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因書法好,新中國初期字帖都由他所寫,如今卻被批評「印刷體」

2024-01-13   書法網

原標題:他因書法好,新中國初期字帖都由他所寫,如今卻被批評「印刷體」

他因書法好,新中國初期字帖都由他所寫,如今卻被批評「印刷體」

新中國成立以來,「掃盲運動」取得了巨大成就,不論是東部經濟發達地區,還是西北相對欠發達的地區,人人識字、人人會寫字已經不是什麼稀罕事了,相比建國之初全國80%的文盲率,如今這個數字降到了不足3%。直到現在,有些地區的百姓還把小學稱為「識字班」。

書法有「五體」之分,其中最適合初學者上手,也最適合用來普及知識者,非楷書莫屬。它筆畫工整細緻,結構嚴謹大方,最關鍵的是它不像草書那樣難辨,也不似篆、隸對筆法要求那麼多。它可以說是消除文盲、傳遞知識的一大「功臣」。

但是這些年來,楷書也受到越來越多的質疑和貶低,尤其是在書壇,很多專家都譏諷其為「印刷體」「美術字」,還有人曾說「三流書法家才寫楷書」,他們推崇的是個性鮮明的「狂草」,這種觀念也決定著國展中楷書越來越難拿大獎。

這種輕視楷書的風氣也使得很多楷書大師名氣越來越小,就比如本文的主角徐之謙。建國之初,徐之謙的字非常受推崇,還擔任字帖編寫組組長,「承包」了這一時期幾乎所有楷書字帖的書寫,影響力比當今的田蘊章、田英章兄弟還要大。

徐之謙,字缽廠,號益齋,1903年生於北京昌平區。他家境貧富,祖上世代務農,但父母沒有輕視他的教育,而是把他送入私塾讀書,並請同鄉秀才教他寫字,這為徐之謙打下了不錯的基礎。

徐從小天賦很高,老師給他一本歐陽詢的《九成宮碑》,他臨摹得非常認真,僅用兩年時間就能做到與原作別無二致,連他的老師都感嘆自己已經教不了他了。由於家庭條件過於貧寒,徐之謙沒能繼續深入學習,而是進入一家篆刻廠當學徒,殊不知這裡才是書法水平發生質變的地方。

從刀劈斧鑿和各種精細化處理中,他也漸漸悟出了書法用筆的一些技巧,比如既保證筆畫的秀潤有致,又不失剛健婀娜。這段時期內他利用閒暇時間繼續學書,而且不再局限於楷書,篆、隸、仿宋體也有涉獵。他從大量碑帖中吸取用筆,又結識了黃賓虹、黃藹農等金石名家。

到建國前夕,徐之謙的書法已經聞名全國了,還是榮寶齋特聘的專業篆刻師。這份履歷和聲望讓他得到了國家的認可,並獲得撰寫字帖的任務。他的楷書筆畫挺拔瘦硬,切筆入紙,中鋒為主,頓挫分明,撇捺舒展大氣,轉折處去圓取方。結字端正中又不失欹側錯落,有顏柳之雄健與歐楷之險絕。

如今,徐之謙的字帖在市面上已經很少見了,他的字也多被人稱作「印刷體」,但他深厚的功力、一絲不苟的態度卻是某些專家欠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