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為何把月球叫做「廣寒宮」,難道古人知道月球很「冷」?

2024-01-22     千年史館

原標題:古人為何把月球叫做「廣寒宮」,難道古人知道月球很「冷」?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蘇軾

月亮皎潔,高懸夜空,自古以來,多少文人墨客以此為題,吟詩作對。在他們的筆下,月亮不單單是天體,還是神仙居住的地方。傳說月亮之上住著嫦娥和玉兔,住在清冷無比的「廣寒宮」之中。

隨著科技的進步,中國在2013年12月2日發射了我國首輛月球車「玉兔號」。跟隨玉兔號的腳步,我們得以窺探月球表面。雖然沒有嫦娥和玉兔,但是也收集不少資料,其中有些資料居然與中國神話重合。

在神話中,古人認為「廣寒宮」是無比寒冷的,甚至在宋金年間,金國統治者在如今地處北京的瓊華島上修築「廣寒宮」。根據史書記載,古人建造的廣寒宮為了營造傳說中寒冷的氛圍,用上了冰塊來模擬。古人沒去過月球,他們是如何知道月球是「冷」的呢?

實際上,古人的智慧比我們想像的要豐富,他們有很多方式可以得以知道。

月球有多冷

宇宙茫茫,但是非常寒冷。太陽直射為什麼只能溫暖地球,而不能溫暖宇宙呢?那就要從溫度的本質說起來,在物理學層面上看溫度其實是一種分子運動,分子運動過程中,會相互碰撞從而產生熱量,即動能轉化為熱能的過程。

在地球上由於有大氣層等保護,地球上得以留存分子,結果太陽直射後,分子劇烈運動可以不斷產生熱量,從而溫度就上升了,而大氣層可以保溫,因此地球是溫暖的。

而宇宙中沒有分子,是真空環境,所以沒有分子做運動,儘管被太陽直射,但是始終無法加熱,因此宇宙才如此寒冷,甚至最低可以達到-273.15度(零下273.15度)!

回到月球本身。月球是地球的天然衛星,圍繞地球旋轉運動。由於月球沒有大氣層,處於真空狀態,所以雖然它也被太陽直射,但是依舊無比寒冷。

科學家對月球進行分析,發現月球最低氣溫可以達到零下184度,當初阿波羅太空人不得不靠著太空衣才能完成登月計劃,即便身穿太空衣,也是無比寒冷,原因是太空衣只有保溫功能,只能確保人體核心溫度不流失而已。

總而言之,月球是寒冷的,月球的寒冷很大程度上源自於其處於真空環境。因為真空,所以它無法保溫,即便被太陽直射,熱量很快隨之而逝。

古人如何得知月亮很「冷」呢?

古人似乎很早就得知月亮是寒冷的。在中國神話中,《淮南子》他們認為月球是「積陰之寒氣,久者為水,水氣之精為月」。換句話說,月球是寒氣的累積,水氣的精華。由此看來,月亮是有夠寒冷的。

而且,他們還為月球設想一套特別的來歷。在《大荒西經》中有文,「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意思是,有個女子給月球洗澡,是帝俊的妻子常羲,後來她一共生了12個月亮。

在《楚辭》中說到每天的月升月落其實是在「乘車」。給月亮駕車的神仙名字叫做「望舒」,「前望舒使先驅兮,後飛廉使奔屬。」說的就是望舒給月亮駕車的場景。後來古人用「望舒」指代月亮。

後來,古人進一步豐富月亮的故事。在《靈憲》、《五經通義》等典籍的記載中,除了美麗的嫦娥和可愛的玉兔以外,還有不停砍樹的吳剛、夜裡活動的蟾蜍。聞一多作為民國時期的大家,也曾經寫過關於月球神話的故事。

唐代著名志怪小說家段成式寫了一本筆記小說《酉陽雜俎》,其中天咫卷里講了兩個人,他們在山中迷路,結果遇上山中老人,忽然這個老人跟他們說起天上的月亮。這個老人說:「君知月乃七寶合成乎?」

他們不知道月亮居然是由「七寶」聚合而成,於是便追問老人。老人接著說,月亮就像丸,它的影子是由「日爍其凸處也」,也就說月亮本身不發光,是靠太陽才發光。月亮不像眼前見的那么小,要「八萬二千戶」才能填滿。

說完,這位老人贈予二人玉屑飯兩裹,轉身不見。這二人吃了飯糰,結果一輩子都沒有生過疾病,長壽而終。

這篇小說非常神奇,提到的東西都是當代科學才證明的。例如當代科學才發現月亮本身是球體,而非平面,樣子的確是像一個丸。除此之外,月亮的光是來自於太陽,通過太陽的光照得以閃耀。種種說法都驗證了這本小說中的預言。

回到一開始的問題,古人是何以了解天上月亮如此寒冷呢?原因是古人通過天文觀察,結合五行學說和神話傳說,從中推斷出來的。月亮雖然遙不可及,但是古人早就猜測出月亮的寒冷。

雖然不專業,也算不上科學,但是也是一項巨大的成就。因為中國人對月亮的研究,我們創造出不少領先的科技。

中國人的科技成就

中國是全世界最早記錄月食的國家。早在西漢時期,學者劉向通過肉眼觀測發現「日食之,月往蔽之」的規律。他進一步分析,通過對日食和月食的研究,率先提出「月球反射陽光」的科學結論。

無論是規律描述,還是科學結論,在當代都得以驗證,劉向也被譽為「月球第一人」。後人在劉向的基礎上對其進行深入淺出的闡述,推測出「日月交食」的周期,大約為113個月。

這一成就放在同時期的世界,算得上領先成就。而且據此古人還發明了「陰曆」,以陰曆為日曆,更能指導農業生產,陰曆在農業生產中扮演舉足輕重的位置,順時而種,保證來年的五穀豐登。

對月亮的研究,也促進了中國人的漁業發展。古代漁業的產出與潮汐有著密切關係,趕上潮汐時刻是捕魚的黃金時刻,分為低潮捕魚、漲落捕魚、高潮出船。低潮時候,人們可以收穫海灘上散落的貽貝,在漲落時候可以布置陷阱抓魚,在高潮時候水深可以出動小船捕魚。

除此以外,還有很多地方都需要潮汐知識。因此潮汐的漲落對於捕魚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古人對潮汐的研究,讓他們率先發現潮汐與月亮的關係。

東漢年間,學者王充曾經呆在海灘數月,專門研究月亮,結果得出潮汐的規律:「濤之起也,隨月興衰。」然後他寫了一本書,專門描述月亮與潮汐的關係,這本書後來被沿海人們廣泛使用,推動中國古代漁業的發展。

結語

天上月亮不僅照古人,也照今人。如今,隨著玉兔號登陸月球,我們對月球有了新的認識。從月球表現上採集的土壤,成為我們研究宇宙起源的關鍵。或許在不久的未來,登月將成為可能。我們有生之年,或許能夠見證到星辰大海。

宇宙浩渺,但是比宇宙更加龐大的是人的大腦。我們將繼承古人求索的精神,奔向宇宙星辰,書寫太空史詩。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9569208dddde570aa480db13ec631a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