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出土一書法,竟寫著李白《將進酒》原文,與流傳版本相差很大
從小學到高中,語文課本里收錄作品最多的古人當屬李白了。從《靜夜思》到《蜀道難》,背誦的難度在增加,但我們對他的佩服卻並沒有因此減少,理解能力、古文功底變強以後,愈發敬佩他天馬行空的想像、澎湃豪氣的激情與妙筆生花的文采。
梁楷《李太白行吟圖》
目前,李白共有1010首詩歌流傳,不知道大家最喜歡哪一首。曾經某平台做過一個街訪調查,發現《行路難·其一》《將進酒》和《登金陵鳳凰台》最受大眾喜愛。很多人把「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作為座右銘,這一句就出自《將進酒》。
敦煌遺書2567《惜樽空》
千百年來,李白詩句在流傳過程中有被刻意更改過。比如《靜夜思》宋代的版本是「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山月,低頭思故鄉。」而《將進酒》亦是如此,大家目前背誦的版本與原版可能極不相同。
敦煌遺書2567
想要了解唐代的風土、佛教信息,「敦煌遺書」是重要途徑,這上面的文字真實記錄了當時的社會風貌,它兼具史料價值與藝術價值。當專家細細研究這些殘卷時,意外發現編號為「敦煌遺書2049」和「敦煌遺書2567」兩件文物上,極有可能寫著《將進酒》的最初版本。
敦煌遺書2049
我們不妨通過詩文內容與書法,一窺此詩原貌和「抄經體」風采。從內容來說,首先的不同就在題目,敦煌遺書上此詩名為《惜樽空》,而非《將進酒》。在具體的遣詞造句上,我們可以發現目前的版本多進行了修飾,原版用詞更「接地氣」,也更加「語不驚人死不休」。
敦煌遺書《德言》
正文第一處不同,「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中並不是「高堂」而是「床頭」,也不是「青絲」而是「青雲」;第二處,並非「天生我材必有用」而是「天生吾徒有俊才」;第三處,非「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復醒」,而是「鐘鼓玉帛豈足貴,但願長醉不用醒」;第四處,並非「古來聖賢皆寂寞」而是「古來聖賢皆死盡」。最後,原文並沒有「將進酒,杯莫停」一句。
《德言》
在欣賞完原文之後,我們再來看看書法如何。敦煌遺書多是當時的僧人抄寫而成,用的也是當時普遍流行的字體,如褚遂良的「褚體」,歐陽詢、虞世南等人的字體,有的還保留幾分魏碑楷書與篆隸筆意。
敦煌遺書《詩歌殘篇》
唐代並非人人都會書法,抄經生書藝也有高下之分。寫有《惜樽空》的兩件殘卷,一件筆畫精細、提按分明,結字欹側,左右開張;另一件筆圓墨潤,點畫渾厚,風格不同,但都不能算是「敦煌遺書」書法的上乘之作。很難與敦煌小楷《道德經》《德言》《詩歌殘篇》相比。
敦煌遺書《詩歌殘篇》
大家更喜歡《惜樽空》還是《將進酒》,對「敦煌遺書」有何評價,歡迎評論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