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輕易給孩子貼標籤,不給成長設限

2019-12-09     崔玉濤育學園教育

在現社會生活,太容易被貼上標籤「好看」「天才」「單純」「狡猾」,當一個人被一種名稱貼上標籤時,自己的行為漸漸的與所貼的標籤內容相一致。無論標籤是好是壞,它對一個人的自我認同都有強烈的影響作用。

面對正處於成長階段的孩子,家長們不要給他們貼上標籤,這樣很容易讓孩子往不好的方向發展。「標籤」只是一種表面刻板的印象,假若這些標籤在他們身上經常不斷被強調,很有成為一種固有標籤,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一輩子。

01 孩子會認可自己身上的標籤

總能看到有家長當著自己孩子的面給孩子貼標籤:

「她真的太淘氣了,跑上跑下的,一點兒沒有女孩兒的樣子」

「孩子手太欠,一出去就摸這摸那的!帶著出門真是太麻煩了!這樣的孩子養一個就夠累的了,二胎想都不想。」

「不主動和大人打招呼,這孩子真沒禮貌!」

家長的隨口一吐槽,造成的後果就是:淘氣的女孩兒會更淘氣;「手欠」的孩子會更麻煩;沒有禮貌的孩子會更沒禮貌。

孩子不愛打招呼就是沒有禮貌的表現嗎?孩子在三歲成了一種獨立意識,不熟悉的人面前不願意說話。這並不代表孩子沒有禮貌,如果你強行給他添加一個「沒禮貌」的標籤,反而會傷害了他,讓他更加排斥與人相處。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受到來自家庭和社會評價以及心理暗示的作用非常的大。給孩子貼標籤,實際上就是給孩子了一個「專屬劇本」,他會按照你的設定去表演,演著演著就成了真。

孩子的年齡越小,對家長的說法越容易認同,他們不能分辨家長說的是不是客觀公正的,孩子的獨立性是有限的,所以家長不要輕易對孩子下結論,別給孩子亂貼標籤,這樣很容易讓孩子向不好的方向發展。


02撕下標籤會很難

新加坡電影《小孩不笨》中的三個孩子被分到差班之後就被貼上了「笨蛋」的標籤,父母拚命幫助孩子補習他們不擅長的功課,卻忽略了他們的天賦,親子關係也跌到冰點;教師對待這些「笨蛋」更是放棄培養,但這一切因為新老師的到來而發生改變,在新老師的鼓勵下,三人都認識到自己並不比別人差。

給孩子貼上「膽小鬼」、「笨蛋」、「成績差」這些標籤,對孩子來說是一種消極的語言暗示。很多時候給予孩子的「標籤」知識父母一時的急躁和吐槽,儘管如此但大部分孩子還是會當真記在心裡。給予孩子一個標籤很簡單,隨口一說,但是孩子想要撕下這個標籤會非常困難。他要付出很大的努力,克服自身問題和周圍環境對自己的評價,做到超出平均水平的地步才有可能把標籤撕下。

說了這麼多,家長要如何做才能傷害到孩子,還能幫助孩子改正一些自身的小毛病呢?希望下面這些小tips能夠幫助到你!


三思而後行

很多時候家長不是故意給孩子貼標籤,而是說話時並沒有意識到。有時候孩子做錯了事,父母口不擇言,不妨給自己一點時間冷靜一下,組織好語言再開口。別當眾指責孩子給孩子貼標籤,這樣會給孩子一個很不好的心理暗示。

只評價事件,不評價人

不去評價孩子的性格、智力、能力等等,只討論現階段的事情。孩子穿衣服穿的不利落,與其吐槽說孩子自理能力差,邋遢不整潔,不如教會孩子做好精細動作,把衣服整理好。


適當時候貼上合適的標籤

什麼是合適的標籤呢?儘量不要給孩子貼上「先天屬性」的標籤,而是要給孩子貼上「後天屬性」的標籤,鼓勵孩子的成長思維。當孩子專心學習的時候,夸孩子專注力強;當孩子幫助別人時,夸孩子熱心善良。聰明的家長懂得在適當的時候給予孩子合適的標籤,孩子會自然而然的追求卓越、取得更大進步。

教育要順應孩子天性發展,早早的給他貼上了標籤,無形中給他們的人生設了限。每個孩子都有無限種可能,不要把孩子固定在某個標籤中,撕掉在孩子身上的標籤,給他更多的成長機會。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c-DrM28BMH2_cNUg7V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