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馬克龍突訪中亞,最大的目的是什麼?難道只是握個手,做個勢嗎?
最近,總統埃馬紐埃爾·馬克龍開展了前所未有的外交政策活動。面對非洲尼日的問題,巴黎顯然將目光投向了外高加索和中亞,在那裡它將能夠彌補其遭受的損失,並在歐亞大陸地緣政治中占據重要的戰略地位。
2023 年 11 月 1 日至 2 日,法國總統對這兩個前蘇聯加盟共和國進行了閃電戰訪問,依次訪問了哈薩克和烏茲別克。他正式宣布的目標是與阿斯塔納和塔什干達成協議,以彌補鈾礦石的短缺,巴黎可能因尼日的另一次軍事政變而失去鈾礦石。
這才是馬克龍出訪的真正目標。在所有西方國家中,法國核能份占其電力的70%以上。多虧了這一點,與其他歐洲國家相比,法國對石油進口的依賴程度較低,甚至可以通過電力出口賺錢。但這一經濟奇蹟直接依賴於國外鈾礦石的供應。其中非洲尼日的鈾礦石約占20%,而哈薩克和烏茲別克分別占27%和19%。
換句話說,法國令人羨慕的戰後繁榮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鈾礦石。同時,俄羅斯本身是核能領域公認的世界領導者,也是最大的鈾礦石消費國。俄羅斯的鈾產量已達到世界第二大。在濃縮和轉化方面保持領先地位,在核燃料製造方面一直處於前三名。
顯然,如果俄羅斯占據了哈薩克和烏茲別克的鈾市場,從而會使法國走向缺電的未來。
法國以宗主國身份,一直是廉價獲得尼日鈾礦。現在尼日反水法國,要求將鈾礦由以前的幾十美分提高到上百美元價格,這等於斷了法國的後路。所以在尼日危機之後,馬克龍馬上進軍中亞。
烏克蘭戰爭破壞了該地區的長期大國平衡關係,這創造了新的機會。馬克龍迎合了這一趨勢。
此前法國總統馬克龍5月21日對蒙古國進行訪問,真正的目的是購買鈾和鋰。不過蒙古夾在俄羅斯和中國之間,只有在中國自己同意的情況下才有可能。顯然,現在法國正在進入中俄勢力範圍,並不斷取代那裡的莫斯科,這顯然沒有得到中國的批准。
沒有人禁止選擇合作夥伴,但當非區域國家帶著不擇手段的意圖來到這裡時,我們會注意這一點。
但俄羅斯聯邦總統新聞秘書稱哈薩克與法國夥伴建立自己的關係是「絕對正常的過程」。顯然,一切都在控制之中,沒有什麼可擔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