報微信公眾號

本文封面圖片及文內圖片來自版權圖庫

記者||燕聲

編輯 || 顏紅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c0c47c2bdc490250faf1c86d0cf9df8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