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記錄一段光影,捕捉歷史瞬間。
本期精選了36張老照片,這些老照片記錄了陶都紫砂產業的歲月變遷。
而這些原汁原味的老照片也再現了陶都的悠久歷史,展現昔日陶都景象,還原了陶都人自強不息的精神。
[ 1 ]
開礦煉泥
民國徐珂在《清類鈔》一文中描述道:
「泥初出山時,大如煤塊。舂以杵,必數次,始取其較細者,浸之於池,經數月,則粗分子下沉。其最上層,皆有黏性,乃取以制器。」
直到解放前後,有用石磨磨泥粉的手工製法,此法一直沿用到1957年。在1958年,紫砂泥的加工實現了機械化。
開採紫砂礦
挖紫砂礦泥
運送礦土
丁蜀紫砂陶瓷水運碼頭
裝船運輸
碾磨
制泥
[ 2 ]
制陶
蜀山舊街,是明中晚期至上世紀60年代宜興紫砂的生產和銷售中心。
山上窯火連天,山下商賈雲集,燒成的紫砂器從蠡河碼頭啟程,進入太湖後被運往全國各地……
陶器製作
陶器雕花
宜興古龍窯
燒窯的柴草運輸
陶藝師拿陶器過來裝窯
燒窯
陶器出窯
驗貨包裝
紫砂花盆製作
[ 3 ]
紫砂人物誌
宜興紫砂史是一部歷代紫砂藝人的創業史,以「紫砂七老」為代表的老藝人們樹立了不朽的豐碑,創造了紫砂藝術的巔峰。
照片中紫砂藝人
從前往後依次為蔣蓉、裴石民、吳雲根、王寅春。
一九五六年時蔣蓉38歲、裴石民、吳雲根均為65歲、王寅春60歲,這些照片中的老藝人均在使用木轉盤。
顧景舟指導學徒制壺
顧景舟和制壺工具
顧景舟工作照
顧景舟設計圖稿
1955年顧景舟與朱可心討論
「松鼠葡萄十頭套組咖啡茶具」的製作工藝
任淦庭在工作
任淦庭師生班合影
任淦庭指導學徒
任淦庭(左5)朱可心(左3)、顧景舟(左7)
參加「全國工藝美術藝人代表大會」
1975年朱可心在指導何道洪、周正華
朱可心與畫家錢松岩先生游善卷洞
裴石民在制壺
王寅春工作證
王寅春和王小龍(後排中)、徒弟高洪英、張吉根(左)
蔣蓉在工作
1957年蔣蓉被評為先進工作者
紫砂壺記
一張老照片,記錄了一瞬光影。回首紫砂繁榮之路,正是由這些瞬間鋪就。
時光留不住,容顏留不住。照片里的人在歡笑,看照片的人在感慨!
感謝閱讀,請點擊關注,每天持續更新紫砂內容,買壺詢價請點擊我的頭像在我的簡介里添加我的vx。添加vx便可免費領取粉絲大禮包一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