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伏後,牢記「5忌3食」,祛濕養脾,遠疾病,安度三伏天
三伏天,乃是一年當中暑氣最盛的時節,三伏天的天氣炎熱難耐,是一年中最需要養生的時間段。今年的三伏天從7月11日起頭伏,7月21日起中伏,8月10日至8月19日末伏,整整有有40天。中醫說:養好三伏天,避病一整年。三伏天裡注意「5忌3食」,自然可以避濕邪、遠疾病,安度三伏天。
-【五要忌】-
一,忌貪涼,祛除燥濕
中醫理論認為,「濕氣通於脾」。三伏天天氣炎熱多雨,陽燥盛行於外、陰濕潛伏於內。脾主肌膚,如果體內濕氣很重,皮膚就會有所反應。年輕人長痘,中老年長斑,小兒濕疹、痱子等,多是濕氣淤積的表症。所以,暑熱最盛的三伏天,正是祛濕養脾的大好時機,切勿因貪涼而過度使用電扇、空調,容易損傷陽氣。
二,忌大汗,平衡陰陽
中醫理論卻認為,「汗為心之液」,汗液的生成,離不開陽氣的參與,出汗的同時,會大量損耗陽氣。因此三伏天鍛鍊,應以微微出汗為宜,最忌大汗淋漓。
三,忌生冷,控制飲食
三伏天,飲食不宜過涼,因為寒涼損傷脾的陽氣,此外,三伏天最容易「病從口入」,忌吃生冷、變質的食物,儘量少吃油膩食物,多吃清淡易於消化的食物。
四,忌激切,調節喜怒
情緒平穩,心氣舒暢,自然神清氣爽、身心安適。清靜養神,又有助於臟腑運化,從而外邪不侵、內疾不生,抗病力自然增強。三伏天,要學會適應炎熱,使情志疏泄,預防暑邪致病。調息凝神,心靜自然涼,非常有助於身體健康。
五,忌潮濕,保持乾爽
暑濕的形成,往往與地表水分上蒸有關,因此侵入人體時多是自下而上。三伏天哪怕再熱,也不要讓孩子赤腳在家裡跑,更不要坐在冰涼的地板上玩耍。三伏天要保持室內乾爽通風,一旦空氣濕度過高,許多病菌就開始滋生,影響身體健康。
-【三要食】-
一,冬瓜
三伏天經常吃冬瓜,不但解渴消暑、利尿,還可使人免生疔瘡。
【推薦食譜】冬瓜肉片湯
做法:鍋里放入冬瓜,胡椒粉和薑片,加入適量水,煮開後轉小火煮到冬瓜變半透明,放入肉丸子拌開繼續煮到變色,調入食鹽和少許豬油調味即可出鍋。
二,苦瓜
苦瓜是涼性食物,能夠清熱解毒,降低體溫,保持身體健康。
推薦食譜【苦瓜炒牛肉】
做法:牛肉逆著紋理切成薄片,加入1勺澱粉和花生油直接抓粘,熱鍋放油爆香薑片,倒入牛肉片爆炒30秒,倒入醬油蚝油翻炒至牛肉變色剷出。放入油爆香蒜末後倒入苦瓜片變鮮綠後倒入適量鹽進行調味,倒入牛肉拌勻即可出鍋。
三,羊肉
在很多地方都有入伏吃羊肉的習俗,稱為「吃伏羊」。羊肉性溫,平時適當地食用能補虛強身,強健脾胃。
推薦食譜:清燉羊排
羊排用清水浸泡半小時焯水撈出,把羊排和其他食材放入鍋裡面,加入大約3倍的清水,大火煮沸後轉小火煮40分鐘左右即可調入食鹽出鍋。
入伏後,牢記這「5忌3食」,祛濕養脾,遠疾病,安度三伏天,你收藏好了嗎?歡迎轉發點贊更多的小夥伴受益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