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發生蝗災時,災民為何吃樹皮草根也不吃蝗蟲?原因令人唏噓

2024-01-15     八月未完

原標題:古代發生蝗災時,災民為何吃樹皮草根也不吃蝗蟲?原因令人唏噓

在李清照的《武陵春》中,有一句「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在這首極盡婉約的詞里,「舴艋」一般的小舟顯得相當無力,以至於人們誤以為舴艋這種生物也非常弱小。然而將舴艋用另外一個詞「蝗蟲」代替後,想必沒有人會再覺得它可愛了。蝗蟲是自然界中的一種昆蟲,單個的蝗蟲非常弱小,哪怕是蹣跚學步的孩童也能夠一腳讓其粉身碎骨。但是量變引起質變,一旦蝗蟲聚少成多,在頃刻之間便能將附近的植物啃食乾淨,而這便是蝗災。

油菜和大豆花生等農作物,在蝗災之下能有一點收成就已經是謝天謝地了。誰還會捨得用著僅存的口糧來榨油呢?所以對比之下,吃蝗蟲雖然在理論上可行,但是對被蝗災危害的古人來說,遠遠不如直接吃草根啃樹皮來得方便實在。所以對古人而言,蝗蟲是想吃也沒條件吃,令人唏噓。隨著新中國的成立,國家通過科學的生物防治,基本上根治了為禍兩千多年的蝗災。當然,這一切的背後,也離不開一批默默無聞的科學家們的貢獻。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be22336710d16d20afb2d4ad6de95da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