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提前完成火星採樣返回?「這將成為中國版『斯普特尼克時刻』」

2024-11-01     觀察者網

【文/觀察者網 齊倩】今年9月,國家航天局宣布,我國天問三號火星採樣返回任務的實施時間將推前兩年,由2030年前後提前至2028年前後。此消息一經公布,立即在美國引發熱議。

據美國「太空」網(Space)10月31日報道,有美國專家直言,若中國成功領先美國進行火星採樣返回,這將成為又一個「斯普特尼克時刻」。該網站9月曾刊文分析,中國提前兩年實施任務,意味著最早可能在2031年將火星樣本帶回地球,這比美國國家航天航空局(NASA)計劃中的2040年領先足足9年之久。

美蘇冷戰時期的1957年,蘇聯領先美國,將第一顆人造衛星「斯普特尼克1號」送入地球軌道。蘇聯這一科學技術領域的優勢,給美國帶來巨大衝擊。

「中國有可能領先美國足足9年」

據新華社消息,天問三號任務總設計師劉繼忠9月份介紹,中國計劃2028年在海南文昌用40天左右的時間,使用兩枚長征五號運載火箭,分兩次發射天問三號的軌道器、返回器組合體和著陸器、上升器組合體。

劉繼忠稱,天問三號任務將開展國際載荷合作、樣品和數據共享、未來規劃共同研究三方面國際合作。

生命痕跡探尋被列為天問三號任務的第一科學目標。劉繼忠表示,太陽系內火星環境和地球最相近,火星上是否存在或曾經存在過生命是國際重大科學熱點問題。除此之外,其他的科學主題還包括火星氣候及其演變、火星地質及內部過程。

中國火星取樣返回方案@深空探測實驗室

取回人類第一批「火壤」,是包括中國在內世界航天強國的重要計劃。

「中國火星採樣返回任務時間提前兩年至2028年,」上述消息公布後,美國「太空」網隨即刊文稱,「現在,中國確實有可能先於美國,最早可能在2031年將火星樣本帶回地球」。

這篇發布於9月11日的文章提到,中國最新時間表表明,中國將遠遠領先NASA。由於成本和進度嚴重超支,NASA「火星樣本返回任務」(MSR)陷入了困境。NASA 局長比爾·尼爾森此前表示,MSR計劃將耗資110億美元,成本過高,過於複雜,且「直到2040年才將樣本送回地球」。

10月21日,MSR計劃主管傑夫·格拉姆林表示,由於「無法接受」耗資高、時間久的原計劃,NASA發起新方案徵集活動,截至15日前收到了12份研究火星樣本返回任務路徑的最終方案,有望在年底之前決定怎樣修改該任務架構,以降低任務成本並縮短時間表。

據「太空」網31日最新報道,NASA仍在審查徵集到的新方案,希望最終方案「可以在2040年之前完成火星樣本採樣返回,且成本低於原計劃的110億美元」。

美國布朗大學著名行星科學家詹姆斯·海德認為,中國還沒有最終確定火星採樣點的位置,「但我猜應該是火星最大平原烏托邦平原」。今年2月,多名中國學者在國際地球物理學領域權威期刊《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Planets》刊文,分析預測了天問三號三個預選著陸區,分別為亞馬遜平原、烏托邦平原和克里斯平原。

祝融號在火星烏托邦平原拍攝圖片微信公號「中國探月工程」

美國學者怒了,「這將成為又一個斯普特尼克時刻」

「太空」網稱,某種程度上,中國火星樣本返回計劃「更多地被看作是一個政治問題,而非科學問題」。

NASA首任火星項目主管、史丹福大學航空航天系兼職教授斯科特·哈伯德直言:「如果如報道所言,中國成功在火星上進行哪怕是一次『抓取樣本』,並先於美國安全返回地球,那將成為『斯普特尼克時刻』。

哈伯德難掩沮喪,認為NASA進度之慢「應令所有人感到憤怒」。他表示:「美國和歐洲的納稅人應該對國會、NASA和歐洲航天局感到憤怒,因為他們沒有撥出資金並設計必要項目,以遵守原定的任務日期。」

美國田納西大學地球與行星科學系的哈里·麥克斯溫更加直接地表示,NASA過去一直以來主導著火星探索,但「在為火星樣本返回做了如此多的規劃和努力之後,如果美國和我們的歐洲合作夥伴不能帶回第一批樣本,那將是一件令人痛心的事情」。

麥克斯溫進一步稱:「帶回火星樣本是行星探索的下一個重大步驟。這很有挑戰性,成本也很高,但也很鼓舞人心,原本將成為我們國家姿態的重要組成部分。」

美國行星科學家帕斯卡爾·李回應說,中國在火星樣本返回方面占據主導地位的前景,讓他苦樂參半。帕斯卡爾·李目前在加州SETI(搜尋地外文明計劃)研究所和火星研究所工作。

「作為一名科學家,我的想法是『耶……太棒了!從火星採集更多樣本,越快越好!』」帕斯卡爾·李指出,「但從美國太空戰略的角度來看,這將是又一次警鐘,甚至是一個打擊。」

他進一步補充說,通過從火星帶回樣本,中國將成為第一個實現在地球與火星之間往返的國家。「下一步將是人類登陸火星。對於NASA來說,這不僅僅是『率先取回樣本』那麼簡單。這直接關係到我們能否領導人類探索火星,包括將他們安全送回地球。」

已載入史冊的「祝融號」和著陸器合影國家航天局

據介紹,從1960年蘇聯發射了1960A火星探測器開始,在人類已有的64年探火歷史中,至今已有7個國家(國際組織)開展了47次火星探測任務,實現了對火星的飛掠、環繞、著陸和巡視探測,而難度更高的火星取樣返回仍面臨諸多挑戰、有待突破。

在火星探測領域,中國起點高,通過2020年的天問一號任務,一次性完成對火星的「繞、落、巡」探測,超期服役的祝融號火星車獲得了豐碩科研成果。目前,中國已經開始籌劃建設世界首個火星樣品實驗室,同時深化論證天問四號探測任務,實現木星及其衛星環繞探測,隨後抵達天王星。

美國曾先後8次成功著陸火星,最近的一次是2021年2月登陸的「毅力號」火星車。當年美媒在報道中國成功登陸火星的同時,都不忘強調美國曾「多次成功著陸火星」。

「在火星採樣返回的競賽上,鹿死誰手還尚未可知。」新華社今年9月曾寫道。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b3fc2f8bba3e583ec84caeaddd306893.html














中日最新對話

2024-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