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遺產——潢川皮影戲
非物質文化遺產,指各族人民世代相傳並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與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實物和場所。中華歷史源遠流長五千年,所保留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數不勝數,例如京劇、鳳陽花鼓、楊柳青木版年畫等。
而在潢川也保留著一項非物質文化遺產——潢川皮影戲。據了解,潢川皮影戲也叫"影子戲"、"皮娃子戲"、"皮摔",這是一種古老的藝術門類,源起漢武帝時期,元代後流傳到南亞、波斯、埃及、土耳其及歐美,距今近2000年歷史了。「一口敘述千古事,雙手對舞百萬兵」 描述的就是咱們的傳統皮影戲。距今近2000年歷史了。「一口敘述千古事,雙手對舞百萬兵」 描述的就是咱們的傳統皮影戲。距今近2000年歷史了。「一口敘述千古事,雙手對舞百萬兵」 描述的就是咱們的傳統皮影戲。
皮影製作
皮影製作用料有驢皮,牛皮,羊皮。也有用書報紙內襯綢存為墊,高墊紙、青棵紙等雕刻而成。臉譜是千姿百態,各地是隨風就俗,皮影的尺寸從6寸到1米以上,區域不同各有選用。一般先做大的,後做小的。
它們由多片牛皮(或驢皮)連綴而成,分身(上身、下身和腿)、帽和頭三部分,如一男武身大甲,則需12片影片組成。把頭像片插入頭帽片里,再連接身片,從而成為一個完整的人物形象,「一頭配三帽,三頭護一身」。
潢川皮影戲演出
潢川皮影戲由5至8人組成一個演出團體,俗稱"一擔箱",在一塊白布幕帳後圍成一塊四方形進行演出。用燈光照射牛皮製作的人物側面剪影來表演故事,是匯音樂、繪畫、雕刻、戲曲、表演等藝術為一體的古老而獨特的戲曲栩栩如生的皮影戲人物造型形式。
演出時,一人司鼓,一人敲擊大鑼和手鑔,一人擊奏小堂鑼,此3人組成樂隊進行伴奏,二三人在白布幕帳後,把皮影貼在幕帳上表演兼說唱,靠燈光照射,使觀眾在幕帳的另一面看到人物表演,操縱皮影,依靠綴在皮影雙手及後肩上的三根水竹棍來完成。
潢川皮影戲的唱腔具有本地的語言特色,屬江淮調,有古"弋陽腔"的特點:一人獨唱,眾人幫腔;打擊樂伴奏,聲腔高亢悠揚、激越嘹亮。唱腔以角色分定,即:旦角、鬚生、老旦、丑、生、凈6種角色,唱腔以徵調式為主,其次是羽調式。
由於從事皮影戲的藝人較少,所以皮影藝人要一專多能,技藝全面,至少要七方面俱全:一是記戲;二是編詞;三是唱腔;四是敲打;五是打矸子;六是裝修皮影;七是搭台點燈,缺一不可。
潢川皮影戲現狀
在過去還沒有電影、電視的年代,皮影戲曾是十分受歡迎的民間娛樂活動之一。但是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皮影戲被其他娛樂活動所代替,年輕一輩不願意學習這門古老的藝術,老一輩的藝人也逐漸凋零,潢川皮影戲面臨著失傳的危機。
現如今,在潢川依然演唱的著名藝人有:賀德成、劉志遷、陳志中、余承江、李保志、郭懷金、賀志府、龔保玉、劉建偉、徐宏偉、李祥友、喻志海、徐重華等。全縣目前僅剩13擔箱,80多名皮影藝人。
而隨著潢川皮影戲被評為非物質文化引產,相關部門對此保護力度逐漸加大,潢川皮影戲的經濟、文化價值被進一步挖掘,潢川皮影戲或許會被更多人進行傳承,從而綿延不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