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清真古寺,位於山西省太原市大南門街(今解放路東側),相傳元朝末年,丞相脫脫之子率船隊運載建築元大都的建材由南方沿運河北上。當船隊行至泊頭時,元朝政權已被推翻,押運船隊的元朝士兵、工匠等無家可歸,便在泊頭住了下來,並遵從明政府的命令,指石為姓,姓了漢姓。還與當地穆斯林一起,於明永樂二年 (1404 年 ) ,把運載的石料、木材用於修建清真寺。這座清真寺歷經萬曆年間的修繕、崇禎年間的擴建、清嘉慶二年和光緒二十四年重修,逐漸形成了今天的宏大規模。現存建築為明代遺構,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寺坐西朝東,兩進院落,面積2300平方米。寺內有大殿、講經房、省心樓、碑亭、沐浴室、會議廳、阿訇室等建築。是我國華北地區保存較好的清真古寺之一。
前院內有明代建築的雙層省心樓,重檐歇山頂,檐桷暈飛,彩色熠熠。樓後建有左右對峙的兩座六角形碑亭,內藏碑刻。南碑亭內有一碑刻為清同治七年(1868)所立,碑文正面鐫刻明太祖朱元璋敕賜的"至聖百字贊",碑背面刻有北宋黃庭堅的草書、元趙子昂和清初付青主觀後的題銘,字體勁秀,筆力挺拔。還有明方孝孺等人的榜題和清劉石庵書"心修忠孝夢,志義齊仁"8個大字,書法優美。
北碑亭內立有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碑刻l方,鐫刻著清聖祖玄燁皇帝的詔書。寺內南北各建有大庭5楹,講經堂一座。寺的後院為主體建築禮拜大殿,建築形式是珍珠倒捲簾式,磚木混合結構,檐柱砌入牆內,內不見磚,外不見木,並有風火牆保護,殿內為阿拉伯裝飾,雕梁畫柱,圓柱挖槽迭楞,圖案彩繪施瀝粉貼金,富麗堂皇。標誌禮拜朝向的米哈拉布(即凹壁)木壁兩邊鎊刻有貼金的阿拉伯文《古蘭經》文,雕刻精細工整。大殿可容納500人作禮拜。寺內原建有望月樓1座,今已毀。寺內現存有明清兩代的匾額多方,為方孝孺、邵雍、金國正、田世興等當時名流所題、筆鋒迥異,各具風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