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國在春秋初期就已經是「小霸」了,為何到會速速衰落?誰才是罪魁禍首?

2022-07-20     尋根拜祖

原標題:鄭國在春秋初期就已經是「小霸」了,為何到會速速衰落?誰才是罪魁禍首?

後人把艷羨的目光投給了「春秋五霸」,其實「小霸」鄭莊公才是祖師爺級別的存在,只不過鄭國是個「秒哥」,疲軟得太快,埋沒了他的霸業。其「罪魁禍首」有兩個人,其中之一便是鄭莊公本人。

之所以說鄭莊公是「五霸」的祖師爺,是因為他的霸業比公認的春秋第一霸齊桓公早了30年,且霸業「行業標準」就是參照他的成就制定的。

歷史上的「春秋五霸」一直存在爭議,孔子認為是「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宋襄公」,墨子剔除了秦穆公和宋襄公,代之以「吳王闔閭、越王勾踐」。

那麼春秋霸主的評定標準究竟是什麼呢?一般來說有兩條硬指標,即「尊王攘夷」和「會盟諸侯」。

所謂「尊王攘夷」,就是在尊崇周天子方面要起模範帶頭作用,並且要帶領諸侯們抵抗夷狄入侵、征伐不聽天子命令的諸侯,為安定天下作出貢獻。

所謂「會盟諸侯」,就是霸主得有號召力,並且通過諸侯集體會盟的方式被推舉為帶頭大哥。

按照這兩條標準,鄭莊公毫無疑問才是春秋第一霸主。

當年宋殤公對周桓王不恭敬,鄭莊公率兵替天子漲了臉面;後來郕國又不聽周天子的話,鄭莊公又狠狠修理了一頓郕國。此外還有許國、息國、劉國等等,都因為以下犯上遭到鄭莊公的「諄諄教導」。

鄭莊公三十三年,鄭國與魯國結盟,第二年,鄭、齊、魯三國在商丘結盟。雖然會盟的規模小了一點,但該具備的形式都有了。

毫無疑問,鄭國才是那個時期最強大的諸侯國,鄭莊公才是那個時期最傑出的政治家,天下諸侯最膽寒的對手。既然如此,鄭莊公為何只是後人眼中的「小霸」呢?

主要原因是:鄭莊公的霸業太短了,鄭國的隕落速度太快了,與「霸」字多少有點不相稱,對後世的影響力也小了點,所以只好在他前面加了個「小」字。

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這個強盛一時的鄭國這麼快就衰弱了呢?

01.失人和:後鄭莊公時代的內亂

鄭國的強盛,其功在鄭莊公,鄭國的衰敗,其罪也在鄭莊公,他在接班人的選擇,以及身後的權力結構安排上犯了致命的錯誤。

鄭莊公兒子不少,其中長子姬忽與次子姬突的能力最強,也是他成就霸業的最得力助手。按照嫡長子繼承制,姬忽應該是毫無爭議的接班人。

姬忽這孩子不光能力強,戰功卓著,品行也值得稱道。當初,齊僖公就對這位青年才俊非常賞識。齊鄭兩國是友好國家,於是齊僖公兩次提親,先後準備將兩個女兒文姜和宣姜嫁給姬忽,可都遭到了姬忽無情的打臉。

要說文姜和宣姜,那可是當世的絕代佳人,姐妹倆的才貌名聞遐邇。那麼姬忽為何拒絕送上門來的美女呢?他的理由只有一個:齊國是大國,鄭國是小國,娶了齊女有吃軟飯的嫌疑,丟人!

姬忽的志向確實值得稱讚,不過他忘了,他的身份不是普通百姓,而是一國儲君,他的責任是鄭國的前途,而不是自己的個人聲譽。從這個角度講,姬忽不是一個合格的政治家。

鄭莊公沒有發現姬忽的這個缺陷,或者說發現了卻沒有及時幫他糾正,這就犯下了第一個大錯。

姬忽的生母是鄧國人,鄧國一個毫無存在感的小國。很顯然,鄭莊公選擇了一個沒有外援勢力的接班人,在春秋諸侯勢力犬牙交錯的時代,這是一個很危險的信號。

既然選擇了姬忽,鄭莊公就必須為他掃清國內的政治障礙,很可惜,他不光沒有掃除,反而助長了次子姬突的勢力。

姬突有個哥哥不具備的先天優勢,其母族是宋國貴族雍氏。鄭國宰相祭足的女婿雍糾也是出自雍氏,可見姬突在國內的勢力一點也不亞於哥哥。

果然,姬忽剛剛坐上龍椅,宋國人就綁架了祭足,逼他擁戴姬突。祭足被迫倒戈,姬忽龍椅還沒坐穩就被迫逃亡他國,姬突上位了。

姬突上位後想幹掉祭足奪回大權,卻被祭足搶先下手打跑了,姬忽又回到國內。再後來,姬突又殺了回馬槍……

就這樣,兄弟相爭打了二十多年,周邊各國乘機插手鄭國內政,將鄭莊公創下的霸業拆得七零八碎。

經過鄭文公和鄭穆公時期的「調理」,鄭國才緩過起來,又被「七穆之爭」徹底帶進了深淵。此後雖有子產當政時的短暫迴光返照,但這個春秋時期的第一霸國已經回天無力了。

02.丟地利:地緣政治的先天不足

如果要評選「春秋第一倒霉蛋」,非鄭國莫屬,早年它是秦晉之爭的出氣筒,後來又成了晉楚爭霸的夾心餅,被折磨得死去活來。

我們把這段歷史濃縮一下就是這樣的:

晉國要打楚國,就先把鄭國克一頓,鄭國熬不過只好下跪投降。晉國人才走,楚國人又來狂虐鄭國,鄭國人只好又跪楚國人。楚國人滿意了,他們才走,晉國人又來了……

可憐鄭國人的膝蓋都跪出繭子來了,依然不能擺脫晉楚兩國的「混合雙打」。當然,秦國人還時不時趁火打劫,世仇宋國人常年不斷地捅刀子。

你可能要問:鄭國咋就這麼招人恨呢?是人品出了問題嗎?

鄭國人哭得梨花帶雨:「都是老天不長眼,偏偏把俺們生在這個鬼地方。」原來這一切真不能怪鄭國人,他們腳下的這片土地是四戰之地,是晉楚交戰的前沿陣地,他們無處可逃。

當年鄭莊公為何要不顧國力弱小四處征戰?原因很簡單,他早就發現了鄭國的這個天然劣勢,為了擴大防禦縱深,他只能吞併四周的小國,把自己做大做強。

為了實現這個目標,他開創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先例,逼周平王與自己簽訂不平等條約、與周天子交戰並射傷周桓王、打著天子的旗號征伐諸侯,從鄭國從10座城邑的迷你小國變成了一個擁兵十萬的中等強國。

然而,鄭國的起點實在太低,鄭莊公縱使盡其一生之力也不能從根本上改變自己的處境。隨著國力的衰退,其地緣政治的弊端全都暴露得一覽無遺。

你可能要問,實在不行搬家行不行呢?其實你大概不知道,他們早先的國土就不在那裡,而是搬遷過去的。

03.錯天時:鄭桓公的戰略選擇錯誤

鄭國建國很晚,它是西周的最後一個封國。公元前806年,周宣王封其弟姬友為諸侯,封地在鄭邑,即今天的陝西省渭南市華州區。姬友即鄭國第一任國君鄭桓公。

周幽王即位後,以叔叔姬友為司徒執掌朝政。周幽王大家很熟悉,他就是那位為搏美人一笑點烽火,結果被戎狄砍了腦袋的傢伙。

鄭桓公眼看周王室江河日下,京畿四周夷狄虎視眈眈,他不由為鄭國的前途而發愁。後來有位叫「史伯」的高人點撥他說:「大勢不可違,您何不搬遷到洛水東岸求生存呢?那裡小國林立,且都沒有志向,你只需要花點錢,再亮一亮刀把子他們就會屈服。」

鄭桓公一聽有道理,於是如法炮製,東虢和鄶國果然獻出了十座城池。公元前774年,鄭桓公舉國搬遷到新鄭。四年後,周王室也從將都城從鎬京搬遷到了雒邑,歷史進入東周時期。

你可能說,鄭桓公東遷沒錯啊,要是留在鄭邑的話,那還不得被戎狄生吞了?

話雖然此,戎狄入侵漢地有史以來就沒有停止過,會不會被滅國要看當政者的智慧。絕大多數情況下戎狄只是流寇,而不是無解的死結。比如當時關中的諸侯國,大多亡於諸侯之間的兼并,幾乎很少是因為戎狄而滅國的。

假如鄭國不東遷會發生什麼情況呢?鄭國有沒有可能趁關中的政治空虛,迅速將自己做大做強呢?

我認為這是大機率的事件。您可能要反對,留在關中不是正好碰上了強秦嗎?那還有活路嗎?其實不然。

秦國被冊封建國是鄭國東遷五年後的769年,且它的封地在岐山以西。也就是說,假如鄭國留在關中,它事實上是關中第一強國,周王室離開後它就是「山中無老虎猴子做大王。」

秦國東遷到雍州是哪一年的事呢?公元前677年,離鄭國東遷已經過去了97年。又過了50年,秦國才在秦穆公的帶領下第一次崛起。

由此可見,假如鄭國留在關中,它可以獲得一百至一百五十年的野蠻生長期。如此一來,雖然沒了前期戎狄的威脅,卻為後來的發展獲得了天然優勢,你認為孰輕孰重呢?

所以,我個人認為,當年鄭桓公東遷看著智慧,事實上卻錯失了「天時」。

歷史讓人無語,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兩位國君,開國之君鄭桓公選錯了戰略,開疆拓土的鄭莊公選錯了接班人,他們竟然成了鄭國走向衰弱的第一責任人。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b41acdfbe05d4eee93f711c0f194d8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