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寶帶你看歷史丨跨越千年的喜怒哀樂

2024-05-21     博物館世界

文物,是歷史的信使,文化的化石。在這些靜默的見證者身上,不僅鐫刻著精湛的工藝與特定的時代風貌,還隱藏著一種更為微妙的存在——情感。今天,就讓我們一起探索文物背後那些不為人知的情感世界。

喜 —— 盛世的使者

唐代,一個在中國乃至世界歷史上都熠熠生輝的時代。這一時期,政治開明,經濟繁榮,文化多元,對外交流頻繁,絲綢之路的暢通無阻更是將大唐的影響力遠播至亞歐大陸的另一端。你看這件牽駝胡俑(圖1)!他身著異域服飾,面帶笑容,眼神中透露出對旅途終點——大唐的無限憧憬與到達後的滿足。唐代牽駝胡俑的喜悅,正是整個大唐盛世開放包容、商貿興盛、文化交融的生動體現。他們猶如一扇窗,推開窗,是個兼容並蓄、繁榮昌盛的偉大時代,那份跨越千年的喜悅與自豪伴著駝鈴陣陣撲面而來。

圖1:牽駝胡俑

怒 —— 威懾和守護

辟邪,是一種形似獅、虎的神獸,早在西漢元帝時就有記載,常被放置於陵墓或重要場所的入口。東漢石辟邪(圖2),怒目圓睜,肌肉強勁,仿佛正發出低沉的咆哮,下一秒就要一躍而起撕咬惡人。這種「憤怒」的表情並非無緣無故,而是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寓意。除了用來驅逐妖魔鬼怪,保護死者的安寧與生者的福祉,還是社會地位的象徵,只有身份尊貴者才能擁有如此威風凜凜的墓葬保鏢。

圖2:石辟邪

古人不僅創造「憤怒」的神獸,還有「憤怒」的武士。在唐代,武士俑(圖3)通常身披鎧甲,全身裝備嚴謹,呈現出一副隨時準備戰鬥的架勢。其中,那些帶有憤怒表情的武士俑,面容生動且富有戲劇性,眉頭緊鎖,雙眼圓睜,嘴唇緊抿或是怒吼狀張開,無一不透露出強烈的意志力和戰鬥的決心,似乎能感受到他們內心涌動的激昂熱血。這樣的憤怒表情並非工匠隨意雕琢,隨著國力的強盛和邊疆的拓展,軍隊成為國家穩定的基石,武士們不僅需要有過人的勇氣和武藝,更要有誓死捍衛疆土的使命感。因此,即便來到另一個世界,作為俑的武士,仍是忠誠、勇敢精神的化身。

圖3:三彩鎧甲武士俑

哀 —— 生別與死離

「自古多情傷離別」。哀傷,不僅僅是人類情感的流露,它被賦予了更為深邃的文化內涵與藝術表達。

瓮棺葬是仰韶時期流行過的一種喪葬習俗,可以簡單理解為用瓮或者罐等陶器作為葬具,前期使用者兒童居多。壁虎紋陶缸(圖4)便是此時的葬具之一,壁虎尾巴具有斷而復生的特點,試想失去年幼孩子的父母,用日常陶器將其屍骨埋在居室附近,並精心製作壁虎形裝飾,祈願早早夭折的孩子能再次轉生到自己家中。可憐天下父母心,喪子之痛凝成的悲傷眼淚,打濕了千百年來數不盡的父母衣襟。

圖4:壁虎紋陶缸

相傳漢朝的郭巨是遠近聞名的孝子,他看到母親疼愛孫子,常省下好飯好菜給孫子吃,認為這會影響母親的健康,於是和妻子商量,決定把兒子殺死埋掉,以盡孝道。這則「郭巨埋兒」的故事,被記錄在各類古籍和畫像磚中(圖5)。以「孝」為題材的文化故事,興起於漢,盛行在南北朝。漢時,統治者採用「舉孝廉」作為重要的人才選拔方式,旨在從民間選取德才兼備的人充實官僚體系,強化中央集權和維護社會穩定。人們為了功名利祿,投其所好用各種方式彰顯自己的孝行,因此,衍生出很多愚孝和荒唐之孝。這種社會政治背景下催生的產物,在今天看來,雖然荒誕、諷刺,卻也透出淡淡的悲哀。

圖5:郭巨埋兒畫像磚

樂 —— 世俗的歡歌

宋元時期,民間藝術如同一軸徐徐展開的歷史畫卷,不僅承載了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藝,更生動描繪了世俗生活的歡歌與社會風貌的多彩篇章。

宋代,商品經濟與城市文化高度發達,隨著城市規模的擴大和人口的增長,市民階層逐漸壯大,各種娛樂活動應運而生。其中,蹴鞠,上到貴族下到平民都為之狂熱。蹴鞠類似於現在的足球,最初是用皮革製成,裡面用毛填充,唐代出現用「八片實皮」縫連,灌氣的球,更便於玩樂。原本蹴鞠多用于軍營之中,起到鍛鍊軍人的作用,在宋時走向民間,憑藉富有趣味的技巧和互動更是圈粉無數。白釉黑彩蹴鞠圖瓷枕上(圖6),連梳著小辮兒的孩童都專心致志地玩著,仿佛在苦練顛球運球的技術,預備和小夥伴們一較高低,他快樂的身影,正是宋代社會風貌和人文精神的具象體現。

圖6:白釉黑彩蹴鞠圖瓷枕

這一時期的人物俑,在造型與表情上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生動與豐富,它們不僅是喪葬禮儀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當時社會生活、宗教信仰、民俗風情的縮影。元代城市經濟繁榮,創作需求、素材和人才都取之不盡,元雜劇由此擁有了興旺發展的沃土,不僅融合傳統的詩、歌、舞、樂,還穿插雜耍、吹哨、打鼓等民間技藝,並運用大量充滿生活情趣的通俗口語,深沉的感情抒發和熱鬧的歌舞場面一應俱全,在市井街頭、茶樓酒肆廣泛流傳,成為民眾日常生活娛樂的重要組成部分。元代墓葬中出土的雜劇俑和雕磚(圖7、8、9),表演者個個神采飛揚,俏皮十足,你也被他們的歡樂氛圍感染了嗎?

圖7:吹口哨雕磚俑

圖8:舞蹈雕磚俑

圖9:雜劇人物雕磚一組

文物,作為歷史的見證者,它們或許沒有生命,卻因人類的情感而被賦予了靈魂。文物中的喜怒哀樂,不僅是古人情感的映射,更是世俗百態的縮影。

當我們再次凝視這些文物,不僅是在與過去對話,也是在思考自我與當代社會的情感表達。那麼,面對如此豐富而細膩的文物表情,您最受觸動的文物是哪一件?它又為何撥動了您的心弦?歡迎在評論區分享您的感悟。

彩蛋

一起模仿文物創造專屬表情包,沉浸式感受古人的喜怒哀樂!

此處忍不住@開封博物館、洛陽博物館、平頂山博物館、安陽博物館歷史教室的小夥伴們,一同加入文物表情包創作大挑戰吧!

表情包友情創作:

社會教育部講解員 王梓

小小國寶守護者 段廣軒

參考文獻:

【1】馬笑寒.試論仰韶時代鄭洛地區瓮棺葬.【D】.吉林大學.2021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bc6d294eeb4971a3eac3b6ca2f076f1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