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歷史上的今天 · 9月24日 · 海會寺,一座名剎的興盛與荒蕪

2022-09-24     馮曉暉

原標題:九江歷史上的今天 · 9月24日 · 海會寺,一座名剎的興盛與荒蕪

1992年9月24日,廬山區政府決定復建海會寺。

地點:

九江

類別:

宗教

筆者攝於 2022 年 5 月

1992 年 9 月 24 日,區政府決定復建海會寺。該寺建於明萬曆四十六年,後遭戰火洗劫。

資料來源:廬山區志

廬山海會寺,一座在近代特別有名的寺廟,它位於廬山東南五老峰下,廬山市海會鎮附近。不清楚是因海會寺才有了海會鎮的名字還是相反,各方說法不一。筆者認為是前者,海會是個佛教用語,意為眾僧聚會,德深如海。而在民國時期,這裡還是星子縣的五老鄉。如果五老鄉因海會寺而改名,也說明這座寺廟的名氣很大。

民國時期的海會寺 圖源:廬山風景名勝區

其實海會寺以前沒多大名氣。有人說海會寺是廬山五大叢林之一,顯然是高抬了它,山南五大叢林還差不多。甚至在山南的寺廟中,海會寺的歷史也並不長,它始建於明萬曆四十六年(1618),原為海會庵,清康熙版的《廬山志》中對它隻字未提。海會庵在咸豐年間遭兵燹,顯然是太平天國乾的。同治年間,海會庵復建,仍沒多大名氣,清同治版的《南康府志》提了它兩句。到了清末,特別是在民國,海會寺的名頭越來越響亮,甚至到了國人皆知的程度。海會寺的名氣並不主要來自於宗教,它是個政治之寺、軍事之寺、文化之寺,或者說,有太多的政治、軍事、文化事件與它有關。

寺廟被稱為叢林,多建在遠離城市的山間,那麼請問:這些寺院靠什麼生存發展?寺廟都有田產,租給佃農、自種,養活一批僧人沒問題,但種地換來的那點稻穀可沒法給佛像貼金身。很多人不了解,古代寺廟有個特別重要的功能——行旅服務,掏出大把銀子就能隨便住店喝酒泡妞,那是武俠電影看多了。其實城市之外根本不會有什麼像樣的旅店,驛站是朝廷的,拿著公文才有資格使用,對商人、文士和普通官吏來說,寺廟提供的吃住服務最安全,而依靠這些人的捐助才能使寺廟的香火更旺盛。超大的寺廟一定建在官道旁,距離府城縣城有一天的路程,比如東林寺。距離城市近的,招攬旅人喝喝茶打個尖,也能掙些香火錢。

Google 地形圖

海會寺的興盛則得益於牯嶺的開發,請注意上圖中海會鎮的位置。廬山上本是個清冷荒僻的地方,因為當年英國人李德立開發牯嶺,它迅速成為了一座山上之城。山北蓮花洞登山道的客流量最大,是大多數旅客的選擇。山南也有幾條登山道,如果客人從外地來廬山,也可以不到九江港而是坐船進入鄱陽湖,在海會鎮附近上岸,走距離牯嶺鎮最近的海會寺登山道上山。當年的道路交通不發達,山南這條登山道效率最高。

藉助著牯嶺租界地,海會寺迅速興旺起來,它也成為山南旅遊的主要景點和旅店。1928 年胡適游廬山,寫下了著名的《廬山遊記》,在他的三天行程中,第一天遊覽山上景點後坐轎下山,當晚一行人就住在海會寺中。

民國時期的海會寺 圖源:廬山風景名勝區

香火旺了,就有高僧大德來鎮場子,寺廟中也會存著些珍稀古籍之類。據稱海會寺有趙孟頫的經書真跡,有羅漢圖,最著名的是普超法師用自己的鮮血寫就的《華嚴經》 81 卷,耗時 15 年。這部血經被視為佛界珍寶,吸引了許多軍政要員及知名學者專程登寺拜觀,康有為和梁啟超等人都在血經上留有題跋。

這就要說的海會寺特別之處:它糅雜了太多文化、政治、軍事的成分。

康有為曾經三訪廬山,對海會寺情有獨鍾,前兩次都曾留宿題詩,最後一次(1926 年)來廬山,他見寺廟荒敗,還特地留下款項讓僧人添置田產。康有為第二次訪海會寺時,在二門上題寫了「真面目」三字,出處當然是蘇東坡的「不識廬山真面目」。康的這三個隸書字有些古怪,請注意都是反鐫,也就是背面字,左右倒過來的。這麼做顯然是為了讓人猜測其用意,這種創意是「康聖人」個性的體現。

康有為題「真面目」 筆者攝於 2022 年 5 月

來過海會寺的國民黨政界要員數都數不清,我黨最著名人物是劉少奇。1927 年 6 月,身患肺病的劉少奇由黨中央安排到廬山療養,在山上住了十幾天後,他聽說自己的汪精衛等國民黨要員也要上山,這些都是自己的老熟人,卻見不得面,於是劉少奇就化妝成教書先生住到海會寺里。海會寺那時候已經衰敗,只有一老一小兩個和尚。劉少奇住了不久,聽說汪精衛等人要來拜佛,就又移居白鹿洞書院。1959 年第一次廬山會議結束後,劉少奇還專程帶著夫人王光美訪問了山南,在海會寺里見到了當年的那位小和尚。

讓海會寺名揚天下的是有「第二黃埔」之稱的廬山軍官訓練團。1933 年 7 月,為了推行「剿共」計劃,蔣介石親自選址,在海會寺下開設了面向中下級軍官的訓練團,前後開辦了三年,訓練軍官多達2.5萬人。國民黨軍隊的很多將、校級軍官,都曾在廬山受訓(見《九江歷史上的今天 · 7月18日 · 第二黃埔——廬山軍官訓練團》)。訓練團將團本部設于海會寺內,在寺前建設了大批營房、訓練場、講堂等。第一年訓練團營地都還是帳篷和竹木搭建臨時房屋,後來修築了一批質量很高的永久性建築,蔣介石計劃將其建成國內最大的以輪訓為主的軍事學校。

訓練營營地平面圖 圖源:《廬山訓練紀實》

上面的平面圖中,左下角為海會寺,被標註為「團本部」,可見當年的海會寺規模不小,房屋有二三十間。

1938 年 8 月,日軍侵占星子縣。據民國《廬山續志稿》記載,日軍曾在海會寺駐紮,將軍官訓練營拆毀,用來修築日軍營房,寺院亦毀去近半。抗戰勝利後,軍官訓練營僅余道路及屋牆。

1946 年,蔣介石指定在海會寺及白鹿洞開設國立中正大學(見《九江歷史上的今天 · 8月29日 · 中正大學與白鹿洞書院》),中正大學派出師生 160 餘人到海會寺,完成的測繪工作。後來,就沒有後來了。

筆者攝於 2022 年 5 月

解放後,寺前的訓練團營地被改建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康復醫院,醫院搬走後做過廬山墾殖總廠的種兔廠。1958 年起,江西共大廬山分校和九江海會師範學校先後在此地辦學(見《歷史上的今天 · 6月21日 · 江西共產主義勞動大學興衰錄》),1991 年海會師範停辦。

海會寺一直沒有興盛起來。文革期間寺廟被毀,1986 年有僧人回寺修持。1990 年起,衍意法師主持寺院,衍意是位女尼。1992 年 9 月 24 日,廬山區政府決定復建海會寺。這一次復建可以稱為拓建,顯然是為了旅遊開發,在《九江歷史上的今天 · 7月28日 · 1919到2017,廬山索道百年建設史》中介紹過,1993 年有香港商人籌建以海會寺為起點,經五老峰上廬山青蓮寺纜車工程。該項目後來受到多方面質疑,最終不了了之,搞得是一地雞毛。

筆者攝於 2022 年 5 月

在衍意法師的主持下,寺院有一定的恢復,門外建了一棟還不錯的居士樓。但不知為何,寺院內的重建工作卻不成樣子。筆者去探訪時,見寺院內破敗不堪,寮房凋零,除了那座虛雲老和尚曾經講經的佛殿稍微體面點,可以說整座寺廟都是危房。院內不見一人,仿佛荒山廢寺一般。在廬山的各處寺院多已恢復重建當下,也算是近代名剎的海會寺竟是這等境地,真是不可思議。

其實也沒什麼不可思議的。寺院的建設就如企業一樣,不在於歷史上如何,在人,在領導。再之有些咱們外人搞不清的事兒,比如下面這則新聞。

圖源:鳳凰網

需要說明的是,以上新聞顯然是一面之詞。筆者也聽說過一些事兒,還是不評價為好。寺院因其特殊性,產權很難釐清,大多數就如小微私企,命運完全由老闆決定。遇到精進勤奮的,無名也能金碧輝煌,攤上乖僻孤高的,名剎也會香斷火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b0aae28e74a360b7ea4329cf3acda74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