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想有時像一顆遙遠的星星,我們只能仰望。可總有人不滿足於遠遠地看,他們選擇一步步攀登,直到有朝一日能真正觸碰星光。10月29日,神舟十九號航天員名單正式公布,三位航天員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與媒體見面,其中一位名字格外引人注目——王浩澤。她不僅是「90後」,還是中國首位女性航天飛行工程師。她的故事像是一場關於成長、堅持與夢想的長跑。
王浩澤來自河北灤平縣,一個普通的家庭。她的父親是一名交通警察,母親是教師。母親的成長曆程對王浩澤影響深遠:年少時因貧輟學,但依靠自學完成學業,最終成為老師。這樣一位母親,用實際行動告訴女兒,知識能改變命運,而努力能塑造未來。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的王浩澤,從小便知道,只要付出足夠的努力,生活的每一條路都通向更寬廣的遠方。
求學時,她的成績始終名列前茅。高考考入東南大學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後,她並未滿足於此,而是以優異成績繼續深造,攻讀工程熱物理的研究生學位。大學期間,她並不是一味埋頭讀書的「書呆子」。她熱愛運動,曾是校田徑隊的一員,代表學校參加各類省級比賽。那時的跑道上,她可能不會想到,這些鍛鍊為她未來的航天員生涯打下了多麼重要的身體基礎。
畢業後的王浩澤進入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成為火箭發動機的預研設計師。看似離夢想漸行漸近,但挑戰才剛剛開始。她的工作不是簡單的「拼積木」,而是在零基礎上不斷探索,攻克一道道技術難關。那些複雜的方程、看似無解的參數和「天書」般的計算模型,像一道道遊戲中的關卡,需要她動用全部智慧一一破解。正是在這些探索中,她發現自己熱愛迎接未知的挑戰,那種「闖關」成功後的成就感,驅使她不斷前行。
然而,她的航天之路也並非一帆風順。研究生期間,她一度被陌生的課題折磨得筋疲力盡,甚至嚮導師吐露過「太難了,想放棄」的念頭。導師的一句話深深觸動了她:「即便以後不搞科研,現在也要養成認真做事的習慣。否則將來遇到你喜歡的事情,可能也不會認真對待。」這句話像一盞明燈,為她照亮了未來的路。王浩澤把這段教訓記在心裡,成為她面對任何困難時都堅持到底的準則。
真正改變她命運的,是國家第三批航天員的選拔通知。當這個機會出現在她面前時,她毫不猶豫地報了名。經過一輪又一輪嚴格的考核,她成功入選。當她走進航天員大隊,看到那些曾在電視上見到的航天英雄近在眼前時,那種激動與欣喜幾乎讓她懷疑自己是否身處夢境。那天,她在日記本中寫道:「最大的幸運,莫過於在年富力強時肩負使命;最大的幸福,是將個人價值與祖國需要結合。」
成為航天員後,她進入了全新的世界。航天員的生活只有兩種狀態——飛行,或準備飛行。每一次訓練都是為下次任務做好萬全準備。在這支隊伍里,不論是執行過任務的資深航天員,還是新加入的成員,大家都一樣地拚命投入,載譽而歸後便迅速清零,重新投入學習和訓練。為了飛得更高、更遠,他們不斷突破自我。
航天員的訓練是常人難以想像的。在出艙程序訓練中,她需要穿著超過100公斤的艙外航天服,完成在失重狀態下的精細操作。厚重的手套讓她的雙手失去觸感,狹窄的頭盔限制了視野,每一次移動都像在與自己的身體較勁。訓練初期,她甚至無法準確地將軟管束接頭插入腰部那僅1厘米直徑的小孔中。一次又一次的失敗後,她沒有選擇退縮,而是不斷練習,直到肌肉記住每一個動作。
類似的挑戰在失重水槽模擬訓練中再次出現。她需要將穿著厚鞋的雙腳卡入不到2厘米寬的限位器中。即使在地面上,這樣的操作都已不易,更何況是在水下模擬的失重環境里。第一次訓練失敗後,她沒有氣餒,而是向有經驗的隊友請教,向劉洋和王亞平等前輩學習「太空生活」的技巧。在無數次重複練習後,她終於掌握了每一個操作要領。
2024年6月26日,王浩澤在出艙訓練中表現出色,這讓她離飛天夢想更近了一步。她將每次失敗都當成通向成功的必經之路,在不斷打磨中成長為真正的「太空戰士」。大家都稱她是「拚命三娘」,這不僅是一種稱讚,更是一種對她毅力與決心的肯定。
每個孩子小時候都有仰望星空的時刻,幻想自己飛向太空的模樣。2003年,楊利偉搭乘神舟五號一飛沖天,實現了中國人的飛天夢想。彼時的王浩澤還只是個上初中的女孩,站在教室外抬頭看天,或許也在想像未來的某一天自己是否有機會飛向星空。如今,那個女孩終於成為了人們期待中的航天英雄,踏上了飛向太空的征途。
神舟十九號即將啟航,帶著三位航天員的夢想和國家的期盼。對於王浩澤而言,這不僅是一場飛行,更是一段自我超越的旅程。她說:「我想在『太空豪宅』里體驗失重的快樂,在深邃的宇宙中與星星揮手,但更想透過舷窗看看生我養我的祖國。」她的故事告訴我們,夢想從不會因為遙遠而不可達成,只要我們有足夠的勇氣和毅力,星辰大海也能觸手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