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歲老農隱藏55年,掏出一破布包驚呆省委書記:您是特等功臣?

2024-01-15     千年史館

原標題:86歲老農隱藏55年,掏出一破布包驚呆省委書記:您是特等功臣?

2011年1月4日下午,河南濮陽市范縣白衣閣鄉北街村李文祥家中,來了一群客人。

領頭的客人是一位和藹的中年人,還沒等李文祥說話,他就走上來握住了老人的手,熱情地跟老人打起了招呼:

「大爺,我來看看您!」

鄉鎮府已經提前通知了李文祥,說有領導來探望他,老人心想這可能是民政部門的領導們來慰問自己,畢竟自己是村裡掛了名的困難戶,每年都會有政府部門走訪慰問,有些耳背的李文祥沒聽清其他人的介紹,糊裡糊塗地和對方握起了手。

等李文祥把客人們讓進屋裡,都坐下之後,工作人員又向李文祥介紹了那位客人:

「大爺,這位是咱們省委書記盧展工同志,專門來看望咱們村的群眾呢!」

這一回李文祥聽清楚了,感激地回答:

「謝謝盧書記啊!還是黨好!」

盧書記客氣地回答,

「您別客氣大爺,這是我們應該做的!」

盧書記問起了老人的身體和生活情況,李文祥一一作答。

盧書記一邊談話,一邊打量著老人的屋子,屋裡的家具陳設很簡單甚至是簡陋,沒什麼像樣的家具家電,桌上擺著幾張照片,其中一幅照片引起了盧展工的興趣。

照片上是一名身著戎裝的年輕軍人,軍容豪邁,英姿勃發,眉宇間跟李文祥有幾分相似,盧展工開口問道:

「老人家,這是您的照片嗎?您年輕時參過軍?」

李文祥點點頭,

「這都是50多年前的老照片了,那時我還沒退役呢!」

盧展工仔細端詳著照片,發現李文祥的軍裝胸口部位掛滿了大大小小的獎章,他立即來了興趣:

「大爺,這些獎章都是您的嗎?現在還有沒有?能不能拿給我看看?」

李文祥一聽是省委書記要看,也不好意思拒絕,便打開一個上了鎖的抽屜,從抽屜里拿出來一個布包,然後把布包輕輕放在桌上,一層一層地打開。

布包裹了一層又一層,李文祥的動作又很小心翼翼,好像怕是摔碎了什麼寶貝一樣,看得出來這個布包裡面肯定是很重要的東西。

當布包完全打開時,7枚略顯陳舊的獎章展現在大家面前。

盧展工拿過獎章,仔細地觀察,片刻之後,他禁不住接連驚呼出聲:

這是人民功臣獎狀!二等功勳章!這是一等功勳章!這是戰鬥模範獎章!這是特等功勳章!

隨著盧展工的驚呼聲,在場所有人都被驚呆了。

盧展工可是識貨的人,絕不會看走眼,也就是說這些勳章是如假包換的。

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這個其貌不揚的李文祥老人,可不是一般人,而是特等功臣!

一個86歲的普通老農,怎會是特等功臣?他到底有什麼貢獻,會被授予諸多勳章?李文祥為什麼深藏功名50餘年,選擇做一個普通農民?這一切要從1925年開始講起。

1925年5月,大革命正在國內轟轟烈烈地進行,李文祥就在這個時候出生於河南省濮陽市范縣白衣閣鄉北街村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

李文祥祖上幾代都是農民,只能靠種地維生,沒什麼額外收入,如果不是後來參軍,李文祥會和其他農民一樣,繼續從土裡刨食,過著朝不保夕的苦日子。

李文祥的童年是在抗日戰爭中度過的,在親眼目睹了日本侵略者暴行之後,李文祥從小就樹立了「參加八路軍一起打鬼子」的理想抱負,卻始終沒有得到機會。

一直等到1947年的解放戰爭,22歲的李文祥響應號召,報名參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被分到

華東野戰軍第10縱隊29師85團,當了一名普通戰士。

李文祥參軍的時候,解放戰爭已經開始進入大反攻階段,他所在的十縱以能攻善守著稱,且軍紀嚴明,戰鬥力強,是華東野戰軍精銳和打援兵團主力,素有

「排炮不動,必是十縱」

的美譽,而縱隊司令員正是黃埔四期名將宋時輪。

李文祥參軍以後,隨部參加了一系列重要戰役。

1948年9月,李文祥

參加了濟南戰役,承擔攻堅任務。戰鬥中,李文祥表現十分英勇,他冒著槍林彈雨衝鋒在前,輕傷不下火線,手持炸藥包,強行炸開城門,一舉攻破城池,終於攻下濟南城,活捉了王耀武。

李文祥立下二等功,還被提拔擔任副班長。

接下來的1948年冬,李文祥隨部參加了震驚中外的淮海戰役。

淮海戰役中,李文祥所在的十縱承擔最擅長的打援任務。這個時候的李文祥已經是一名經驗豐富的「老兵」,又被提升為班長,

他率全班戰士堅守陣地,消滅敵人大量有生力量,為打退敵軍對黃百韜第7兵團的支援做出了重要貢獻,榮立特等功。

由於李文祥的英勇表現,他

光榮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此後又隨部南下,先後參加了渡江戰役、上海戰役、福州戰役等一系列重大戰役,

再次立一等功,獲「特等人民功臣」獎狀、「戰鬥模範」榮譽稱號,被提拔擔任副連長,授少尉銜。

一次次的立功,一次次的榮譽,一次次的提升,都是李文祥用實打實的戰績打出來的,他不怕犧牲,敢於拼搏的精神,激勵著戰友們勇往直前,勇創佳績!

1956年8月,李文祥響應部隊號召,選擇了復員轉業。

地方領導看到李文祥戰功赫赫,準備把他安置到當地一家電廠當廠長,但李文祥說自己文化低,不懂電力工業,怕干不好影響國家建設,一口回絕了,於是他被分配到福建省建設廳第三建築工程公司任保衛科幹事。

從部隊到地方,

崗位變了,環境變了,但李文祥的黨員身份沒有變,為人民服務的心沒有變,他在保衛幹事崗位上踏實工作,從來不向別人炫耀自己過去的軍功,很快贏得了領導的認可,也解決了自己的終身大事,娶了福建姑娘陳寶珍為妻。

當時國家正面臨經濟困難,為了克服困難,實行精兵簡政,號召各級幹部下放支農。當時,很多人不願意放棄幹部身份,李文祥的幹部級別是18級,工資是每月66元,在那個雞蛋5分錢1個、伙食費1個月8元錢的年代,這筆工資足夠李文祥全家衣食無憂。

可誰都沒想到,李文祥竟然不顧全家人反對,做出了放棄幹部身份的決定,他第一個響應號召,報名下放支農,就如同當年在戰場上帶頭衝鋒陷陣一樣。

就這樣,李文祥放棄了全部工資,甚至連補償金都沒要,義無反顧地回了河南老家。

回到老家後,李文祥不再是國家幹部,再沒有穩定工資,他只是一個普通農民,甚至沒有自己的土地——當時實行公社化,土地集體所有、農民集體勞動,只能靠掙工分、分糧食,相比在城市當幹部的待遇簡直是天壤之別。

由於放棄了所有待遇,李文祥身上沒有一分錢,他是一貧如洗帶著妻子回到老家的,沒錢蓋房子,只得和妻子陳寶珍一起住在村頭一間四處透風的破廟裡。

由於李文祥當過兵,能吃苦,工作踏實肯干,很快贏得幹部群眾的一致認可,先後擔任了

民兵連長、生產隊長等職務。

李文祥的村子是黃泛區,土地鹽鹼化嚴重,糧食產量低,村民們只能吃救濟糧,一年到頭連一頓飽飯都吃不著。看到鄉親們過的苦日子,作為生產隊長的李文祥暗自下定決心,一定要帶領鄉親們脫貧吃飽飯,

「我就不相信,改變貧窮比攻城打仗還難!」

為踐行諾言,李文祥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如何脫貧上。當時縣裡號召引黃種稻,而北街村地處背河窪地,水窪地多,正適宜引水種稻,而李文祥曾經在福建有過種水稻的經驗,他帶領大家用最原始的工具挖渠引水,修整水田,建成了300多畝水田。

水田建成後,第一年就有了畝產600多斤的好收成,全村老小都吃上了白花花的大米,再也不用為吃糧食發愁,後來還發展成為「國家優質水稻示範區」。

1979年,國家開始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李文祥又樹立了一個新目標:

不但要讓村民們吃飽飯,還要讓村民們儘快富起來。

為此,李文祥外出考察,帶領大家種西瓜、建養殖場、修馬路、建學校、建麵粉加工廠,他甚至把自己準備蓋房子的木料捐出來蓋學校,解決了孩子們的上學問題。

在李文祥的帶動下,老百姓逐漸富裕起來,紛紛蓋起了新房,

但李文祥還是住在那間破廟裡,後來他多次搬家,都是借用別人的舊房子,直到1984年才蓋起了3間新房,而這個時候距離他擔任生產隊長已經過去了近20年,他是村裡最後一個蓋新房的。

20多年來,李文祥一直光明磊落,從不占公家一分錢便宜,還經常自掏腰包給村裡的困難群眾捐款,

至於他特等功臣的身份,李文祥更是從來沒有向任何人透露過,村民們只知道他是一位普通的復員轉業軍人,根本不知道他的輝煌的歷史。

李文祥用一塊布料把各種立功受獎證書、勳章獎章包好後,放在抽屜里鎖起來,幾乎從未拿出來過,就連他的兒女們也沒有見過這些寶貝,自然不知道父親是特等功臣。

1979年,國家開始為原來下鄉支農的幹部恢復待遇。李文祥原單位福建省建設廳專門派人找到李文祥,對他說組織上已經決定恢復他的幹部身份,請他重回福建工作。

這事要是換做別人,肯定是求之不得,但是李文祥卻拒絕了,他說:

「我年紀大了,回去也給單位做不了多大貢獻了,對不住國家給發的工資。況且我在農村已經習慣了,要是大家都去安逸的地方,窮地方沒人來,那不就更窮了?」

從1979年開始,縣民政部門和組織部門先後組織過十多次對老復轉軍人、老黨員、老幹部的核查,發放各種補貼,李文祥每次填表只填寫本人的基本情況和工作簡歷,立功受獎一欄都是空白,家裡的困難也一字不提。

李文祥覺得國家還不富裕,自己靠勞動完全可以養活自己,沒必要給國家添麻煩,所以才隱瞞了真實情況。

1984年,縣民政局按政策開始給李文祥發放退職救濟費,每月26.48元,第二年李文祥在福建的原單位也開始給他寄發退職補助費,每季度120元

。李文祥覺得兩頭拿錢是自己沾光,國家吃虧,於是主動找到縣民政局自願放棄縣裡發的救濟費。

對李文祥的舉動,家人有時也不理解,因為領取補助是符合規定的。有一次,李文祥的女兒偷偷以他的名義跑到縣裡領取補助,他知道後嚴厲批評女兒說:

「不能給公家添麻煩,要依靠自己勞動,困難只是暫時的,苦是能挺過去的。」

李文祥是這樣說,也是這樣做的。不管日子過得多麼苦,他從來沒有主動向國家伸過一次手,也沒有向組織上提過一次要求。

按照優撫工作規定,李文祥是新中國成立前參加革命並加入黨組織的老黨員幹部,可以申領老黨員補助,但他從來沒有領過。

直到21世紀,李文祥依舊住在三間普通的平房裡。

縣民政局下撥舊房改造資金,想要給李文祥翻修房子,李文祥拒絕了,他說:

「我的房子一不透風,二不漏雨,還能住。咱不能給國家添麻煩,還是把錢花在最需要的地方吧!」

李文祥家裡陳設很簡陋,床、衣櫃等家具都是40多年的

「老古董」

,最值錢的東西就是一台電視機和一台生鏽脫漆的縫紉機,當其他村民過上了富裕的日子,

李文祥老兩口的生活仍處於偏下水平,是各級領導走訪慰問的

「重點困難戶」

有時候,會有村民跟李文祥開玩笑:

「老李,你說為啥想不開呢?要是當年留在福建不回來,早就該享受離休待遇了,說不定都是領導了呢!」

李文祥認真地說:

「不是國家不給我待遇,是我不要待遇,幹革命是為了老百姓都過上好日子,不是為了要待遇,我回來就為的就是當農民,給國家減輕負擔!」

村民

搖搖頭,這老頭就是這麼認真。

這樣深藏功名,淡泊名利的

清貧

日子,一過就是55年。

2011年1月4日,河南省委書記盧展工走訪慰問困難戶,走到了李文祥的家裡。正是這一次偶然的走訪,揭開了李文祥隱藏55年的特等功臣身份,出現了文章開頭那一幕。

李文祥特等功臣的身份暴露後,盧展工書記感慨萬千,

「這一包東西,了不得!這就是我們的英雄啊,革命戰爭年代出生入死,和平建設時期又這樣安貧樂道,不問索取,這就是革命傳統,這就是革命精神,這就是他們身上體現出來的平凡之中的偉大追求、平靜之中的滿腔熱血、平常之中的極強烈責任感的『三平』精神,全社會都應該向這些老英雄學習。」

在盧展工的號召下,河南全省掀起了一股學習老英雄李文祥的活動熱潮,李文祥的事跡迅速傳遍了全省乃至全國,感動了全國人民。2011年9月,李文祥

在第三屆全國道德模範評選中榮獲「全國敬業奉獻模範」稱號。

2012年,李文祥當選為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受到國家領導人李長春的親切接見,李長春由衷稱讚李文祥說,

「您不講自己的光榮歷史,只講默默奉獻,有很高的精神境界,值得我們大家學習。」

面對這些榮譽,李文祥很謙虛地說:

「我都這把年紀了,已經不中用了,黨和政府還記著我,給咱家辦了那麼多事,真過意不去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ac71b4e62872c99626de4fce97a9a120.html