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全球爆火的《芭比》後,我才頓悟家有女兒的殘酷真相

2023-08-20   小樹苗兒童教育

原標題:看了全球爆火的《芭比》後,我才頓悟家有女兒的殘酷真相

養女兒,千萬不能讓她陷入「完美」的困局。

教會女孩勇敢和自信,讓她做自己,才是父母送給女兒最好的禮物。

作者 | 楓子

女兒派(ID:nverpai)

一直以來,總有人誇我養了個好女兒。

確實,我的女兒溫柔、自信、乖巧、學習好、人緣也好,從小就是「別人家孩子」。

期末,她考了班級第三,不等我開口,她就寫了一頁的檢討,不僅反思了原因,還做好了規劃。

暑假,當別的孩子還在玩耍,放縱,不聽管教時,我的女兒自覺自律,半點不用人操心。

我一度為自己養了個「完美」女兒沾沾自喜。

直到前兩天,我帶女兒去電影院看了全球爆火的《芭比》。

觀影時,我就發現女兒數次抹淚,結束後,女兒更是久久緩不過來。

她問我:

「芭比可以不完美,我可以嗎?」

「如果我和你期待的不一樣,你還愛我嗎?」

我猛的打了個冷顫:

我的女兒,何嘗不是一個被塑造、被規化、被期待,時刻保持完美的「芭比」。

我自以為為女兒好的教育,何嘗不是對女兒的一種不接納。

1

電影《芭比》講述了一個這樣的故事:

芭比樂園裡,各種各樣的芭比每天都過著童話般的完美生活。

但是某一天,經典款芭比突然發現,自己不再完美:

她不再永遠神采奕奕,腦子裡開始冒出「死亡」的念頭;

她的腿上還長出了真人才有的,因脂肪堆積產生的橘皮組織;

甚至,本應該時刻懸空的腳後跟,變成了「扁平足」。

為了恢復正常,芭比不得不前往人類世界,找到擁有自己的那個女孩。

然而現實,卻給了她一連串的暴擊!

在這裡,不完美才是常態。

在這裡,衰老、罪惡與痛苦都無法避免。

但諷刺的是,「不完美」卻又不被接納,這裡的女性形象早已被固化:

要瘦、要美、要微笑、要精緻、要積極......

而這,其實就是電影外,萬千女孩正遭遇的一個困境,也是有女兒的家庭不得不面對的一個真相:

我們的女孩,正在被「完美」的枷鎖禁錮著、束縛著,她們深陷其中卻又無能為力。

就像芭比的主人喊出的心聲:

「我們必須時刻做到無可挑剔,可事與願違,我們總是一錯再錯。

你必須喜歡當媽媽,但不能整天把孩子掛在嘴邊;

你要有自己的事業,但同時得把身邊的人照顧得無微不至;

你要為男人而美,但不能過度,讓男人有非分之想,或者讓女人有危機感;

你永遠不能變老,永遠不能失態,永遠不能炫耀,永遠不能自私......

這太困難了,處處都是矛盾,而且絕對不會有人獎勵你或感謝你。」

怎麼辦?

妥協還是反抗?

芭比經過一番衝突與掙扎後,開始覺醒:

回歸現實,回歸內心,回歸真實的自我。

電影的最後,芭比不再追求完美,卻收穫了成長和希望,成為了「她自己」。

從「完美本身」,到「粉碎完美」,再到「重塑自己」,在芭比的身上,我漸漸看懂:

每個女孩,其實可以平凡,可以有不足,也可以不必按照千篇一律的教條程序,成長為標準的好女孩。

每個女孩,都有權去享受自己不完美但真實的人生。

2

我開始重新觀察女兒。

突然發現,那些我常年忽視的細節,竟是這樣的顯而易見。

比如,她總是過分在意別人的評價,只要誰說她半點不好,她就會悶悶不樂好幾天,難以接受;

她對自己也過於苛責,做錯的題,她總是要罰自己抄10遍,做錯的事,她總是一次次復盤,絕不允許自己再犯。

她還很聽話,哪怕她從小就喜歡古典舞,卻還是聽從了我的建議去學拉丁舞,並努力做到最好。

仔細想來,女兒的「完美」,是緊張的,是脆弱的,是壓抑自己而表現出來的假象。

而曾經的我,對這些卻視而不見,只想著讓她更優秀,更完美。

上學期,學校舉行英語口語競賽,已經連續2年,拿了4次年級一等獎的女兒,卻突然宣布,自己不想參加。

我再三追問,她只是回答:「沒意思,沒興趣。」

我不想女兒丟掉鍛鍊的好機會,便偷偷給她報了名。

不曾想,女兒知道後竟和我發了火,還威脅不取消參賽就不去上學。

和英語老師聊了後,我才知道,女兒班上轉來了一位新同學,英語特別好。

女兒和他經常競爭第一名,但卻常常落敗,這導致女兒的信心大受打擊。

所以為了避免在那次競賽輸掉第一名,女兒索性就棄權不參賽了。

Facebook營運長雪莉·桑德伯格說過一句話:

「完美是女孩最大的敵人。不僅因為它讓我們不堪重負,還因為,擔心不夠完美會讓我們失去勇氣。」

教導女兒要完美,無形之中,也豎起了一道屏障,阻礙了她們的成長。

因為要維護自己的好評,她們苛責自己,不敢嘗試,不敢犯錯,不敢失敗。

「完美」對女孩而言,就像一把鎖,鎖住了她們的勇氣和腳步。

3

那天從電影院回家後,我還查閱了大量的資料,這才明白,我錯得有多離譜。

美國學者蕾切爾•西蒙斯其實早就告誡過父母:

要求女孩乖巧、溫順、過度追求完美,這將讓她們背負更多的壓力,從而在預期與現實不符時,更有可能陷入痛苦和自我批評之中,產生抑鬱的情緒。

完美對於女孩而言,不是快樂與榮譽,而是沉重的負擔與枷鎖。

知乎上看過一位網友@多美子的分享。

從小,她是父母心中的好孩子,老師眼中的好學生,是同學口中的好榜樣。

她成績優異、孝順懂事、熱心公益、熱愛運動、動手能力強、興趣愛好廣泛......

幾乎滿足了所有中國父母對「別人家孩子」的想像。

但沒有人知道,身上的光環越多,她就越害怕自己無法承起重擔,害怕自己有一天會讓大家失望。

她要強的外表下,內心如走鋼絲,隨時面臨崩潰。

很多個夜晚,她焦慮得睡不著覺,尤其是考試前,她更是成宿成宿的失眠,心慌,冒冷汗。

直到,她考北大落榜,被她視為災難性失敗。

之後,她便一蹶不振,抑鬱成疾。

她說:「如果我不把自己逼得那麼緊,也許我可以做一個快樂的普通學生。」

就像白岩松說的:「毀掉一個人最好的方式,就是讓他追求完美和達到極致。」

完美教育是一種暴力。

一個孩子,一旦習慣了完美,就會活成完美主義的囚徒。

一次次用完美的標準,對自己苛責,施虐,懲罰。

她們容不得自己有一絲不好的瑕疵,對卓越有著近乎完美的苛求。

一旦達不到預期,便會陷入焦慮,甚至崩潰。

4

網上看到這樣一句話:「只有接納孩子的不完美,他才能成長。」

細細想來,的確如此。

我們不需要培養一個完美的孩子,而是要改變自己教育方式的「不完美」,這才是對孩子最好的助力。

1. 接納孩子真實的樣子

我們的孩子,終究不是我們的作品,應該有他們自己的人生。

被父母無條件接納的孩子,才能盡情釋放自己、綻放自己,成為一個成功又幸福的人。

就像李玫瑾教授,她的女兒從小數學就很爛,有一次,150分的卷子,更是只考了15分。

但李玫瑾沒有責罵女兒,瘋狂逼女兒補習,反而安慰道:

「沒關係,是遺傳基因不好。數學學不好,我們可以學其他的。」

在了解到女兒想學音樂,她也沒有反對,而是特別支持。

後來,她的女兒不僅考上了重點大學,還成為了一名優秀的音樂老師。

放平心態,降低期待,允許孩子成為普通人。

被接納的孩子,才不用壓抑自己,也不會被外界的目光所限制,才能夠真正活出自我。

2. 用欣賞的眼光看待孩子

看過一段很受教育的話:

你的孩子不是貪玩,而是好奇心強;

你的孩子不是膽小,而是小心謹慎;

你的孩子不是多動症,而是機靈活潑;

你的孩子不是話多,而是表達能力強;

你的孩子不是破壞王,而是動手能力強;

你的孩子不是愛頂嘴,而是勇敢有主見。

你的孩子不是貪玩,而是好奇心強;

你的孩子不是膽小,而是小心謹慎;

你的孩子不是多動症,而是機靈活潑;

你的孩子不是話多,而是表達能力強;

你的孩子不是破壞王,而是動手能力強;

你的孩子不是愛頂嘴,而是勇敢有主見。

換個角度看孩子,孩子身上的缺點、不足,其實都是有可取之處的。

為人父母,我們要學會用欣賞的眼光去看待孩子,多一些鼓勵和讚賞,少一些要求和打擊,孩子才能越來越好。

3. 鼓勵孩子勇敢,而不是追求完美

電視劇《我們這十年》里,易文艷是一個熱愛跳舞,也很努力跳舞的女孩。

她好不容易被選上大型舞劇的替補,但卻因為自卑心理,一度想放棄。

尤其是看到很多高難度動作,別人輕而易舉就能完成時,更是深陷自我否定的心理,覺得自己再怎麼努力,也不可能像別人一樣跳出完美的舞蹈。

但好在,她在編導的勸說下,勇敢嘗試,勇敢跳出自己的風格。

這才一步步從無人問津的替補,跳到了主演,再到首席。

很認同一句話:一個女孩,寧可錯得勇敢,也不要被完美綁架。

為人父母,我們最應該教給女孩的一課,就是勇敢。

擁有勇敢的心,女孩才能乘風破浪,無所畏懼,成為任何自己想要的模樣。

5

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一個是十年前,一個是現在。

教育其實也一樣,雖然無法重來,但只要願意反思與學習,任何時候都不晚。

過去的我,常以為「完美」是女孩行走世間最好的名片,結果卻深深傷害了女兒。

現在的我,只想告訴女兒:

你不必自我苛責,接受就是了;

你不必事事優秀,盡力了就好;

你不必非要成為誰,你可以成為任何你想要成為的人。

一個女孩,擁有勇敢的心,忠於自己的感受,堅定不移地愛自己,遠比成為他人眼中完美的存在更重要。

本文來源於女兒派(ID: nverpai), 關於養育女兒的乾貨,這裡都有;關於養育女兒的苦甜,這裡都懂;願她們一生純良,一生知禮,一世得體。

每天和孩子一起進步,共同見證孩子的成長

商務合作 QQ:2083493136

每天和孩子一起進步,共同見證孩子的成長

商務合作 QQ:2083493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