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彈艇,是二戰結束以後,為適應現代水面作戰而開發出的一種新艦種。比起當時魚雷艇,飛彈艇同樣擁有速度快的優勢,並且可以在大型水面艦隻的主炮射程外發起攻擊,不像魚雷艇那樣需要冒著敵艦大小口徑火炮的狂轟來發起近乎自殺式的攻擊,實現了以小博大效果。這種水面艦艇雖然作戰半徑小,但成本低,威懾力強,對當時經費捉襟見肘,只能實行近防禦策略的人民海軍來講,無異於是最適合的武器。今年是人民海軍成立71年,這71年里我國的科研人員共研發了三型飛彈艇。這三型飛彈艇陪伴人民海軍從弱走到強,見證了國家的海防事業;並且遠銷海外,見證了數次國際危機和衝突。今天就來了解一下國產飛彈艇的發展。
人民海軍的第一種飛彈艇——24型飛彈艇
24型飛彈艇
世界最早的飛彈艇,是蘇聯在P6魚雷艇基礎上改裝而來,裝備了當時蘇聯第一種P-15「白蟻」飛航式反艦飛彈(即北約命名的SS-N-2「冥河」飛彈)。這種飛彈艇被命名為183R型。這種飛彈艇沿襲了P6魚雷艇的木頭船殼,183R全長僅27米,排水量僅79噸,全艦隻需15名官兵,主要武器為2具KT-67發射筒,可發射P-15反艦飛彈;在艦首配置一門縱列雙聯裝25mm機關炮塔,用於對海和對空射擊,主要用於自衛。該型出口到埃及的版本曾經擊沉過色列了一艘以色列埃拉特號驅逐艦,證明了「以小打大」思維的正確。在50年代時期,我國領海甚至內江頻頻遭到國民黨軍艦的襲擾,我們僅以海軍「四大金剛」驅逐艦根本無法應付綿延數千公里的海岸線。
183R飛彈艇圖紙
蘇聯的第一種反艦飛彈「冥河」,擁有400多公斤的戰鬥部,一發足以擊沉一艘驅逐艦
1959年,我國和蘇聯簽訂了「二四協定」,內容包括從蘇聯引進629型飛彈潛艇、633型魚雷潛艇、205型飛彈快艇、183R型飛彈快艇、184型水翼魚雷快艇及配套動力和雷達設備,以及Р-11FМ型彈道飛彈4枚、P-15型飛航式反艦飛彈2枚。當時蘇聯的183R型的國產版本被定型為6623型,安排在安徽蕪湖造船廠研製生產。
然而好景不長,隨著中蘇關係破裂,蘇聯撤走了全部的技術人員,只留下一堆圖紙和零件,在這種情況下,中方只能迎頭趕上自行研製組裝,僅花了5個月的時間第一艘6623型051艇的製造工作。1962年8月這艘種子艦下水,在隨後的試航和設備試驗中遇到了諸多問題,從船體到發動機,再到雷達航電幾乎沒有一處不出問題的,一直到1964年才算徹底解決。考慮到蘇聯已對中國中斷了技術和零件供應,1962年底,海軍與國防工辦命令701研究所在6623的基礎上研製一款純國產的飛彈艇,由花琦如擔任總設計師,這就是24型飛彈艇。考慮到原型木殼耐波性,耐腐蝕性都比較差的情況,花綺如總師果斷採用了鋼殼設計,並且優化了船體線形,增加了長寬比,降低了阻力;並且在船尾增加了一個楔形板,增加浮力,解決了因船體縱向傾角不佳導致的航速提不上去,發射姿態不滿足要求的問題。
退役後在軍博展覽的24型3139艇
由於國內政治的影響,24型飛彈艇一直到1971年才進入量產階段,75年才正式定型,此時距離引入183R已經整整過去15年時間。但在24型飛彈艇的設計過程中,可以說是完完全全自己趟過了一遍河,183R本身的缺點以及引進圖紙中的錯誤均被一一改進和修正,在24型後,我們已經完全掌握了自己設計一款飛彈艇的能力。24型被北約命名為「河谷級」(Houku),80年代後,24型被改進為24 III,拆掉了上游一號發射裝置,改用2座雙聯裝鷹擊-8系列飛彈發射筒。24型除了在國內國內服役,還成功向巴基斯坦,孟加拉國,伊朗等國出口。
伊朗的P29B「滬東級」,為24的改進型,改用C802發射筒和雙聯裝30mm機關炮,改進型里最漂亮的一款
爭氣的「上游一號」反艦飛彈
24型的配套武器,P-15的國產仿製版「544型」飛彈也在同步研製中。然而在蘇聯專家撤走時,544型的完成度還不如24型飛彈艇,仿製工作也一度陷入停滯,一直到1963年仿製項目才重新上馬。此時已經距離1960年已經整整過去3年。然而在接下來的工作中,544型飛彈的研製工作比較順利,在1966年11月完成了海上實彈定型考核,達到了9發8中的好成績,同年也被正式定型為「上游一號」,字母型號SY-1。SY-1採用上使用以液氧煤油火箭發動機,吊在飛彈下方,由自動駕駛儀、機械式高度計,中段保持在100-300米的自控飛行,末端通過圓錐掃描末導雷達主動發現目標並引導攻擊。
正在吊裝的SY-1反艦飛彈,注意下方黑色的火箭發動機
上游一號在周轉車上的狀態(未安裝發動機)
SY-1研製成功後,迅速啟動了量產工作,並配給了24型飛彈艇使用。儘管SY-1身形龐大,24型飛彈艇僅能攜帶2枚,但它40km的有效射程首次上中國海軍獲得了超越地平線的作戰能力,讓我們的小艇也可以對敵人大型軍艦產生威脅。SY-1及其改進型在長達30年時間裡,一直是我國海軍各種類型護衛艦,驅逐艦和飛彈艇以及岸基部隊的主力作戰武器,一直到2011年才徹底退出現役,並且隨飛彈艇出口到其他國家,影響深遠。
火力翻倍的21型飛彈艇
21型飛彈艇的原型,是當年二四協定一起引入的另一款飛彈艇205型 「蚊子」的仿製型(北約稱「黃蜂」級),引進生產型號為6621型。由於木質殼體的183R型載彈量和最大速度都差強人意,為了提升戰鬥力,205型被蘇聯研發出來。205型為全鋼船體,滿載排水量達到了205噸。在使用三台M50-3發動機時,速度達到39節,而使用3台M50-4柴油發動機時,速度高達48節,相對183R最大38節的速度提高了不是一點點半點。同時P-15飛彈的發射筒也擴展到了4具,為前後串列,左右對稱的布置方式。此外205型還具備過濾化學武器的防護水幕系統與集體過濾系統,在作戰時所有人員都可以位於艙室內就位,免於核生化污染物的傷害。
蘇聯205型飛彈艇
6621型飛彈艇首艇051在1960年就開始了鋼製艇體的製造工作,同年滬東造船廠開工正式建造。然而同樣因為蘇聯專家撤走,使得剩下的工作陷入了停滯,一直到1963年8月才正式下水,到1964年才開始首次航行試驗。在海區航行中,輪機暴露出了諸多問題,最終不得不更換輪機,直到1965年才完成了首次飛彈發射試驗。由於發動機斷供,短期內M50-3的國產仿製型「輕42-160」(42為缸數,160為活塞行程)又遲遲無法研製成功,60年代中期,我們甚至偷偷地從聯邦德國買了數台MD872型柴油機來給第3-5艘21型提供動力,一直到70年代才開始小批量生產。離開了蘇聯專家的支持,顯然一時間困難重重。
退役展覽的3101號艇
但中國的科研人不會被困難嚇倒,既然離開了蘇聯的零件和技術支持, 那就從零開始研究好了!我們是按照圖紙一點一點複製,一點一點地試,直到摸索出堪用的東西。科研人員以驚人的毅力,克服了萬難,但還是有兩座大山橫在他們面前,難以跨越,一個是發動機,一個是艇艏的 KJI302雙管30mm自動炮塔和配套火控雷達。這兩樣技術難度遠遠超過了我們能夠消化的能力。在這兩樣研製成功以前,我們的21型飛彈艇只能使用進口發動機,並沿用24型有人操作的61式雙聯裝25毫米艦炮。
由於拿不出成熟堪用的KJI302仿製品,很長一段時間我們只能使用人工操作的61式雙聯裝25毫米艦炮
到了70年代,發動機的問題終於解決,711所自主研製的48缸K48E150ZC型二衝程柴油發動機研製成功,功率達到5100馬力,追平了蘇聯M50-4的功率,在試航中跑出了44.5節的高速。仿製KJI302雙管30mm炮的工作則更為艱難一些,因為該炮引進中國時在蘇聯那邊都是個半成品,當初壓根就沒有給方火控雷達的圖紙。因此要靠我們自己完成火控雷達和火控計算機的研製幾乎不可能。但經過軍工人的不懈努力,該炮還是在79年基本搞定所有問題,隨配套的在80年代在21-1型上服役,達到了蘇聯AK230的水平。一同裝到艇上的,還有艇尾部球型罩內的H/LJP-341甲型炮控雷達。
蘇聯AK230,這是一門相當先進的艦炮,徹底消化它花去了我們整整20年的時間
21-1型與蘇聯205黃蜂級外觀最大的區別就是尾部的炮控雷達罩要大
進入80年代後,在21-1型基礎上又發展出了21G型,這是將上游一號/上游二號飛彈替換為較為先進的鷹擊-8號飛彈的型號,該型建造量不大,曾經出口到了葉門。
新世紀的隱形殺手——22型飛彈艇
在021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我們並沒有研發新的飛彈艇。一來是兩種飛彈艇服役數量不少,性能也夠用,短時間內沒有必要替換;另一方面則是進入80年代後我們非常清楚地認識到了自身和世界先進水平海軍的差距,決心追趕,在80、90年代,我國自主研發的051型和052型飛彈驅逐艦和飛彈護衛艦開始批量服役,國家甚至還有購買一艘航母為己所用的想法,這些都體現了國家期望人民海軍向藍水海軍邁進的願望。然而90年代,祖國領土主權的完整一再受到霸權主義挑戰,統一進程受到外人插手。而眼下我們的現代化大型水面作戰艦艇數量仍然嚴重不足。於是擺在面前的問題是,我們仍然需要一款投入最少,能夠獲得最好防禦效果的艦艇。22型隱身飛彈艇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的,2004年22型飛彈艇正式入役,剛出現時它的外形著實牢牢吸住了中外軍迷的眼球。
22型飛彈艇採用了當時最為時髦的雙體船設計,是第一種採用高速穿浪式體的飛彈艇。這樣做的目的很簡單,就是為了獲得更好的速度和更好的抗浪性,這反映了新一代飛彈艇作戰需求的變化——不僅可以依託近岸,且具備一定的遠海作戰能力。22型採用了2具MTU V16 396 TE74L大功率柴油發動機,每具可以輸出6800馬力,配合4具噴水推進器,使得22型飛彈艇的速度達到了50節!考慮到這是一艘220噸的飛彈艇,這個速度已經是前所未有了。
22型飛彈艇編隊
22型飛彈艇發射鷹擊-83
22型飛彈艇可以攜帶8枚鷹擊-83反艦飛彈,艇艏為一門630 6管30mm近防炮,可採用火控雷達和光電跟蹤設備自動鎖定射擊。22型的外觀採用多邊形,內偏折的傾角的外形隱身設計,飛彈發射箱被隱藏在整體隱形的殼體內。在實際作戰時,配合岸基預警體系,可憑藉低可探測性,採用狼群作戰的模式連續不斷地向敵方艦隊發射飛彈,造成飽和打擊的效果;同時也可對關鍵水域,海峽進行封鎖。
22型飛彈艇的發射箱隱藏在隱形船殼的內部
22型飛彈艇630艦炮開火
隨著人民海軍藍水化建設獲得驚人的進步,我們擁有了數十艘搭載大型相控陣雷達和垂直發射系統的現代化驅逐艦,我們還擁有了2艘航空母艦,我們的第三代核潛艇也批量服役。。。近些年我們已經很少能看到22型和其他飛彈艇的身影,連當過氣網紅的資格都沒有。因此也一度傳出了22型飛彈艇封存退役,或是要轉手賣給他國的消息。然而2019年的媒體上的一次公開亮相,打破了這些傳言。我們的22型飛彈艇仍然寶刀未老,在祖國需要的時候,它仍然是我們可靠的衛士。
結語
以上就是我國建國以來3型飛彈艇的發展簡史。其中有很多的辛酸苦辣,恥辱與榮耀,筆者來不及書寫,也不可能寫得完。但軍工人在國家困難時期的堅守,助力人民海軍走向發展快車道,值得我們銘記和傳頌。今年是人民海軍建軍71周年,衷心祝海軍71周歲生日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