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軍向中東增派驅逐艦和戰機,全因「林肯」走了就沒航母

2024-11-05     觀察者網

【文/觀察者網 山貓】據美國海軍學會新聞網(USNI News)11月4日報道,隨著「林肯」號航空母艦即將駛離中東地區,美國將在「未來幾周內」向中東派遣更多的驅逐艦和轟炸機。

五角大樓新聞秘書派屈克·萊德少將當天證實稱,美國國防部長勞埃德·奧斯汀已經下令向中東派遣了更多的彈道飛彈防禦驅逐艦、空軍戰鬥機和B-52戰略轟炸機。新聞稿中沒有寫明哪些驅逐艦、飛機或者戰機中隊將前往中東的更多細節,不過美國中央司令部已於3日在其官方社交媒體帳號上確認,來自北達科他州邁諾特基地第5轟炸機聯隊的多架B-52抵達了該司令部任務區域。

今年7月11日,美國海軍「尼米茲」級核動力航空母艦CVN-72「亞伯拉罕·林肯」號從加州聖迭戈軍港出航,艦上還搭載了裝備F-35C艦載機的美國海軍陸戰隊第314「黑騎士」中隊(VMFA-314),準備開赴西太平洋部署。不過到了8月2日,「林肯」號航母打擊大隊又接到國防部長奧斯汀的命令,前往中東替換今年1月開始部署的CVN-71「西奧多·羅斯福」。隨後「林肯」號打擊大隊於8月16日進入印度洋,並在22日抵達中東——這意味著其在包括南海在內的太平洋上僅活動了一個月左右。

8月15日,即將駛入印度洋的CVN-72「林肯」號航母美國海軍

萊德沒有進一步透露關於「林肯」號何時離開中東,以及原定前往中東替換CVN-69「艾森豪」號(已於7月返回美國),現正在挪威奧斯陸的CVN-75「哈里·S·杜魯門」號航母打擊大隊何時抵達。截至本文發稿時,「林肯」號距從聖迭戈出發有117天,在印度洋活動則有81天。從時長上看,儘管「林肯」尚具備再停留至今年底或明年初的能力,但五角大樓在本月1日發布的新聞稿中明確表示「林肯」號即將出發(prepares to depart),因此美國將在包括東地中海、紅海和波斯灣的整個中近東大片地區面臨「航母真空」的局面。2021年底,美國為應對陡然緊張的俄烏局勢將「杜魯門」號打擊大隊派往東地中海,自此一直在該區域保持了航母存在,儘管中間也曾在東地中海出現過一段無航母時期,不過並沒有出現過地中海與中東同時沒有航母的情況。

10月27日,參加北約「海王星打擊24-2」演習的CVN-75「哈里·S·杜魯門」號航母在北海上接受「供應」級快速支援艦T-AOE-8「北極」號的補給,隨後前往挪威奧斯陸進行訪問美國國防部

在這種情況下,美國中央司令部必須考慮在紅海沒有航母打擊大隊的情況下繼續進行所謂「繁榮衛士」行動,根據USNI新聞網「艦隊追蹤」一欄的統計,目前在紅海仍有DDG-67「科爾」、DDG-106「斯托克代爾」和DDG-111「斯普魯恩斯」三艘「阿利·伯克」級驅逐艦。此外,東地中海還部署了一支由LHD-1「黃蜂」號兩棲攻擊艦、LPD-21「紐約」號兩棲船塢運輸艦和LSD-51「橡樹山」號兩棲船塢登陸艦組成的兩棲戒備群,以及DDG-51「阿利·伯克」和DDG-84「伯克利」兩艘驅逐艦。

根據觀察者網軍事評論員統計發現,即便「杜魯門」號打擊大隊能夠在「林肯」號離開前立刻趕到中東,避免這一最糟情況,但美國海軍仍然面臨著相當程度的航母短缺:首先是幾艘剛剛完成部署回港、難以立即再次出動的航母,如CVN-69「艾森豪」(今年7月)、CVN-76「里根」(今年9月)和CVN-71「羅斯福」(今年10月);其次是正在換料大修、明年才能夠完成的CVN-74「斯坦尼斯」和上月仍然在重新安裝彈射器的CVN-77「布希」;CVN-73「華盛頓」號則正在前往日本橫須賀進行長期「前沿部署」,以作為美日軍事同盟的某種核心象徵,自然不能輕易調動。

動用其餘航母的前景也難稱樂觀:除不知能否及時趕來的「杜魯門」號之外,CVN-68「尼米茲」計劃於2025財年起退出作戰艦隊,開始反應堆卸載工作,在此之前能否進行最後的部署仍不清楚;CVN-70「卡爾·文森」號儘管於今年2月份結束一次中等時長的部署,但在6月又領銜參加了今年的「環太平洋」多國海軍演習;而今年1月結束紅海部署的CVN-79「福特」也將在2025財年接受關於搭載F-35C艦載機的升級改裝。這就意味著,在2025年上半年之前,美國海軍的「華盛頓」和「杜魯門」兩艘航母必須在亞洲和中東充當某種不可移動的「石獅子」,而如果歐洲還需要航母,或者想要其他的機動航母兵力的話,只能夠指望「尼米茲」在停航前再進行一次最後的部署,或者「福特」在實施F-35C搭載能力改裝前再出動。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31a89826d94b21c691de446788e395d0.html














中日最新對話

2024-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