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勝盼
林語堂在《蘇東坡傳》里寫道:「鮮明的個性永遠是一個謎。世上有一個蘇東坡,卻不可能有第二個。」蘇軾是個難遇的天才,生時吸引了無數人圍聚在身旁,身後又吸引了許多人關注他跌宕的一生。他既是古代文人的理想寄託,也是現代人的精神解藥。文史作者郭瑞祥新作《蘇軾的朋友圈》以詳實的史料為基礎,結合當時的環境和相關人物,幫助讀者從另一個視角發現蘇軾的自由本性、絕世才情和豁達洒脫的人生境界。
《蘇軾的朋友圈》切入點新穎,以蘇軾的社交圈破題,構思獨特,筆力深厚。書分七大篇章,「家人」「師長」「知己」「藝術家」「政敵」「弟子」「方外人」。通過蘇軾的社會交往,一覽北宋文人圈的藝術生活和政治環境。從論策入仕到三詠赤壁、廬山訪禪,從烏台詩案到元祐黨爭,讀者看到的不僅是一個仕途浮沉之下、變與不變之間「孤月此心明」的蘇軾;還是有宋一代的人文風流、革新政令,朋黨之爭的次第呈現,廟堂與江湖、現實與理想,「散作人間萬竅風」。本書不僅僅是一本傳記,更是一幅關於北宋文人生活的綜合畫卷。通過蘇軾與家人、師友、知己、政敵、弟子等人的社會交往,讀者不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蘇軾這位偉大文學家的多面人格,也能感受到北宋文人圈的命運交織和人生糾葛。
如果北宋有「朋友圈」,蘇軾的朋友圈一定是最熱鬧的之一。貧窮與富貴、順與逆、南與北、繁華與荒蕪、高升與貶謫、豪邁與多情,他的一生交織錯雜起伏不定,無論在何種境地他都坦蕩有趣。他的豁達也讓他在誹謗、誣陷、打壓中,仍然朋友遍天下。蘇軾的朋友圈裡不僅有達官顯貴、仙風道骨的人物,還有家徒四壁、滿腹經綸的普通人,詩友、書友、畫友、酒友、驢友應有盡有。他們暢談詩詞、書法、繪畫、美食,共同享受生活的美好。這位大宋天才,是天生樂天派、悲天憫人的大詩人、黎民百姓的好朋友。
蘇軾的三段愛情經歷,編織成了他的整個人生,有辛酸,有溫暖,有感動。如果說王弗是蘇軾的「白月光」,王閏之就是他的「煙火灶」。紹聖元年(1094),蘇軾被貶到荒蕪不宜居的惠州。謫貶黃州時還有王閏之陪伴,等貶謫惠州時,王閏之已經去世,只有侍妾王朝雲堅定地跟著他,甘願共赴險難。人最落魄時才意識到不離不棄的可貴,蘇軾寫下大量詩詞贈送朝雲,其數量遠遠超過兩位正妻。紹聖三年春,朝雲生日,蘇軾作詞《王氏生日致語口號》。是年朝雲35歲,蘇軾希望她像天上的神仙一樣長生不老,不想這年七月五日,朝雲遭遇瘟疫,竟撒手人寰。蘇軾把她安葬在惠州西湖棲禪寺東南,並親手寫下楹聯: 「不合時宜,惟有朝雲能識我;獨彈古調,每逢暮雨倍思卿。」
「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蘇軾與張方平之間的關係,超越了朋友,超越了師生,有著近乎父子的情誼。歐陽修對蘇軾更是抱有極大的期望,而蘇軾最終也是圓滿地做到了不負所望。「篇章散人間,墮地皆瓊英。」蘇轍如此評價蘇軾的文學成就。蘇轍對兄長敬愛有加,兄友弟恭。縱觀蘇軾一生,多次落難,蘇轍都竭盡全力營救,從未為自己的得失考慮過。蘇轍之於兄如此,自然亦是人間值得,蘇軾的詩中多次寫想與子由對床暢談,然而人在官場,身不由己,終是不能如願,令人唏噓不已。
蘇軾一生歷經風雨,卻始終泰然處之,把世人眼中的苟且生活,活成了無數人羨慕的理想人生。讀蘇東坡,是讀命運的無常,他不能教你我在逆境中翻盤,卻告訴了你我如何在困難中活下去,並且活得洒脫。陳寅恪曾言:「華夏民族之文化,曆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正因為當時文人都很有才華,且希望能為國家作貢獻,「戰場之上無兄弟,朝堂之上無好友」,大家都在堅持著自己心中那份真理,所以,蘇軾才會毫不矯情地說:「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兒,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好人。」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add68ffb8c806ee73620b526f0c2fc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