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聞網德陽4月26日訊(徐進 文/圖)憨厚、老實、勤快,這是劉軍給人的第一印象。自從走上公益性崗位後,每天在沿線道路、垃圾池旁,都能看到劉軍打掃衛生忙碌的身影。
「自己身體殘疾,不能到外面打工,以前就只能在家養點雞、種點莊稼,家庭生活很是困難。扶貧好政策,給我安排了公益崗位,日子也越過越好了。」4月26日,德陽市旌陽區德新鎮星光村貧困戶劉軍一邊掃地,一邊激動地說。
因先天殘疾、文化程度低、沒有專業技能等條件限制,導致劉軍家庭貧困。2014年,他全家3口都被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
德新鎮星光村主任楊輝龍說:「我們村兩委經過認真分析,考慮到他的身體狀況,只能就近務工,就給他安排了一個公益性崗位,在村上打掃下衛生,使其能夠更加穩定地脫貧」。
「我打掃衛生的時候,很多人都誇我乾得好、打掃得乾淨,我聽了很高興、也很有幹勁了,我一定要把這事做好;現在政府給我安排了公益性崗位,每個月的工資加上殘疾人補貼有1000多元錢的收入,我還養了一些雞、鴨、鴿子,只要努力捨得干,我相信日子會越來越好的。」劉軍興奮的說。經濟壓力的減輕,也調動起劉軍脫貧致富的積極性,他利用自家院落開始嘗試小家禽養殖,扶貧幹部也及時上門幫助提供養殖技術、解決實際問題。
日子有了奔頭,劉軍越發吃得苦,平日除了干好本職工作外,劉軍的全部時間都用在了養殖上。如今他家的雞、鴿、蛋全年均有出售,家裡也新購了家電,更換了生活設施。看著逐漸充實起來的「家底」,劉軍心裡很踏實、信心也更足了。
發生在劉軍身上的脫貧感人故事,只是旌陽區已脫貧殘疾人的一個縮影。全區1218戶2109名殘疾人貧困戶已於2017年底全部脫貧,並通過兩年的鞏固提升,確保了穩定脫貧無返貧。
「幫到緊要處,愛到心坎上。」貧困殘疾人是一個特殊群體,也是脫貧攻堅的貧中之貧、堅中之堅,為保障脫貧攻堅不落下一個貧困殘疾人,旌陽區針對建檔立卡貧困殘疾人的不同情況,因戶施策、因人施策、精準幫扶,不斷增強「造血」功能,引導貧困殘疾人在勤勞致富的道路上越走越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