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西寧
西寧第一中學
探尋古城的遺蹟民風
感受河湟故土的蒼涼
追尋漸漸遠去的歷史
西寧是我國西部重要的歷史文化名城,由於地處壯麗的達板山和拉脊山兩條巨龍之間,在數千年的青海文明史上,一直扮演著獨特的角色,我們的先民們在這兒與大自然進行著艱苦卓絕的鬥爭,他們在利用自然資源改善自身生存條件的同時,也創造了像上孫家寨、沈那、卡約那樣光輝燦爛的史前文明,它所表現出的自身價值,將永遠在中華文明史上煥發出奪目的光彩!讓我們從舊街巷名、寺院尋蹤、村莊堡寨到舊校追憶、歷史名人、滄桑留跡全方面感知西寧這座古城的歷史發展淵源和自然人文形成的文化必然性。西寧已有兩千多年的悠久歷史,西寧城鄉和全國各地一樣,自從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開辦新式教育以後,當時由於缺乏公共設施,條件困難,往往多以廟宇祠堂屋舍作為教室,紛紛設立學校。
老西寧
西寧第一中學現在的校址基本上是原來的廣福觀,但此前校址卻在西側的西寧第一中學統領寺。廣福觀,明朝會寧伯李英籌建於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祀北極真武之神。永樂二十二年,李英陪永樂皇帝征朔漠,在回師榆林途中,永樂皇帝朱棣以名馬寶刀賜李英,並詔許在西寧建真武廟。真武廟建成時,永樂皇帝已駕崩,由宣德皇帝賜觀額,名為"廣福觀"。
清同治十三年,西寧府知府龍錫慶在廣福觀西側購置民房,建起"北義學"。1924年,時任甘邊寧海鎮守使的馬麒捐資維修了北義學,並將廣福觀屋舍亦擴建為校舍,以北洋政府頒給自的"銳威將軍"名號為校名,改稱"銳威學校"。解放後,更名為觀門街小學。後來,觀門街小學與西寧市第一中學對調校址,觀門街小學遷往統領寺。
西寧這座城承載著「懷舊」情懷「懷舊」
不僅因為一座城市擁有深厚底蘊
更是為了沉澱情感,確立文化歸屬感
「懷舊」讓光陰里的西寧更具魅力
而未來的西寧希望無限、高颺可期!
內容源自《老西寧》
圖片源自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