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三國戰略來看三分天下之勢的形成與維持

2022-08-08     仲安筠

原標題:由三國戰略來看三分天下之勢的形成與維持

在整個三國歷史當中,三分天下之勢維持了很長的時間。從三國鼎立(公元220年)到蜀漢滅亡,三分之勢破裂(公元263年),三分之勢共維持了43年。其實正確的說,從劉備入益州消滅劉璋勢力、曹操入漢中消滅張魯勢力起(公元214年至公元215年),中國就已三分,因為中國大陸上至此就只剩下三個勢力。也就是說,從公元215年三分之勢就已基本形成。應該說,這不是一個良好的歷史發展勢頭,不利於歷史的正常發展。而造成三分天下之勢形成的最大原因,就是魏蜀吳三國的戰略國政都是以維持三分為主。

三國的戰略:

蜀國:蜀國雖是三國中最弱的國家,但亦是三國中最為活躍的國家。從諸葛亮北伐到姜維北伐,蜀國一直以攻方的身份出現在三國當中。這取決於蜀國的地利與戰略。

在地利方面,蜀國在三國中占絕對優勢。雖然蜀國國小地偏,卻有著良好的防守地形。由於山隘眾多,而且防線較短,用於防守的兵力因此大大減少了,這有利於蜀國進行北伐。

在蜀國戰略方面,可以以「以攻為守」來進行概括。蜀國自稱是漢室正統,在正統輿論上當然要與「謀反」的魏國對抗。因此,就算蜀國在蔣費時期沒有進行北伐,但是由於國政方針與社會輿論上都指向魏國,所以在輿論上蜀國仍然以漢室正統為口號對魏國發動攻擊。這造成蜀國一定會以攻方的身份出現在三國當中。

蜀國地小國偏,平原較少,相對來說,發展空間遠遠不及魏國。如果兩國都互不侵犯,維持現狀,差距只會越來越大。因此蜀國必須不斷進行謹慎的北伐,騷擾魏國邊境,使魏國的發展速度減緩,使雙方差距擴大的速度放緩,以便蜀國生存下來。其實這應該是諸葛亮北伐采謹慎態度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勝了,能擴大騷擾面積,使魏國派出更多部隊,使雙方的差距擴大的速度進一步放緩,而且也算是順應了蜀國的國政方針與社會輿論,以光復漢室為己任。敗了,也不要緊。因為北伐採取謹慎態度,因此不會有很大的損失。就是因為諸葛亮北伐采這種態度,因此不接受魏延子午谷之計絕對是正確的。在對魏方面,蜀國採取騷擾的方針。在對吳方面,蜀國採取聯和的方針。東聯吳國,北擾魏國,蜀國為三分的形成與維持可說是獻出了寶貴的力量。

其實說真的,蜀國無論如何,也難以避免滅亡的命運,但是怎麼才能使蜀國活得更長久呢?諸葛亮的這個「以攻為守」的戰略,就是為了使蜀國活得更長久而設的。事實證明,蜀國的確在這個戰略方針的帶動下活了43年,僅僅比魏國的46年短了三年,諸葛亮的戰略十分成功。諸葛亮的這種「以攻為守」的自保戰略雖然成功了,不但放緩了魏蜀雙方差距的擴大速度,還放緩了統一的速度,放緩了我國正常應有的發展速度。在一定程度上,諸葛亮的這種戰略可以說是害國害民的。

吳國:因為三國鼎立時的戰爭多以蜀魏之間的正統戰為主,吳國在三國中一般以中間人的身份出現。因此,在三分天下之勢的形成與維持這段歷程中,吳國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吳國在地利上雖說是占了長江之險,但是長江這條防線並沒有為吳國帶來多大好處。由於占據了長江中下游,因此防線拉得很長。防線越長,敵人可鑽的空隙就相對增多。強大的魏國與吳國只有一水之隔,對吳國的威脅可想而知。由於這個原因,吳國用於沿岸防守的兵力占了國內兵力的大部分。加上上游有蜀國占據順江而下之便,對吳國的威脅是很大的。雖然吳蜀是盟國,但是雙方的交往建立在利益之上,並不穩固。荊州問題更為兩國交往帶來了很大的障礙與隔膜。兩國邦交的維持,完全是建立在強魏壓境的基礎上,只要強魏不再強大,兩國的邦交一觸即破。面對這種既有魏國虎視眈眈,又有蜀國貌合神離的局面,吳國只好採取左右逢源的戰略,以便使吳國能在三國中生存下來。

吳國戰略,可以以「左右逢源」為概括。吳國雖然在魏蜀正統爭奪戰中處在中間人的地位,相對來說,戰爭的威脅較小。但是由於無論魏贏還是蜀贏,都必將以吳國為下個目標,因此吳國在戰略上必須採取「左右逢源」的戰略,使魏蜀的發展受阻,好讓自己在存活下來的同時撿便宜,撈油水。這間接造就了三分之勢的形成與維持。吳國的「左右逢源」戰略,主要體現在荊州問題上。吳國在荊州問題首先與魏國合作,得到荊州這一大便宜,但後來又與蜀國重歸於好,抵抗魏國。可以說,這是吳國「左右逢源」戰略的大成功。由於吳國在對付魏蜀二國中採取這種「左右逢源」的戰略,對三分的形成與維持可以說是出了最大的力度。

魏國:魏國是三國中最為強大的國家,無論經濟、軍事、內政等都居三國榜首。因為霸占中原地區,魏國儼然就是正統,因此有關文獻的記載,多以魏國的年號為主。以魏國的國力,其實足以消滅吳蜀兩國,但是為什麼魏國在曹操死後到滅蜀戰爭之間,一直沒有進行有組織性的大規模入侵呢?

一方面是地廣的問題。地廣雖然有很大的收入,但是需要的兵力物質也相對增大。由於魏國的防線極長,不但機動力不及蜀吳二國,而且能調動的兵力也相對減少。

而另一方面就是魏國的戰略。魏國戰略以「以守為攻」為概括,與蜀國戰略剛剛相反。魏國既然占據中原之地,發展空間極大,與吳蜀的差距就會隨著年月逐漸增大。既然占據著這麼大的好處,魏國當然不需要急著去進行統一戰爭。因為如果在吳蜀國力頂峰時與之進行統一戰,雖然有很大機會勝利,但是損失會增大。這種消耗戰術並不是一種明智的選擇。如果在吳蜀國力式微時發動統一戰,就如同破竹之勢,一發不可收拾。不但能保證收復吳蜀,而且能將損失降到最低。因此,魏國領導人一般偏向這種「以守為攻」的戰略,以不變應萬變,以慢打快。因此無論吳蜀如何急著挑戰,魏國都以守勢對抗。魏國的這種戰略,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也放緩了歷史的進程,但是卻比吳蜀的自保戰略積極得多。可以說,魏國為三分天下之勢的形成與維持獻出的力量最少。

總結:魏蜀吳三國的戰略雖然各自不同,但是卻有異曲同功之妙,都為三分的形成與維持出了不少力。而三分天下之勢,在司馬氏上台打亂魏國戰略、姜維誤解諸葛亮北伐用意、吳國偏向蜀國而非左右逢源後正式破裂。雖然三國在自保自強的大前提下都為中國文化的發展獻出寶貴的力量。但是由於三國戰略多以形成與維持三分天下之勢為主,因此三分並不是一個良好正常的歷史發展勢頭。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b2b12e1245730ef8cb23c1f9d48fc71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