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陽市商城縣傳奇石鼓山

2020-04-03   緣在信陽

石鼓山風景區位於商城縣吳河鄉高畈村境內,距縣城26公里,距湯泉池風景區5公里。山上怪石嶙峋,千姿百態,有的像人物,有的像動物,形象逼真;石間森林茂密,奇花異草眾多,大大小小景點50餘處,最引人注目的有30餘處。其中尤以大小石鼓,金龜石,落鳳石,知音石,心心相印石,將軍石和情人洞,萬福(蝙蝠)洞,觀音洞,紅軍洞,一線天,仙人小院等奇異景點讓人嘆為觀止。有人說,石鼓山是古色的,她有著流傳千年,家喻戶曉的傳說故事,有人說,石鼓山又是紅色的,當年,紅25軍,紅軍婦女排、便衣隊以及劉鄧大軍都在這裡留下了戰鬥的足跡,還有人說,石鼓山是彩色的,這裡是王母娘娘的侍女鳳凰下凡人間追尋愛情的樂園。到這裡可以領略神話傳說的神秘,可以追尋革命戰爭的感人事跡,可以體驗一下五彩的愛情故事,還可以領略大自然的神奇和絕妙。




商城縣祖輩們常講的傳說之一,就是余少保舉義反元的故事:「石雞叫,石狗咬,石船下水順河跑」,「石鼓響,順帝亡,石鼓不響,再拆錦囊」說的是元朝末期,余少保因不滿元朝腐敗統治,決定舉義。余少保舉義之時,得到一位仙人指點,給了它一封錦囊,承諾給他十萬精兵助陣,滅元興漢。八月十五日的晚上,余少保沐浴凈身,待子時雞鳴時,對正北方射出三支利箭,即可大功告成。但因其妻心窄,唯恐丈夫登基另選后妃,不到時辰就溜至後院學公雞叫,余少保忽聽雞叫,忙中未分真假,張弓朝正北方向連射三箭,因時辰未到,元順帝未臨早朝,三支箭都射在龍椅背上了。順帝臨朝,發現龍椅三支箭上刻有「余少保」三字,即派大兵圍剿。石鼓不響,余少保知大事不好,忙拆開錦囊,只見上面寫四句真言:「插旗尖上取神書,平頂鋪下拔寶劍,喚出石人撐石船,金竹園裡把兵搬。」他立即跑到插旗尖取神書,哪知神書懸在半空,難以到手。再到平頂鋪下去拔劍,出鞘若許後再也抽不動了。余少保又急忙趕到石船,希望石人來撐船,哪知石人在山坡上剛剛出土還沒拔出腿來,他只好自己跳到水中去推石船,石船隻動了一點,就再也不動了。余少保又急忙趕到金竹園去搬兵,進園後不見動靜,打開竹子一看,藏在竹節里的神兵胳膊腿長了,可鼻子沒孔眼睛還沒睜開呢!後來義軍寡不敵眾,終於失敗了。但石船、石雞、石人、石鼓至今仍在,分布在鯰魚山水庫兩岸的山叢之中,有興趣的話可到石船去推推,看它還動不動,或者還可嘗試一下用多大鼓錘,多大的力氣才能擂響石鼓。



傳說之二,便是張果老得道成仙的故事,相傳,張果老升天的「畢業考試」就在石鼓山女人街。所謂的女人街,就是傍山臨崖的一條百米山道。傳說張果老修煉成功後,即將登天,呂洞賓怕張果老再犯「好色」的老毛病,在石鼓山女人街對張果老進行最後的考核,張果老登上石鼓山,必經女人街,兩個樹精化成美女,站在路旁,以千姿媚態來勾引張果老,也不知張果老是真正修煉到家了,還是勞累過度,此時,他倒騎毛驢,眼也沒睜,傍若無人地順利通過女人街,從大石鼓上升天而去。至今,女人街的懸崖還有當年樹妖化成的兩棵迎客松,伸出長臂,在微風中,向遊人招手致意。在大石鼓上,可見石上的蝕洞,據說那是張果老和毛驢當年留下的足跡。




石鼓山因有大小石鼓而得名。從東入山口經步道上山,先見小石鼓,這小石鼓,從遠處看去和信陽雞公山有些相似,而大石鼓像倒置的大蘑菇,又像一朵盛開的蓮花,上面半躺著一個道人,大石鼓的正面有一個70公分的洞,由山民把三皇(遂人,伏羲,神農)這三尊菩薩放在裡面,下面有祭台,據說常年有香客來燒紙還願,每許必靈,又為「三皇殿」。






迷魂谷。石鼓山的山洞很多,它們不是地下的溶洞,是造山運動使部分巨石滾動落在山溝里,推擠在一起加上雨水的沖刷,才形成大小不一、相互連結的山洞。山上最小的洞,在巨石縫中僅供一人勉強鑽進,而有的又很大,足有三間屋見方。從巨石縫中行走,偶爾可見青天,可謂別有洞天。大紅門下面的山溝里的洞連洞,石連石,人們稱之為迷魂谷。





萬福洞又稱蝙蝠洞,石鼓山上的山洞很多,紅軍鬧革命時,這裡的洞群是他們聚會,療傷,休息的好地方,抗日時,山民進山避亂,千把人藏在上面,不會露天,都會在洞內住得下,山洞最大的要數蝙蝠洞,足有三間房大,裡面有上萬隻蝙蝠,因此得名。最長的要數情侶洞,因洞有兩個洞口,而進洞又匯合在一起而得名。情侶洞很長,有幾百米,可從山下鑽進,到半山腰鑽出。





金龜石,除了大小石鼓外,金龜石也很有名,金龜石是一塊巨石,天然生成,龜頭向南眺望遠方,背上的八卦紋清晰可見。試刀石、半間房、駱駝石、仙人小院子、花石頭,也各具特色,很值得欣賞。









大紅門,從大石鼓往西南方向下去五十米,然後往南拐去百米,就到了大紅門。大紅門是天然生成的石壁,形狀像拱形的大門。它長約80米,高約10米。石壁在長年雨水沖刷下,長了很多暗紅色苔蘚,故而起名為大紅門,而在石壁的縫隙中,長有古藤,那粗壯的根部形似佛手。而伸出去的蔓枝,爬向石壁的高處,真讓人讚嘆綠色古藤的頑強生命力。在石壁下面發現了一個用天然石塊製作的地碓,地碓是用來加工稻穀的工具,當年紅軍就用過它,這同時說明在很久以前,這兒就有人生活過。


山下不遠處,便是湯泉池風景區,當年紅25軍撤離根據地金崗台時,下山與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場戰鬥就發生在這裡,此戰共消滅了國民黨據守在湯泉池守兵兩個營,取得了首戰告捷,軍史上稱為湯泉池戰鬥,它是紅25軍長征的序曲。





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時,由於水土不服,很多北方的戰士身患疥瘡等皮膚病,嚴重影響戰鬥力,劉鄧首長聽說湯泉池能治療皮膚病,便下令攻占湯泉池,為戰士們療傷治病。果然,部隊在攻克湯泉池後,參戰官兵經過神泉的療養,療效非常好,傷病員大多康復,而後,劉鄧大軍戰鬥力倍增,很快在大別山站穩了腳跟,那年,劉鄧首長就在石鼓山下的村莊小麥畈過的大年。後來,劉鄧首長轉出大別山後,令段君毅率部堅守在石鼓山和九曲河一帶,堅持長期戰鬥,段君毅所部最後解放了商城縣,建立了革命政府,並且為解放軍百萬大軍南渡長江提供了堅強後勤保障,直到全國解放。


石鼓山還有一段浪漫而完美的愛情傳說。相傳在上古時期,王母娘娘的侍女鳳凰,因嚮往人間有情有愛的日子,背著王母,悄悄地下凡人間,當她飛過石鼓山時,被一曲美妙的音樂吸引了過去,她向下一看,見一位翩翩少年,站在一塊形狀奇特的石頭上在吹簫,神情十分投入和專注,周圍的石頭和樹枝上,站滿了聽簫聲的百鳥,這一看不要緊,鳳凰像被電流擊中一樣,再也飛不動了,便落在最大的一塊石頭上想休息一下,當她落到這塊石頭上時,忽然變成了一個美貌少女。

那吹簫的少年,便是石鼓山下劉員外的公子,該公子生得眉清目秀,又精通天文地理,學到了滿腹才華,因厭惡世道昏暗,不取仕途, 成天迷戀山水,與百鳥為伴,他特別擅長吹蕭,因為吹得一手好曲,常常是簫聲剛剛響起,山上的百鳥便齊聚周圍,當起了忠實粉絲,時間久了,鳥兒聽得懂他的曲子,他也識得了鳥音,往往是他先來吹一曲長蕭,百鳥便來和鳴一曲大合唱,少年對這樣的日子流連忘返,乾脆在山上的知音石邊住了下來。

話說這日,鳳凰落在那塊落鳳石後,百鳥便翩翩向她飛來,像迎接自己的王后一樣,圍著她又是起舞又是唱歌,這劉公子便停下了吹蕭,向鳳凰抬眼一看,這不看不打緊,一看便被鳳凰的美麗吸引,眼球再也挪不開了,想那劉公子也是見過世面,識人無數的主兒,但何曾見過這般美若天仙的姑娘!也是天數註定,鳳凰也被英俊多才的劉公子深深打動,在百鳥的簇擁下,和劉公子上演了一曲轟轟烈烈的愛情故事…,後來他們住進了知音石傍邊的情人洞,還生了一個小鳳姐,不信的話,客官可以上山看看,那鳳凰下的蛋還在落風石上,落鳳石旁邊的兩塊心心相印石也可以作證,他們住過的情人洞還在呢。













圖 文:劉加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