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年前的今天,一聲槍響打破了盧溝橋畔原有的寧靜,也拉開了全民抗戰的序幕。漫長抗戰歲月中,中華兒女浴血奮戰,用鮮血和生命抒寫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民族脊樑。
84年後的今天,吾輩兒女得以享受這太平盛世,全是先輩們打下的基礎,用鮮血堆砌的階梯。所以,這段悲痛歷史,我們不能忘,也不敢忘!
我們不僅要銘記革命者所流的血,所犧牲的生命,也要記得那些以不同方式記錄了戰火,讓後人得以有資料可循的人,例如「七七事變」報道第一人方大曾。
只是令人遺憾的是,他也已經「失聯」快84年。即便這些年來,有很多人都在追尋他的足跡,打探關於他的消息,始終沒有找到這位「失聯之人」。
方大曾曾是抗戰初期,奔赴陣地頻率最高的記者之一,曾與范長江齊名,被譽為新聞史上的「雙峰」。1937年7月10日,「七七事變」已經爆發了3天。還有三天就要過25歲生日的他,如往常一樣帶著陪他走過了無數地方的雨傘、毛毯、背包和相機,騎著自行車就出發了。這次的目的地正是盧溝橋前線。
他一路疾行穿越炮火,終於來到了盧溝橋一帶,不料卻被日軍攔住了去路,理由是他們覺得,當時這種情況沒有新聞記者敢前來,所以懷疑方大曾是中國軍隊的高等偵察。不過看著他如此淡定自若,日軍也就打消了疑慮。又通過對他進行一系列的盤查,都沒有發現可疑地方後,終於放了行。於是,這個年輕小伙成了七七事變後,首個只身前往陣地,用相機和文字記錄戰場實況的新聞記者。
當時的他哪裡會想得到,就是因為他這一個多月的涉險記錄,會讓自己成為中國新聞史上,一位極具傳奇色彩的新聞記者。即便是過去了這麼多年,依舊如此。
方大曾,筆名小方,1912年7月13日出生在北京東城區協和胡同,一個外交官家庭,家境優渥,從他們家宅子足有600多平就能窺探一二。
父親在外交部工作,讓他從小懂得了什麼是家國大義,甚至是「弱國無外交」。母親雖然是普通的家庭主婦,卻反倒是給他更多影響的人。母親懂中醫,也時常給鄰里鄰居看病,還不收錢。就是因此,這個別人眼中的「富家少爺」,懂得了什麼是民主,什麼是平民。
他愛上攝影,也是從母親在他讀小學時,花了7塊大洋給他買了架相機開始的,只是他的相機記錄的和其他人不太一樣。在那個國家動盪的日子裡,其他攝影師更加偏愛影樓里的風花雪月,更加偏愛一些「美」的事物。可他卻拍的儘是貧苦百姓,例如拉黃包車的車夫,例如干苦力的工人。所以,也正是因為他的別具一格,為我們留下了很多當時的中國更加真實的畫面。
(方大曾作品)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時,小方正在中法大學經濟系就讀二年級。於是他加入了「反帝大同盟」,並開始參與《反帝新聞》報的內容編輯。之後他就總是在東奔西走,從小方的妹妹方澄敏的回憶錄中也可以得知,從那之後的哥哥好像一直都在旅途中,而途中永遠都帶著那把傘、那個背包、那條毛毯和那架相機。
為了方便沖洗照片,他在自家院子的角落裡用木頭搭建了個暗房。每次拍完照回來,他都會在裡面待很久洗照片,有時候還會叫妹妹幫幫忙。小方是個喜歡用行動去說話的人,平常很少和家人說自己的事情,但在和妹妹的來信中會提及不少。平日也會和妹妹打鬧玩笑,例如總是在妹妹的房間裡洗腳,洗完腳之後人走了,洗腳水卻留著,讓妹妹給他倒。兩人還因此吵過一架,好幾天沒說話。
(小方的妹妹方澄敏)
1936年,小方去到天津當上了《大公報》的記者。於是他變得更加忙碌,他的相機也不再只是單一的貧苦百姓生活,那些不堪入流的都沒能逃過他的記錄。他也多次前往陣地前線,寫了很多相關報道。
雖然次次採訪都帶有著危險,可家人們都明白那是他喜歡的,也就沒有反對過什麼。「七七事變」後第三天,小方從北京家裡出發,和母親和妹妹如往常一樣又是匆匆的一別。十多天後,小方寫下了長篇報道《盧溝橋抗戰記》,還配上了相關照片,寄往《大公報》,成了第一篇關於「七七事變」的報道。
(方大曾所寫的關於盧溝橋事變的報道)
而後他多次深入前線做採訪,可隨著戰火的蔓延,小方變得有家不能回,家裡人也只能通過購買《大公報》去了解他是否還活著的消息。9月30日,大公報刊登了小方的《平漢北段的變化》後,再也沒有刊登過他的文章和照片。就這樣,他失蹤了,永久地失蹤了……家人找了很久都是了無音訊。
這個青年失蹤前,拍下過無數張照片,大多是關於民生的,除外就是關於戰爭的。而值得一提的是,他還曾拍下過李大釗先生罕見出殯照一張。只是沒有資料可以確定,他是偶然拍到的,還是那時候的他已經秘密加入了共青團,也因此得以參加李大釗先生的葬禮。
(方澄敏收藏的底片盒中,小方所拍的李大釗出殯照)
84年過去了,知曉小方的人好像越來越少,但他確實不該被忘記,他的那些鏡頭,是見證了中國歷史的存在,而他也是見證了歷史的人,只是他沒有機會親自將這些畫面講給大家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