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爸退出家族群」衝上熱搜,獲贊28萬:這樣的人,活得真高級!

2023-05-17     精讀君

原標題:「我爸退出家族群」衝上熱搜,獲贊28萬:這樣的人,活得真高級!

精讀君通識詞典已上線2030/2000詞條

今天是精讀君陪伴你終身成長的第3502天

01

據說每個人的微信里,都有一個叫做「相親相愛一家人」的家族群。

在這個群里,父母、親戚齊聚一堂,每天分享的不是土味表情包,就是各種養生視頻,還有「99%的人都不知道的事兒」。

前段時間,博主@張悅寧寧寧就在社交平台分享了發生在自己家族群里的一件事,還一度衝上了熱搜,獲贊28萬。

博主表示,自己有個很愛分享的老爸,平時遇到有趣的事、好看的內容,都會第一時間分享到家族群里。

但除了自己偶爾捧場外,群里的其他親戚對他的分享幾乎不作回應。

有一回,博主爸爸像往常一樣在群里分享了一瓶28年的老酒。

但一整天過去,僅有博主一人發了個點贊的表情。

這一次,爸爸終於憋不住了,他最後發了一段話在群里,吐露自己的心聲,之後就毅然退群了。

後來,「因分享無人回應爸爸退了家庭群」這個話題就衝上了熱搜,引發熱議。

有網友曬出「同款退群爸爸」:

也有網友分享自己內心強大的親戚——無人回應,仍然堅持分享:

還有人覺得博主爸爸太玻璃心,畢竟沒有人有義務回應他。

然而,我卻覺得這位爸爸很酷,既然所在的圈子無法和自己同頻共振,那就退出去,換個圈子繼續嗨皮。

生活中,能做到像這位爸爸這麼果敢的並不多,畢竟群里的人都是親戚,因為話不投機就退群,多少顯得有點矯情。

為了給親戚留下一貫以來的好印象,許多人就算心裡再鬱悶,也不會退群。

但從那以後,他們又會陷入另一種糾結:以後有事在群里到底是分享還是不分享?

不分享吧,覺得實在可惜;繼續分享吧,又怕得不到回應心情會很低落。

自此,人生陷入無止境的內耗。

02

這位爸爸讓我想起一個義大利的3分鐘短片——《星期六》。

短片的主人公,是一名獨居男子。

周六的早晨,男子一邊啃著香蕉,一邊思考著今日的待辦清單。

他盤算著,過一會要洗碗、洗衣服、支付帳單、清潔浴室、丟垃圾、打電話給母親,然後晚上再找點有意思的事情做。

在真正開始做這些事之前,他把整個過程預想了一遍,包括所有可能會遇到的狀況和不好的結果。

他在腦海中反覆盤算,試圖找出一個最佳的方式;大量情緒被消耗,瑣事卻越積越多。

就這樣,日暮黃昏,月落樹梢,一天馬上就要過去了,而男子卻一件事也沒做成。

明明做完所有的事情,只需要兩三個小時,但他卻花了將近一整天的時間,把簡單的事越想越複雜。

最終,他什麼也沒幹,卻感覺身心俱疲。

這位男子,就是典型的內耗型人格,被內心的糾結困在方寸之地,行動力幾乎為零。

生活中,很多人都有類似的感受,明明一整天什麼事也沒做成,卻感覺特別疲憊。

比如,你有沒有過這樣的體驗:

同事在會議上對你的提案表示不認同,於是你不停糾結:「他是不是對我有意見?」
客戶說了幾句有點帶刺的話語,頓時讓你心生疙瘩,想著「他是不是對我不滿意?」
伴侶不過5分鐘內沒回信息,就開始胡思亂想:「我是不是把他惹生氣了?」
……

當你陷入這樣的情緒之中,說明你正在經歷精神內耗。

通俗地講,就是自己內在的兩個小人在打架,內在發生衝突。

精神內耗的人日常最多的體會就是累,沒來由地累,因為他們把太多的能量消耗在了心理摩擦上。

而人的精力有限,你只有100%的能量,80%都在自我內耗,行動力自然就弱了。

所以就算什麼事也沒做,你也會感覺到疲憊。

03

造成內耗的原因很多,最常見的就是因為一個人性格中的高敏感低自尊因素。

高敏感很好理解,一點小事就能牽動一個人的神經,造成過度思慮。

自尊,則是一個人對自己的整體看法:我們如何評價自己,以及我們賦予自己作為人的價值。

自尊水平高的人,能對自己形成較全面且平衡的認知,能夠看到自身的價值,不會因為某件事沒做好、某個人不喜歡自己,就片面地得出「我很差」的結論。

而自尊水平低的人,對自己內在的整體評價是負面的,是一種對自己不認可、不接納、不認同的負面信念和情緒。

這樣的人很容易因為一兩件事沒做好,就產生自我懷疑和自我否定。

如果高敏感和低自尊同時存在一個人的性格中,人就很容易產生自卑心理,從而過分關注他人的眼光,常常不自覺地思考「我剛才的表現是不是不太好呢?」「他是怎麼看我的?」……

這時候,內在小人無時無刻不在打架,就會造成心理損耗,把自己搞得很累。

精神內耗的危害,往小了說,處世優柔寡斷,做事拖拉,沒有效率;往大了說,會錯失人生中的很多機會,包括工作上和感情上的機會。

記得《老友記》中有個片段。

主角羅斯有著所有人都羨慕的履歷:

常青藤畢業,博士學歷;
擔任紐約地質博物館首席顧問;
29歲就成為紐約大學最年輕的常駐教授。

即便如此,他在追求自己新同事卡莉時,仍然表現得極度不自信,因為卡莉的前男友曾獲得過諾貝爾獎提名。

他覺得,這麼優秀的人都被卡莉甩了,自己可能也配不上卡莉,於是遲遲不敢表白,而是把時間都用在對比自己和卡莉前男友的履歷上。

他為此茶飯不思,搞得自己身心俱疲。

直到有一天,他發現卡莉早已有了交往對象,更讓他沒想到的是,卡莉的新男友學歷並沒有他高。

他終於醒悟:不是我不配,而是我一直認為自己不配

04

2條建議,幫助你走出內耗。

學會課題分離

心理學家阿德勒提出過一個概念,叫課題分離

指的是想要解決人際關係的煩惱,就要區分什麼是他人的課題,什麼是自己的課題,在心中樹立一條清晰的分界線。

用大白話來說,就是分清楚什麼是他人的事,什麼是自己的事。

比如,你在家族群里分享生活,沒人回應你,你覺得這個群對你來說毫無意義,想要退群,但礙於面子遲遲不敢操作,於是陷入糾結。

這時候,你就應該明白,退群後別人如何看待你,那是別人的事,你無法干涉;同樣的,你也有你的事,也是別人無法涉足的,只能靠你自己,想要獲得內向的平靜,就只管退群。

能夠清楚地認識到這一點後,你就會發現自己一下子看開了很多人際關係上的矛盾。

停止活在他人眼裡

叔本華說過:「人性有一個最特別的弱點,就是在意別人如何看待自己。」

很多人之所以不快樂,就是因為太在乎周圍人的反應。

但《我真的很棒》一書中提到一個「262法則」,指在你身邊,無論你怎樣,都會有20%的人喜歡你,60%的人都覺得你無所謂,20%的人討厭你。

你努力一點,可能改變了這個人對你的看法,另外一個人可能就會討厭你了,因為你變了。你優秀了,周圍有人喜歡你了,可是你追求優秀的時候也會忽略身邊人,親密的人也許會討厭你。

所以,你不可能做到讓所有人滿意,你要做的,只有取悅你自己。

作家渡邊淳一曾說:

「如果總是覺得,生活中有無數雙眼睛盯著自己。請記住,人生最重要的,是用自己的眼睛看自己。」

當你開始接納自己、內觀自己,堆積在內心的壓力就會不斷釋放。

一旦學會將生活的重心轉移到自己身上,你就能活出高級的人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b09c058f2d6f216239fe6e3365eb93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